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多民族文化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
是对中华民族共同精神、思维方式、心理状态和价值取向的高度概括和总结的一种文化,它能够反映中华民族最为本质和最具特色的内涵,能体现中华民族基本精神。
这种文化是一个民族劳动、智慧的结晶,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特点:崇尚伦理道德的人际关系;光宗耀祖的功名思想;推尊入世的处世哲学;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强调统一的政治理念;“和为贵”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
§简述中华文明起源、特点
①中国文化的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
在史前时期,对于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具有
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无疑首推农业的发明,是伟大中华文明的摇篮。
②中华文明都可以说是肇源于新石器时代。
从“以玉为兵”的黄帝到“以铜为兵”的禹,中华民族实
际是在向青铜时代过渡的过程中,完成了向文明的过渡。
新时期时代晚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丰富和部落领袖权力的增加,权力和财富的继承也被垄断。
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确立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制度。
至此,国家形态正式产生,中国进入了有史社会。
③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国家的形成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含有初步分化和
不平等的中心聚落形态;都邑国家形态。
④中华文明的起源既是本土的,又是多中心的。
由于四周地理事物的天然阻碍,中华文明只能发源于
本地,而且在早期的发展中也极少与外界文化发生关系,是世界上少有的原生性文明;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辽西红山文化、陕西半坡文化等等,都能说明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多元区域性发展的特征。
⑤中国文化在其早期就产生了自身的凝聚力。
夏、商、周的氏族来源固然不一,宗庙各异,但均发展
出城邑式的宗族统治机构,君王的继承制度也有基本上的类似。
而在物质文化方面,基本特点也是一致的。
比如都以农耕为主要生业,都以土葬为主要埋葬方式,陶器都以灰色印文陶为特征,器形以三足和圈足为特征。
§民族冲突和融合对文化的影响
民族的兼并、迁徙不但导致了种族的混融,还加速了文化的融合。
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异质文化间意识形态的不同又带来激烈的民族冲突,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族融合与冲突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应从客观辩证地看待:
①民族融合与冲突对文化产生许多积极的影响。
民族融合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文化融合发展的过
程,而在这一过程中,文明程度高的民族往往占有主导地位。
民族的融合有利于汉民族先进生产方式的传播,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及欠发达地区的进步。
在魏晋时期,由于大批北方居民的迁入,黄河流域相对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江南,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形成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中华文化共同体,促进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例如“中国”概念的形成就是中华民族多支祖先不断组合与重组的结果。
民族融合还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如汉武帝开丝绸之路,西域的农作物、杂技、音乐、绘画艺术、风土人情注入中原,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与内涵;汉文化传入西域,大大拓宽了少数民族的文化视野。
同时民族冲突和融合还有利于优势民族取长补短,优胜劣汰,强化优势民族的核心地位;有利于弱势文化取长补短,为己所用;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生活方式的改变。
②民族融合与冲突不可避免地对文化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北方民族的文明主体属于草原游牧文明,
与中原汉族农业文明存在巨大的差异。
少数民族向中原推进建立政权的过程往往伴随大规模的烧杀抢掠,如清兵入关时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蒙古军每攻一城如遇抵抗则破城后随即屠城,都对汉农业文明造成巨大破坏。
而且北方民族的统治在某种程度上还把奴隶制度因素注入汉地,致使社会经济领域中出现了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的倒退趋势。
另外,少数民族政权采取民族歧视与压迫的政策,利用文化心理控制思想,强行同化汉文化,摧残人才,使中华传统文化遭受巨大冲击。
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禁毁书籍,企图消弭汉族士人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造成了精神思想的严重禁锢。
③民族的歧视与冲突只是暂时的,文化的融合则是永久的。
§简述胡化和汉化
汉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必然的历史趋势,在胡族汉化的历史进程中,后赵的石勒、前秦的苻坚、北魏的孝文帝,都是颇具代表性的推动人物。
苻坚重用汉族寒门士人王猛,提倡儒学,令贵族子弟入学受业,他还下令“复魏晋士籍”,维护士族特权,争取汉族士大夫支持。
使得前秦国力增强,版图扩大,与东晋对峙。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汉化最为彻底和影响深远的改革。
他与冯太后先后主持改革,确立汉族传统的礼仪文教制度,以华夏苗裔自居,迁都洛阳,易汉服改汉姓倡通婚。
使得民族矛盾得到缓解,促进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汉化政策遵循了政权封建化的需要,不仅笼络了大量汉族士人甘愿为少数民族政权效劳,对其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维护了社会稳定推动了经济发展。
但是汉化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常受到胡化的冲击。
入住中原的各少数民族,虽然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汉族的影响,但基本上还保存着自己的部落组织,统治方式也具有部落军事统治和封建统治的二重性,对华夏文明造成了严重破坏。
例如匈奴族建立的汉国采用“胡汉分治”的政策,后赵石勒命羯人为“国人”,社会地位高人一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阻力巨大,甚至有鲜卑贵族屡屡发动叛乱。
文化融合并不以部分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强势的汉文化压力之下,入主中原的各少数民族迅速融入汉族这一主导民族。
民族融合过程中,民族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
隋唐皇室都出身于汉人豪族和鲜卑权贵共同组成的关陇集团,在民族问题上比较开明,胡化风气盛行。
在唐的政坛中宇文士及、长孙无忌和狄仁杰等都是胡人后裔,文化领域元稹、白居易和刘禹锡等人也是西域族人后裔。
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长安出现了“胡化之风”,唐人坦然接受传统汉族人极力诋拒的胡人风尚。
唐朝还主动吸收外来文化,陆续引入的异域新颖的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样式,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元素。
实际上正是由于以胡化和汉化为代表的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促进了南北一统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秦汉时期形成的中华文化共同体,经过魏晋南北朝以致隋唐时期异质文化因素的滋养,不但内核不失强固,而且更具有兼容并包的文化自信,最终形成了向四周强力辐射的文化圈。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钱穆曾谈道:“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穷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之区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
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
人类文化由源头处看,大致不外三型:一游牧文化,二农耕文化,三商业文化。
游牧文化发源在高塞的草原地带,农耕文化发源在河流灌溉的平原,商业文化发源在滨海地带以及近海之岛屿。
”可见,地理环境确是人类文化历史的舞台,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着不同的民族精神,形成不同的文化特色。
从整体上看,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影响;
从地理环境看,三面陆地,一面临海,北面多沙漠,西面从北到南由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把中国和西亚隔开,东面和南面是大海,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是造成中国文化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原因。
这使得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更多是向内发展,在自己的体系中自我完善。
从历朝历代上来看,中国文化在秦汉之际出现过对外大力开拓疆土的行为,虽然此后也有,但是中国基本上很少有长期对外扩张的时代。
这与中国文化的内向性是分不开了。
二是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中华文明拥有更为辽阔的发展腹地,同时复杂的地理形势,完备的气候类型,因此我国不同地域的地区也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特色与民族特色。
就单单以民歌为例:极富有民族特色的新疆民歌,唱起来能够很好的带动听众,这是因为由于新疆地形原因,大多数民歌由牧歌发展而来,普遍带有呼唤性音调。
又如听起来千回百转的四川民歌,听起来总让人有回肠荡气的感觉,这是因四川地跨青藏高原东缘及四川盆地,多山歌民歌特点钢筋、幽默、体现出汉文化的传统,自然而然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了。
三是对中国文化传播形式的影响;
由于中国有广袤的肥沃良田,使得中华文明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
为了给农耕文明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国人民崇尚和平,以和为贵。
这样,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更多是伴随着人口迁移、官方
和亲、使者交流和商旅往来为主的和平方式,通过大规模对外侵略战争来传播自己文化的发式较为少见。
四是对中国文化开放程度的影响;
我国不同地区的开放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受着地理环境的影响。
这之中,沿海地区往往最先开放,开放程度也较为领先。
这是受益于沿海地区开阔的地理界域,容易开展对外交流以及对外贸易,从而能够较容易地促进这一地区的发展。
五是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中国文化作为巨大复杂的文化实体,其中的地域性差别是非常大的。
对这种差别最简单的划分是把中国划分为南北两大块。
在南北差异的大框架下,它可以包括许多分支,如南北艺术差异、南北建筑差异、南北服饰差异、南北风俗差异、南北饮食差异、南北文学差异、南北性格差异、南北方言差异、南北商业差异等等。
因此,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文文化,政治文化和经济文化上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