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97亚洲金融危机剖解

1997亚洲金融危机剖解


1.2 1
0.8 0.6 0.4 0.2
0
马来西亚林吉特的美元汇率指数(1995年1月-2005年12月)
1995M1 1995M8 1996M3 1996M10 1997M5 1997M12 1998M7 1999M2 1999M9 2000M4 2000M11 2001M6 2002M1 2002M8 2003M3 2003M10 2004M5 2004M12 2005M7
索罗斯他们采取的是做空手法,即通过将港币和港股砸下去再买进的 手法阻击港币和港股。让索罗斯们没有计算到的是,香港政府后面还有一 个中国中央政府,恰恰我国政府是对恶意投机深恶痛绝的,而那时我国政 府正是外汇储备要快速增长的初始时期,手里拥有2000余亿美元的外汇储 备。结果就是索罗斯们将港币和港股砸下去了,但由于香港政府在中央政 府的坚定支持下动用外汇储备和投资资金进入市场坚决地维护港币和港股, 让他们将港币和港股砸在了港府手里,而让他们没有可能在低位再买进, 使得他们的图谋没有得逞,只得大败而逃,损失了60余亿美元(也有的计 算认为损失高达80余亿美元),这些投机分子从泰国、印尼、菲律宾等投 机所得大都转送给了香港政府。到后来香港政府将托市时在恒指6000-8000 点买进的股票在14000点左右全部卖掉后,计算所有收益超过180亿美元 (差额约120亿美元由买卖港股获得,或者说是港府投资港股所得),表现 就是港府的外汇储备大幅增长。国内及香港后来的统一说法是“战胜了金 融大鳄,度过了一场危机”。
• 第三阶段
• 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 轮进攻。恒生指数跌至6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 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 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一个月后,国际炒家损失惨 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 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 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 债及暂停国债券交易。
• 1997年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 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 大关。
• 1997年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 • 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东南亚金融风
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 第二阶段
1.东亚模式中出口替代战略的缺陷
在东亚发展模式中,其产业定位与发展战略方面上是以劳 动密集型产业为最优发展产业,其推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 战略,甚至有些国家还大量引进外部发达国家的资本。出口 替代战略曾经使得亚洲大多数国家实现了经济的繁荣与成功, 但是这一战略模式有着一定的缺陷。出口替代战略是指着重 发展出口导向工业,从而使工业品代替初级产品成为出口的 主要项目。然而,这一战略会使国家经济对于外部具有很严 重的依赖性。
• 1998年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 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 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 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 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
危机产生的原因
展示流程
• 亚洲危机简介 • 亚洲危机发展过程 • 亚洲危机产生的原因 • 亚洲危机产生的影响 • 亚洲危机应对危机的措施 • 亚洲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简介
•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 泰铢贬值。不久,这场风暴扫过了马来西 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地,打 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 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 局也开始混乱。
0
泰铢的美元汇率指数(1995年1月-2005年12月)
1995M1 1995M8 1996M3 1996M1 1997M5 1997M1 1998M7 1999M2 1999M9 2000M4 2000M1 2001M6 2002M1 2002M8 2003M3 2003M1 2004M5 2004M1 2005M7
发展过程
• 第一阶段
•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一 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
• 1997年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 也受到冲击。
• 1997年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 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 的压力。2002Fra bibliotek2003
2004
2005
-6.0
-8.0
-10.0
GDP增长率 人均GDP增长率
韩国的经济增长率(1995-2005年)
1.2 1
0.8 0.6 0.4 0.2
0
泰国 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 菲律宾 韩国
汇率指数(1997年3月—1998年9月)
注:①美元对每种本币的汇率;②1997年3月=1
中国政府 2000亿美元外汇储备
香港特区政府
动用外汇储备进入市场干预
60余亿美元
卖股票
120亿美元
•影响
索罗斯等代表的国际投机资金并不可怕,只要你有实力,那 些投机者是不敢轻易动你的,哪怕你的金融体制确实有问题。既然 国际投机资金不可怕,而实行人民币自由兑换可以促进人民币早日 成为国际贸易结算和储备货币,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大大有利的, 为何不尽早舍弃钉住美元的外汇管制制度,实行自由外汇制度呢? 实行自由外汇制度并不是政府真的对人民币汇率撒手不管。恰恰相 反,我国政府从那场危机得出相反的结论,认为国际投机资金太可 怕,必须实行外汇管制制度,从而错失了1999-2000年间外汇制度改 革的良机 。
• 在这种经济交往模式下,往往形成一种垂直分工的态势,而 处于分工最底层的国家的产业往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 样以来,形成了东亚国家的贸结构的雷同,这种同质性导 致了这次危机的高传染性。由于劳动密集形产业唯一的竞 争优势即廉价,而当东亚各国中一些国家由于危机来临本 币不得不贬值时,影响了其它国家出口环境,从而各国陆 续都走上了贬值的道路。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东亚模式中的雁形模式
东亚模式中的另一个特征是,在区域经济交往方面,东亚 地区经济呈雁形模式,经济联系较为紧密。所谓的雁形模式 是指东亚各国与地区的经济跟随日本陆续起飞,形状如同雁 群。雁形模式的原型是日本从欧美引进产业技术,尔后,亚 洲四小龙和东盟从日本引进产业技术,他能够过模仿别人的 模仿,共同创造东亚奇迹。
• 1998年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 000∶1。受其影响,新元、 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 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
• 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 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 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 东亚模式的缺陷
• 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受害国家的民众普遍将这次灾难归 结到索罗斯等国际炒家的头上。然而,索罗斯等国际炒家 的金融操作从法律角度上来看是完全合乎泰国相关法律的, 其行为并没有任何的违规。因此,将整个危机归因于国际 炒家实在有些言过其实,他们的炒作行为仅仅是这次危机 爆发的导火索,而真正使得这次危机爆发并蔓延的原因根 植在东亚发展模式之中。
1.2 1
0.8 0.6 0.4 0.2
0
印尼卢比的美元汇率指数(1995年1月-2005年12月)
1995M1 1995M8 1996M3 1996M10 1997M5 1997M12 1998M7 1999M2 1999M9 2000M4 2000M11 2001M6 2002M1 2002M8 2003M3 2003M10 2004M5 2004M12 2005M7
•对亚洲其他国家经济的影响
12.0
10.0
8.0
6.0
4.0
2.0
0.0
-2.0 -4.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6.0
-8.0
-10.0
-12.0
-14.0
GDP增长率 人均GDP增长率
泰国的经济增长率(1995-2005年)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1.2 1
0.8 0.6 0.4 0.2
0
菲律宾比索的美元汇率指数(1995年1月-2005年12月)
1995M1 1995M7 1996M1 1996M7 1997M1 1997M7 1998M1 1998M7 1999M1 1999M7 2000M1 2000M7 2001M1 2001M7 2002M1 2002M7 2003M1 2003M7 2004M1 2004M7 2005M1 2005M7
➢ 对中国的影响 ➢ 对亚洲其他国家的影响 ➢ 对世界的影响 ➢ 教训和启示
对中国的影响
•房地产开发投资为例
•对香港经济的影响
股市:1997年10月20日,香港股市开始连续多日的下跌,恒生 指数由上周收盘的13601点一泻到23日的10426点,短短4天里 下降3175点。
香港政府从这场金融危机中受益将近180亿美元?
• 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制定的对策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