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雌激素暴露和出生缺陷环境雌激素暴露和出生缺陷环境雌激素(EEs )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 )中最为重要的一类,这些物质广泛存在于河流、土壤、大气及农产品中,因此,人类有接触EEs 的可能性。
EEs 在环境中存在的量是微少的,多数以食品中的残留形式进入人体。
EEs 对环境及人体各系统的有害影响已受到国际上生态学家、内分泌学家、毒理学家、流行病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极大关注。
且EEs 对孕产妇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甚至导致胎儿或新生儿出现了流产、死胎和各种出生缺陷。
环境雌激素环境雌激素的概念和分类的概念和分类随着人类文明进入工业时代,大量的化学物质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但由于化学品的使用导致的内分泌系统异常现象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的破坏严重影响着人类和动植物的繁衍和生存。
为了增强人们认识EEs 对人群健康的危害,有必要对EEs 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EEs 概念EEs (environmental estrogenic hormone ,EEs )是指一类进入机体后,具有干扰体内正常内分泌物质的合成、释放、运输、结合、代谢等过程,激活或抑制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从而破坏维持机体稳定性和调控作用的拟/干扰雌激素的环境化学化合物,包括人工合成化合物及植物天然雌激素。
这类化学物能与雌激素受体结合,能促进靶细胞的生长,有些还能诱导催乳素合成,从而干扰正常雌激素的各种生理生化过程。
雌激素(estrogen )是由脊椎动物的卵巢、睾丸、胎盘或肾上腺皮质等003所产生的十八碳固醇类激素。
内源性的雌激素主要有雌二醇(estradiol, E 2)、雌酮(estrone, E 1)和雌三醇(eatriol, E 3),它是人和动物体内天然存在的雌激素,其中雌二醇的雌激素作用最强,雌三醇的作用最弱。
雌激素为一个18碳原子的雌烷衍生物,它们的A 、B 、C 环都相同,D 环不同。
雌二醇(E 2)是雌性激素中最重要和作用最强的一种激素,对促进和调节女性副性器官的发育和第二性征的形成,对蛋白质、糖、脂类、水、电解质及钙和磷的代谢有重要影响。
血浆中E 2的浓度是检查下丘脑—垂体—生殖腺轴功能的指标之一,也是妇女妊娠和内分泌系统疾病生化检测的一个指标。
研究发现,人体中E 2含量与某些肿瘤如乳腺癌、子宫癌和肝癌等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E 2的检测方法有重要意义。
在孕期,雌三醇(E 3)含量大大增加,这主要是由胎儿一胎盘处产生。
因此,E 3在调节胎儿宫内发育、调节子宫肌运动等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血清中E3浓度的测定对临床产科了解胎盘功能、胎儿宫内发育情况以及高危妊娠的监护有重要意义。
例如唐氏综合症的诊断就是以孕妇尿样中E3的含量为主要依据。
(二)EEs的分类目前全世界约有1000万种各类合成的化学物质,但并不是所有的化学物质都具有内分泌干扰活性,虽然还有许多没有检测出或还需要进一步证实是否具有干扰内分泌系统的化学物质,但根据有关研究报告,目前有很化合物能产生内分泌干扰的化学物作用,EEs种类繁多,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1.多氯联苯类多氯联苯类(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如PcB28、PcB52、PcB101、PcB103、PcB118、PcB138、PcB153、PcB180和PcB204等,是有一系列氯化联苯异构体组成的人工合成化学品,由于其不易或不降解,又可通过食物链而富集并直接危害人类的健康,已成为全球性的重要EEs类之一,20世纪70年代末不少国家已经停止了生产多氯联苯类化合物。
PCBs 是环境持久性化合物,属于难降解有机物,对自然条件下的物理降解、生物代谢、光降解和化学分解等具有很强的抵抗力,一旦排放到环境中就很难被分解,因此可以在空气、水体、土壤和底泥等介质中存在数年甚至数十年或更长时间。
2.二噁英类二噁英类(diopxinlike chemicals)二噁英类是一类多氯代平面环状结构的有机物,主要包括多氯代二苯并对二噁烷,(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PCDDs)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polychlorinated didenzofurans. PCDFs)两大类,此外,一些国家还将共平面多氯联苯(coplanar-Polychlorinated Biphenyl,Co-PCBs)列入二噁英类。
二噁英类是高毒性、高累积性的化合物,能够在人体内积累富集,危害极大。
他具有高熔点、高沸点的特点,且化学性质很稳定,不仅对酸碱。
而且在氧化还原作用下都很稳定。
其在低温下很稳定,但是温度超过750℃时,容易分解。
另外,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也容易被分解,而在生物作用下则分解得很缓慢,极易被土壤吸附,在环境中常常对大气、土壤、河流、湖泊、海洋等造成严重污染。
二噁英类在自然界并不天然存在,主要通过人类的活动如焚烧、冶炼、造纸、化工生产等过程产生,其中垃圾和工业废物等焚烧过程是二噁英最主要的来源。
二噁英类的暴露可对人群健康及下一代的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
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表明,2,3,7,8-TCDD和多种癌症有关,1997年被国际癌症研究协会列为人类致癌物。
近来关于二噁英类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越来越需要准确的测定环境和生物样品中内暴露量,而进行二噁英类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归宿以及对人体危害的研究,也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课题(赵兴茹等,2005)。
二噁英类化合物作为EEs,对孕妇和胎儿的危害、毒作用机制、治疗和预防也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研究和关注。
3. 农用化学品类农用化学品类(agricultural chemicals)农用化学品类EEs如2,4,5-三氯联苯氧基乙酸、2,4-二氯联苯氧基乙酸、杀草强、莠去律、甲草胺、除草醚、草克尽、六六六、对硫磷、西维因、DDD、DDT、DDE、氯丹、羟基氯丹、超九氯、三氯杀螨剂、狄氏剂、硫丹、七氯、环氧七氯、马拉硫磷、甲氧滴滴涕、毒杀芬、灭多威、代森锰锌、代森锰、代森联、代森锌、六氯苯、福镁锌、苯菌灵等。
很多农药都具有EEs特性,农药的使用带来了农业的发展,同时也使得EEs大量进入到环境中。
DDT、氯丹、狄氏剂、毒杀芬和六氯苯等物质,既是EEs,也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我国在2001年签署了控制和消除POPs污染和影响的《斯德哥尔摩公约》,这些物质有些在中国已经不再生产和使用,其他的也已经根据公约规定制定了或正在制订淘汰方案。
另外,还有些物质,如除草醚、六六六,虽然不在POPs 名单之列,但已禁止在中国使用,土壤中的残留也在逐步降低。
资 料》《斯德哥尔摩公约斯德哥尔摩公约》《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简称(Stockholm Conventionon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斯德哥尔摩公约》,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2001年5月22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通过的,2004至5月17日生效。
是一项旨在减少、消除和预防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免受其危害的国际公约。
至2005年5月,公约的签字国151个,批准国98个。
它是继1987年《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和1992年《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之后,第3个具有强制性减排要求的国际公约,是国际社会对有毒化学品采取优先控制行动的重要步骤。
《公约》分前言、正文和附件三部分。
前言中阐述了一些原则和认识,如共同而有区别的原则、预先防范原则等等。
正文包括目的1条、定义1条、实质性条款14条和常规性条款14条。
规定了通过控制生产、进出口、使用和处置等措施减少并最终消除有意生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排放。
对于某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各国只有经过特定豁免申请,才能在规定的时间限内继续生产或使用这种POP。
政府应包括促进最佳可行技术和最佳实践在内的措施,尽可能消除无意产生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以安全、有效和环境无害化的方式管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库存和处置含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废物。
通过制订并实施行动计划等方法执行公约的有关规定。
公约还规定了公约的资金资源和机制、公约的临时资金安排和技术援助,要求发达国家提供新的额外的资金资源,提供技术援助。
此外,公约包括了关于信息交换、公众宣传认识和教育、研究开发和监测、报告、成效评估等方面的条款。
6个附件对公约正文的规定进行更为详尽的说明。
根据这项公约,各缔约国将采取一致行动,首先禁止使用和生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农药、工业化学品和副产物三大类,共计12种。
(1)农药:艾氏剂、氯丹、滴滴涕(DDT)、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灭蚁灵、毒杀酚和六氯苯(HCB)(即是农药,也是工业化学品);(2)工业化学品:六氯苯(HCB)和多环芳烃(PCBs);(3)副产物:二恶英(PCDD)和呋喃(PCDF)。
公约还规定,所要控制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清单是开放性的,将来可以随时根据公约规定的筛选程序和标准对清单进行修改。
中国2001年5月23日签署该公约,并于2004年11月1日对中国生效。
4. 双酚类和烷基酚类双酚类(bisphenols,BPs)双酚类物质是指以双酚A或双酚F为特征主体结构单元的一类环氧衍生物质,主要包括双酚A(BPA)、双酚AF(BPAF)、双酚AP(BPAP)、双酚F (BPF)及其衍生物等广泛应用于高分子材料和其他行业中,可以通过从产品中释出及随着产品的老化进入环境,是制造聚碳酸脂、环氧树脂涂等食品接触材料的重要原料。
双酚类物质对人体具有一定毒性,这些食品接触材料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残留的双酚类物质会迁移到包装食品中对食品造成污染。
烷基酚类(alkyl phenols)烷基酚类化合物是常用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的主要降解产物,广泛存在水、土壤、空气中,已被公认为是一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人类和野生动物的生殖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烷基酚类化学物对男性生殖功能的影响已得到肯定。
如壬基酚,作为一种具有杀精子作用的避孕药已被使用。
烷基酚类化学物质如苯酚、乙基酚、辛基酚、壬基酚等,有实验证明烷基酚类化合物可能具环境生物体雌激素作用。
烷基酚类物质中毒性最大、污染范围最为广的为壬基酚(NP)和辛基酚(OP)。
烷基酚类化合物主要用于生产洗涤剂、润滑剂、油漆、化妆品及锄草剂等。
其主要包括辛基酚(OP)、壬基酚(NP)等,其中NP约占80%,OP为20%左右。
烷基酚类化合物大部分是由于居民生活垃圾、工业废水的排放。
以及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释放进空气中而污染环境。
美国、日本及欧洲一些国家近年来对不同地区的水进行抽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