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第一次飞跃”和“第二次飞跃”的异同

论“第一次飞跃”和“第二次飞跃”的异同

论“第一次飞跃”和“第二次飞跃”的异同摘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实际上就已经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我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笔者认为,研究两次飞跃的异同对于我们更好的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以及更好的指导社会主义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第一次飞跃第二次飞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国共产党在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奋斗的9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可见,两次飞跃带来的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为此,对两次飞跃的深入分析显得十分必要。

本文将从两次飞跃成果的内容及异同点展开论述。

一两次飞跃的内容概述(一)第一次飞跃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

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

党的七大是第一次飞跃实现的标志。

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正确指导思想。

那么,什么是毛泽东思想呢?《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①毛泽东思想的具体内容主要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等。

第①《“十三大”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第58页.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涵盖面广,在各方面都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

尽管在理论的形成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出现了一些错误,但是,中国共产党人敢于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经过艰苦的探索后最终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第一次飞跃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成功,建立了新中国并迈入社会主义。

(二)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

它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第二次飞跃实现的标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创造出了许多新经验和新事物,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主要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展开,为我们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提供了指导。

邓小平思想的具体内容主要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

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带领者。

当然,邓小平理论并非是终极真理,而是需要从各个方面不断丰富和完善的体系,为此,在现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应不断的发展和创新邓小平理论。

二两次飞跃的相似之处(一)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从第一次飞跃到第二次飞跃的历史过程,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两次飞跃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两次飞跃都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认真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先后创造性的展开了土地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胜利过渡。

这些举措都是基于对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国情的正确分析而展开的。

毛泽东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正确分析了我国农民占绝大多数比例的情况,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等,在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的前提下引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在总结十年文革的经验教训下,正确分析了我国国情的变化,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调整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引领中国走向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可行的方案,使得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不断得到提高,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两次飞跃虽然采取的措施不同,但是都是基于当时所处的国内国外具体环境而展开的,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观点。

第二,两次飞跃都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

任何正确的实践活动都需要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现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历程中,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都坚持了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论来指导中国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分析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正确的分析了不同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在真理标准大讨论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观点,防治了党内混乱的局面;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联系的观点等,正确指引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

可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论指导,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

(二)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首先,实现两次飞跃并不是指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个人的努力成果,而是以毛泽东、邓小平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的成果。

任何理论的提出都是在一定的实践基础之上总结出来的,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中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则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的。

实践并不是单指个体的实践,而是指整个中华民族的实践,是人民群众的实践,脱离群众的观点是错误的观点,也违背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

其次,以毛泽东和邓小平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都十分的注重群众观点意见的收集,特别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注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正是因为在制定方针政策的过程中注重群众的意见,从人民群众的立场出发,才使得中国共产党一直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并且,两次飞跃的最终成果都是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

经过两次飞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群众观、发展观等,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三)都为我们党和人民战胜前进中的困难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民主革命时期,当中国共产党及其主要领导人还没有认识和深切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及其特点时,只凭主观意志不切实际的提出“二次革命论”、“一次革命论”、“城市中心论”等错误主张,不可避免地给革命带来失败和挫折。

①毛泽东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基本矛盾和国情,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方向、力量等问题,最终带领人民克服了困难,顺利的建设了社会主义社会。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还处于初步探索时期,为此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冒进的错误,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苦难。

邓小平仔细分析了当时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正确解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的主要任务、基本矛盾、依靠力量、奋斗目标等问题,顺利的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道路,大大的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尽管在两次飞跃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摸索着前进,最终提出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实现了两次飞跃。

三两次飞跃的不同之处(一)两次飞跃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从国内环境来看,第一次飞跃是在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下实现的。

当时我国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其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为此,第一次飞跃的实现过程是社会主义运动的过程,是不断探索怎样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的过程。

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才在中国得到全面确立。

第二次飞跃是在我国处①张志安.两次历史性飞跃之比较[J],实事求是,1999年,第146期.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状态下实现的。

当时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和国家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

邓小平准确的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纠正了过去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尤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提出和改革开放的实现。

从国际环境来看,第一次飞跃发生在“革命与战争”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加剧,造成了国际革命形势。

直到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标志着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新时代的开始。

以五四运动为起点,中国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可见,当时的国际环境促使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下。

邓小平根据世界经济与政治发生的重大变化,敏锐的把握到时代的主题已开始向和平与发展转变,指出新的世界大战打不起来,发展问题成为世界最核心解决的问题。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客观上要求中国把发展的主要方向调整到经济建设上来。

(二)两次飞跃的历史使命不同第一次飞跃的历史使命是夺取反帝反封建革命的胜利,并且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分析了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这一根本的问题,成功开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决定了第一次飞跃的主要任务是夺取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获得独立的经济政治权利,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

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主要历史使命则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走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正是这些历史使命的完成促成了第一次飞跃的实现。

第二次飞跃的历史使命是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要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基本问题。

文革以后,邓小平成功的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和“两个凡是”的思想,粉碎了四人帮的势力,准确掌握了当时社会主义社会处于初级阶段的事实,抓住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一主要的矛盾,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要任务。

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使命的指引下,邓小平带领全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

这些辉煌的举措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经过比较发现,虽然两次历史性飞跃有所不同,但是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次飞跃是对第一次飞跃的补充和发展。

深入研究两次飞跃的实现,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掌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而更好的指导社会主义实践必定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