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类型学

类型学


b.文学类型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文学 类型形成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同文学现象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不是通 过偶然的方式发生的,影响对文学类型的形 成往往意味着相似或相同的社会条件。 如,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 的影响(汇流); 中国小说文类的形成; “十四行诗”、话剧等
c. “隐性的遥契”所形成的类型
五、类型学研究的理论背景
• 运用社会学方法来研究民族间文学的关 系和国际文学的总体现象。
• 康拉德提出:
在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里应该做的头 一件事——甚至在西方研究者所划出的时 间范围(17之19世纪)上,——要断然扩 大空间的界限,要把整个文明人类的文学 之间的联系纳入研究轨道。在研究这样一 些联系并在更广泛的方面研究各种文学的 相互关系时,应该注意到各国的政治关系, 它们的文化水平,以及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信仰、生活方式、甚至在各民族的趣味上 的差异。必须经常考虑每国的阶级关系、 政治和思想上的斗争。离开这些是不能了 解各种文学相互关系的真正性质的。
四、类型学相似的基本特征
• “类型学相似”指的是诸种文学文本之 间所共有的诗学品格,或者说它们与历 史上形成的某一种诗学类型在品质特征 上有共同特征。
• 例:在艺术意识上同属神话诗学类型的远 古时代,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 衍那》、希腊的《伊利昂纪》和《奥德修 纪》、日耳曼、中亚和蒙古史诗,它们虽 属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 但在诗学特征上有共通之处:叙事艺术上 共同的环形手法和情节链——神奇的降生、 英勇的童年、妻子被劫、异国旅行、战斗、 死里逃生;共同的结构模式(离别——寻 找——重逢),共同的人物类型,共同的 叙事风格,等等。
• 另一位德国比较学者埃尔温·科本也指 出: “可以从更广阔的角度去研究各种 ‘世界性’的文学潮流,如欧洲浪漫主 义,诗歌中的象征主义,并且指出这 类研究需要对各国文学的广博知识和 历史感,以及对美与文学理论要有敏 锐的感受。
• 1890年,W·威茨在其《从比较文学观点 看莎士比亚》一文中认为,比较文学通 过对类似现象的互相比较,深入到每一 种个别现象最内在的本质中去,并发现 造成“类似和差异”的规律。 • 这位德国学者还在19世纪末就不满足于 寻觅题材的流变及影响的轨迹这类最初 流行的研究方法,而力求去揭示出文学 现象个自的特性及其本质规律。
可以是若干个民族的文学,如在 “东方”与“西方”两大阵营的夹缝中 生存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 克诸国所构成的“中欧文学”; 可以是若干个文学时代,如处于 历史转折文化转型文学突变状态的中国 文学的魏晋时代(2-6世纪)、德国文 学的“浪漫派时代”、俄罗斯文学的 “白银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等;
苏联比较文学者继承了维氏的“历史诗 学”这一方法论, • 维·普洛普在其《童话形态学》 (1928)、《童话的历史根基》(1946) 里运用了“类型学”比较方法。 • 米·巴赫金在其著作《陀思妥耶夫斯基 的诗学》(1929)与《弗朗斯·拉伯雷 的创作与中世纪文艺复兴的民间文化》 一文中,把历史上十分遥远的、外表上 看起来似乎毫不相干的文学现象加以比 较,显示出“类型学”比较的活力。
赫拉普钦科: 赫拉普钦科:
“必须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考察文学现 象的结构,不能把结构同创作上掌握生 活的过程、同文学和艺术的审美影响分 隔开来。”
• 类型学研究方法与一般的文学社会学研 究的区别。(p252)
六、类型学研究的目标
• 类型学研究的根本目标是寻找文学 的共性的遥契。 • 符·凯尔迪什对三位作家——俄罗斯的安 德列耶夫、雅典的斯特林堡、意大利的皮 兰德娄——他们彼此之间在创作上并无接 触和影响可言——进行了比较,发现了他 们在诗学品格上拥有“类型共同性”,即 在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两大阵营、两大体 系的对话中从事创作,既承受两者的抗衡, 又蒙受两者的渗透,但最终并未投入任何 阵营而执着于中间地带耕耘。
• 对“类型学”不仅拥有理论自觉,而且 在其实际运用中也是颇有成就的,当推 俄苏比较文学界。 • 俄罗斯比较文学之父、“历史诗学”奠 基人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在探索 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的过程中,表现出 对类型学的关照视角的偏爱。 • 维氏毕生致力于构建一种科学的总体文 学史的理论基石——历史诗学,试图把 文学理论建立在对一切文学中重复的、 可靠的现象的概括上。
类型学( 类型学(typology)
[tai'pɔ [tai'pɔlədʒi]
• • • • • •
类型学定义 类型学研究概述 形成类型的三种途径 类型学相似的基本特征 类型学的理论背景 类型学研究的目标
一、类型学定义
类型学:是一个特定的概念,特定的 研究领域,指的是时空不一的文学现象 在诗学品格上的类似、遥契、相近和相 合。
二、类型学研究概述
• 20世纪5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界对“类 型学”研究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 从美国学派提出平行研究起,一种自发 “类型学”比较研究已经依稀可见; • 在法国,也可以看出“类型学”比较的 “开放意识”。 例如,艾田伯不仅大力倡导“无 事实影响”的“文学类型”研究,而且 还身体
还存在着一些彼此之间并无历史接触 但在诗学品格上却隐有内在相通和契合 的文学现象,对它们的成因已经无法用 社会历史条件的相近来解释,因而被称 之为“非历史性相似”,或“隐性的遥 契”。
• 例:公元2-3世纪“魏晋时代”的中国 文学与1790-1830年间“浪漫派时代” 的德国文学、1890-1925年间的“白银 时代”的俄罗斯文学,都具有“哲学重 新解放、思想非常活跃、艺术颇有建树、 文化十分繁荣的景观,都拥有一群在诗 学上“自觉自为”的诗人与哲学家。他 们都具有开一代风气的气势,都具有把 生活艺术化,把艺术生活化的风度。 • 这是世界文学历史进程中时空不一的 “文学时代”之“类型学相似”。
• 如果说法国比较学者对“类型学”比较 表现出“开放意识”,那么德国比较学 者的“类型学”思想就堪称一种理论的 自觉。 • 德国比较文学大师霍斯特·吕迪格: “比较文学研究现在已经不再仅 仅满足于确定‘影响’,而是把注意力 集中于由精神力量所起的作用,敏锐地 觉察到比较文学研究偏爱具有世界性的 文学时代,具有世界性的作家。”
日尔蒙斯基关于类型学研究的基 本理念: 社会是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依 次演进的,这种规律是普遍有效的, 而文学作为一定社会的特殊意识形 态,必然有与社会一般意识形态相 同或相似的规律,因此也必然地按 一定的规律演进。
日尔蒙斯基在1970年波尔多国际比较 文学学会上提交的论文《作为比较文学 研究对象的中世纪》 A. 民间英雄史诗(中世纪西欧的日耳曼和 拉丁语系民族的史诗,俄罗斯的壮士歌, 南方斯拉夫民族的“英雄史诗”,突厥 族和蒙古族的史诗创作等); B. 西欧的法国抒情诗人的骑士抒情诗,德 国游吟歌手的骑士爱情诗以及在时间上 更早些的古典阿拉伯爱情诗(9-12世 纪);
• 力行,论述18世纪的欧洲前浪漫主义诗 歌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13世纪这一历 史跨度很大的中国诗歌(屈原到宋诗) 有着明显相同之处。 • 而这种相似的基础是两者都产生于政治 大动荡的时代——有战争、阴谋和重大 —— 政治事件。相似的特点就是两者都大力 从民间创作中汲取养料,忠于民族传统, 感情炽烈。
C. 西欧的诗体骑士小说(12、13世纪) 和11至13世纪伊朗语文学中的所谓 爱情史诗) D. 中世纪城市的描写风俗人情的小说。 日尔蒙斯基:“在中世纪,既谈 不上文学流派的更替,也谈不上个 人的影响,在这里类型的东西高出 于个别之上,文学流派的更替表现 为文学体裁的连续……”
三、形成类型的三种途径 a.历史原因形成的类型 一定的文学类型与一定的社会历史 进程相联系,按人类历史进步的规 律,世界上所有民族大致都要经历 相同或相似的发展阶段。不同民族 在其发展的相同或相似阶段,便形 成了一定的文学类型。
在世界文学进程中,那些彼此之间 并无直接接触,或虽有接触而并未构成 主要动因的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不同 文化圈,于不同时代以不同语言创作而 产生的文学现象,由于艺术意识、艺术 思维、艺术品质上的相通而呈现出共通 的诗学特征。
这些共同的诗学特征是文学的历 史进程中客观存在的,在美学上是富有 价值的,并由于其内在的联系构成了一 定的体系。 • 构成“类型”的文学现象,可以是若干 个作家的创作; 如,在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两大流脉 之间的“中间地带”耕耘的俄罗斯作家 安德列耶夫、瑞典作家斯特林堡与意大 利作家皮兰德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