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肿瘤科护理相关论文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肿瘤科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152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6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SAS、SDS评分。
结果观察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总生活质量评分82.22±4.10、70.06±4.75、87.71±7.03、89.15±4.95、79.88±8.74、73.70±8.65、护理满意度98.6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SAS、SDS26.3±4.2、24.8±5.3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维护良好护患关系。
关键词:肿瘤科;优质护理;生活质量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于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也日益增高。
目前,单纯以疾病为核心的护理模式已远远难以满足患者需求。
为改变以往护理模式,以开展优质护理模式为契机,我科有效调整和改进传统护理模式,使其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强调给予患者人文关怀和整体性护理措施。
现将我院肿瘤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取得的效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肿瘤科2021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152例患者,其中男84例,女68例;年龄15~82岁,平均年龄51.3±6.5岁;住院时间6~72d,平均住院时间10.5±d。
其中食管癌12例,肠癌28例,肺癌24例,乳房癌38例,胃癌23例,其他类型肿瘤27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或组织细胞学证实。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选取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干预:①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应当给予热情接待,介绍病室环境、主管医师、主管护士,同时询问患者一般资料,并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合理的护理措施;②护理人员应当在患者进入病房前对病房进行整理,保持病房干净、整洁,温度和湿度适宜,为患者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使患者能够尽快消除陌生感,融入病房环境,减轻负性情绪;③护理人员应当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详细讲解肿瘤的发生机制、临床症状、治疗方法、常规护理操作等,同时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耐心讲解,从而可使护患间的透明性得以保持,使护患矛盾发生率得以降低;④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由于面对新的环境、病痛的折磨、各种检查、治疗方法的困难,导致肿瘤患者常常出现各种消极、恐惧、悲观的负性心理,特别是老年及恶性肿瘤患者,常常认为采用各种治疗往往是无效的,甚至部分患者已经出现放弃治疗的念头,此时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应当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变化,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并讲解采用治疗的有效性、重要性,可采用让治疗疗效显著的患者现身说教,让患者重树信心[1];⑤告知患者如何转移疼痛及疼痛控制的重要性,如采用读小说、看电视、听音乐、听故事等方法转移精力;⑥患者出院时应当指导患者需与医务人员保持联系,有任何问题及时咨询或入院就诊,同时告知家属如何做好正确的家庭护理。
1.3 观察指标①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2]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包括: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②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问卷共100分:评分≥80分为满意;评分60~80分为一般满意;评分<60分为不满意;③采用焦虑量表SAS和抑郁量表SDS对受术者心理状况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生活质量、SAS、SDS等计量资料用x±s表示,满意度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SPSS16.0软件分别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比较观察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总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满意70例,一般5例,满意度98.6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SAS、 SDS评分比较观察组SAS、 SD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优质护理的开展是为了使医院护理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有效降低,住院时间缩短,从而使患者痛苦减轻,治疗费用降低,医疗资源利用率提高。
这对于我国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服务要求和医疗资源相对不足二者之间矛盾的缓解具有重要意义[3]。
目前,临床护理模式正逐步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进行转变,优质护理着重对人的整体性和社会性进行了强调,而不再局限于观察和护理患者的生理指标[4]。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对疾病进行护理的同时,应当对患者综合情况掌握,同时注意患者心理、情绪变化,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尤其是肿瘤科患者,大部分患者治疗具有疗效差、疗程长、预后差以及病情易反复等特点,给患者心理、精神以及经济上均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导致患者容易心理失衡、情绪低落,甚至丧失生活的信心,此时护理人员应当根据其心理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完善的心理疏导方案,灌输正确的治疗知识,进行死亡教育,告知患者患病不等于死亡,使在正确对待疾病,同时告知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同时动员患者家属积极参与给予患者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对患者主动关心、理解,从而使患者能够以平稳的心态积极接受治疗[5]。
本文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通过积极有效的优质护理服务,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SAS、 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由此可见,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维护良好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1]段盈芳.优质护理服务在肿瘤科的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21,71A:30-31.[2]Bjordal K, de Graeff A, Fayers PM, et al. A 12 country field studyof the EORTC QLQ-C30 version 3.0 and the head and neck cancer specific module EORTC QLQ-H&N35 in head and neck patients. EORTC Quality of Life Group[J]. Eur J Cancer, 2000,3614:1796-807.[3]戴萍,赵莺柳,陆惠琼,等.优质护理服务在肿瘤科的应用效果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911:38-39.[4]张琼.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肿瘤内科的应用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21,191:82-83.[5]王伟.优质护理服务在肿瘤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21,129:208-209.摘要:本文探讨肿瘤化疗中最常用的静脉输液导管PICC的临床应用和护理关键措施,具体阐述和分析了针对适宜症的正确置管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关键词:肿瘤;化疗;PICC;护理【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2112-0236-02对肿瘤进行药物治疗中,通常采用多种化疗药物联合化疗方案。
一般来说,根据化疗药物的作用,毒副作用及人体恢复间期,将一个化疗疗程通常要分成数个周期,每个周期通常为21d或28d,整个疗程通常为8~12个月。
由于化疗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大,可导致化学性静脉炎和静脉周围炎,药物外泄,会造成组织损伤坏死常见表现为:输液部位疼痛→逐渐加重→局部肿胀→红斑水疱→硬结→溃疡等。
如何保护肿瘤化疗病人的外周血管,那么就必须选择适合的血管通道器材,为肿瘤患者输送化疗药物,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逐渐被肿瘤化疗临床应用。
1 资料选取我院2021年肿瘤患者89例,所有肿瘤患者诊断均须行化疗、中长期静脉输液、静脉高价营养等。
其中男63例,女26例,年龄28~76岁,平均年龄43.5±3.6岁;其中脑肿瘤17例、肺癌18例、胃癌18例结直肠癌15例,乳腺癌17例、淋巴性肿瘤3例;其中需要缺乏外周静脉通路的患者18例,需要靠导管输送胃肠外营养的患者28例。
2 PICC术前准备置管材料选用美国BD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单腔导管,内径0.64ram,外径1.35ram。
硅胶材料,柔软,弹性好,全程可放射显影,使用时,可确认导管及其尖端位置,总长度为65cm,可据个体及治疗需要的尺寸进行预先修剪,导管上以厘米做的刻度标记使得修剪导管既准确又容易。
所有患者在进行PICC穿刺前经诊断和确认均为PICC适应症,由医生与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与医生协商其每个患者的必要性,了解和无明确患者无任何禁忌症和进行必要的穿刺前评估。
PICC穿刺的静脉选择的原则要以静脉为首选,其次肘正中静脉,第三选择头静脉;另外,导管尖端位置要以液体和药物的类型、患者输液疗程、药物的PH和渗透压以及液体流速和体积来确定。
对患者上腔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对进入血管中的药物将被迅速稀释,这是由于上腔静脉、锁骨下静脉的高血流量和高流速会增速药物稀释速度;上腔静脉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至右胸锁关节在向下至第三肋间;锁骨下静脉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至胸骨体表的位置然后再减去2cm的。
对于肘部静脉血管条件差、穿刺部位已有感染或损伤以及乳癌术后患侧臂静脉的患者要慎用PICC导管。
2.1 穿刺前评估:对患者的治疗方案疗程、药物特性、用药方式进行确定;患者皮肤、静脉评估静脉壁解剖、相关的组织结构、穿刺点选择以及既往输液史,并提示患者提前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
2.2 PICC静脉选择:表潜外周静脉,走行顺直,阻力小;静脉穿刺排序:贵要静脉>90%、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大隐静脉、股静脉;柔软、粗直、有弹性,皮肤完整有弹性,充盈、易触及、易固定,无静脉瓣。
2.3 PICC体表定位:穿刺点与导管尖端预计距离:从与穿刺点沿静脉走向量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三肋间隙约35-40cm;PICC操作时要拍X光片确认导管尖端位置:上肢贴在体侧时,导管尖端应位于上腔静脉内,第二肋间隙水平;上肢外展90度时:导管应位于上腔静脉骨,第三肋间隙水平。
3 PICC术后护理3.1 术后评估:每次给药和输液前确定导管是否通畅,使用注射器回抽,避免反复抽吸,见回血后方可使用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