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称:当代中国人的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学校:学院:班级:姓名:学号:联系邮箱:当代中国人的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走向通过社会思潮、教育制度、教育管理体制对大学生主导价值观起决定作用。
大学生价值观是社会价值观的“晴雨表”,总是表现为与当时的社会价值观相吻合。
从价值观的变化可以看到时代跳动的脉搏。
在社会持续的变革中,我们要坚持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考察价值观变迁的发端、诱因和主控因素,明析价值观中的“变因”和“常态”,把握主流价值观念的主旨变迁和价值观改革的历史脉动与逻辑发展顺序,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价值观念是对政治、道德、金钱等事物是否有价值而进行主观判断后,形成的主观看法。
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会不断变化,人接触任何事物都会下意识的运用与之相近的、已有的对某一方面的价值观念对新事物进行评价,然后指导自己的下一步反应。
关键词: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社会发展现代化目录1.中国人的社会意识 (3)1.1 传统意识 (3)1.2 契约意识 (4)1.3 竞争观念 (5)2.当代社会价值观研究 (5)2.1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演变的基本表现和成因 (5)2.2我国当代价值观演变应对策略 (6)2.3 中国社会价值观现状 (7)公众的价值观在1995年至2005年间发生了“现代化”维度上从“传统价值观”向“世俗—理性价值观”、以及“后现代化”维度上从“生存价值观”向“幸福价值观”的转变趋势,即现代的中国公众更加趋向不再强调经济增长的最大化、成就动机和法理权威,而是更加强调生活质量、主观康乐和自我表达。
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存在的实体背景发生了变化,价值观演变空前活跃,需要建构新的价值观体系来协调新的社会生活。
厘清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演变的基本问题,明析价值观中的“变因”和“常态”,把握主流价值观念的主旨变迁和价值观改革的历史脉动与逻辑发展顺序,对于科学认识、调节和化解社会矛盾,学习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价值观是一个多学科研究的问题。
心理学认为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及对人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评价与抉择的标准或尺度,是推动并指引人们决策和采取行动的要素。
伴随着近十余年经济上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公众人均年收入从1995年约700美元到2007年的2360美元,从国际惯例看,这是经济发展达到后物质主义以及后现代价值观的临界点。
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也进入了注重质量、追求全面发展和进步的新阶段,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
加上我国政府目前正在强化社会保障体系,专家推测,这些因素都会促进后现代价值观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
那么,中国公众的价值观是否会依照英氏“后现代化价值”理论的预测,也发生像30-40年前西方国家公众那样的由“现代价值观”向“后现代价值观”的转变吗?我国现在正在处于快速现代化的进程中,整个社会以及人们的价值观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了解并研究人们价值观的变化,把握其变化趋势,已成为研究我们国家未来发展变化方向的重要任务之一。
1.中国人的社会意识本研究通过对“世界价值观调查”机构公布的1995年和2005年的公众价值观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探研中国公众在近10年的时间里价值观所发生的变化以及造成变化的原因,从而验证英氏“后现代化理论”运用于分析中国公众价值观变化这一案例的可靠性。
①、公民意识。
1.1传统意识农业社会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低弱,农民集体活动导致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而且传统的家庭观念导致大家都是听长辈的,在这样的环境中,社会成员难于培养独立抉择自己命运的习惯,为了维护血缘群体的稳定,社会主流伦理进一步强化成员的整体意识,没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成为社会道德褒扬的对象,因此,在小农的价值系统中缺乏自主意识。
这市场经济是对个人利益合理性的认可,所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人不仅在伦理观念中认可了个人自我利益的合理性,道德观念的转变已经体现在对立法的指导中,《物权法》的出台是最有力的证明。
人们逐渐认识到对不择手段地追逐个人利益的最有力的遏制是认可正当个人利益的道德合理性,认可只有理性的、公正的分割人与人、人与社会组织的利益,个人才会逐渐消除对个人利益不择手段地追逐。
《物权法》出台时,也有人有所顾忌,它会不会为拆迁中的“钉子户”提供法律保护,事实证明《物权法》为拆迁扫除了“钉子户”,在正当的个人自我利益没有法律保护的时候,撒泼、耍赖追逐个人自我利益的方式尽管也遭到社会的谴责,但是同时,也获得一定的同情乃至支持.1.2.契约意识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自然的血缘亲情既是当时个体心理的需求,又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需求,人们不愿意为了物质利益斤斤计较,加之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使用契约协调处理利害关系的机会比较少,人们也就没有对契约的重视,相反往往把使用契约处理利害关系看成是没有亲情的表现。
而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生活需要的满足基本上是通过互通有无的交换来实现的,从中表现出的互相帮忙,不是出于仁爱利他的动机,而是由于利己的企图,不是遵从无私奉献的伦理原则,而是奉行等价补偿的互惠互利原则。
我们的社会在从农业经济向市场经济社会过渡,契约道德必须要取代中国传统亲情伦理,成为协调社会关系的主要伦理价值观念。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契约道德的匮乏,社会经济发展中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市场交易中的三角债问题,一度困扰许多企业,交易中随意撕毁合同是常见的事情,任何轻率许诺的人,都不能保证完全践履行合约,任何言出必行的人,都不会轻率许诺。
1.3.竞争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主张贵和息争,而西方文化则更强调竞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但实际上,在社会生活,人们之间不可能没有竞争,有竞争也就不可能没有竞争意识,只不过是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中,人们形成的竞争观念的性质不同而已。
市场经济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更多的满足欲望和追逐利益的机会,市场竞争机制刺激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通过创造财富,满足自己的利益追求,积极的竞争观念不断增加,改革开放之初,社会广泛的“红眼病”正在逐渐得到根治,人们逐渐树立了只有先把蛋糕做大,才能增加自己夺得一块蛋糕的可能的意识,对于先富起来的人,人们不是在一味地攻击,而是发挥才智,尽力学习,努力使自己也富起来。
2.当代社会价值观研究2.1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演变的基本表现和成因我国当代社会变迁促进价值观的变革,是价值观变革的根本动因。
我国当代社会分层的精细化促成了社会阶层的多样化,不同社会阶层的成员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上必然存在差异。
我国当前正经历着由现代化向后现代化的迈进过程,价值观变迁也随之经历了由价值混乱而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健康发展。
信息化在价值观变迁中的两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信息世界极大地丰富了个体的精神世界和生命体验,并促进了新的价值观的形成;但这种人--机交流的模式却在无形中异化了人与人之间正常的接触和心理情感上的交往,从而引发一些价值观的危机。
2.2我国当代价值观演变应对策略应对不同层次价值观演变的策略应体现差异性。
不同层次的价值观念其变化的强度与速度有所不同,通常处在于价值观核心位置的那些最基本的要素,也有学者称之为“朴素价值观”,它们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同时对于维护社会关系的稳定和民族的文化传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它们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它们总是紧跟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呈现出不同的形式。
同一时空背景下价值观的评价标准应具有相对的统一性。
价值观本身是一种价值的判断,是观念意识的体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价值观是随社会生产的变化而处于动态的发展之中,价值观变迁客观上是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的反映。
尽管变迁是价值观的本质特征之一,但在不同体制和时代背景下,价值观在变迁的速度、方式、领域和影响上会存在差异。
对价值观变迁的评价既要依据伦理与价值的标准,也应考虑时空标准。
现实中的价值观念选择和实现往往不只一种途径,面对各种具体价值情境时,某一价值实现会有不同的方式,这也是尊重多元价值观存在的依据之一。
在不同情境的变迁中我们始终应把握的是主流价值观与非主流价值观、主流价值观与主导价值观的矛盾发展,洞察价值观变迁中的正向展与负向发展的对立统一。
2.3中国社会价值观现状一元价值观,就是价值取向是单一的、排它性的价值观,即对任何事物的判断取舍,都认为只有一种是正确和最好的,其余判断与选择皆是错误或不好的。
与一元价值观相反,多元价值观提倡让人们自由选择,自主确定自己所信奉和喜爱的东西。
多元化的价值观主张尊重多样化,理解不同意见,认为必须允许和习惯与自己价值观不同的人和事,甚至得保卫别人自由选择、自由言说的权力。
它改禁锢为自由,变单一为丰富,以一种“和而不同” 的状态代替“同而不和” 或强求一律的状态。
新中国建立以来,由于实行中央集权与计划经济体制,整个社会奉行的依然是整体主义或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从理论上讲,已不否认个人的权力和利益,但在实施或针对具体问题时,依然是将整体、集体放置于个体、个人之上,或者是将两者对立起来。
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国门洞开,西方文化的大量引进使得人们看到了另外一种生机勃勃的价值观,那就是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相对立的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
物质利益是牵动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敏感的神经”,是客观存在的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马克思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
” 改革开放就是从正视人们的物质利益追求开始,致力于用经济手段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多数价值观都是朝着与“传统价值观”相反而趋向“世俗—理性价值观”的方向发展的。
其中最令人可喜的发现是,中国公众参政意识较之10年前有了极大的提高,人们对政治越来越感兴趣。
这一维度中唯一负向增长的价值观是公众更加愿意教育孩子顺从的品格,这是一个令人诧异的现象,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自主意识的提高,理应在教育孩子方面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而不是要求孩子更加顺从。
公众的大多数价值观是朝着“幸福价值观”的方向变化的。
其中最令人惊喜的变化是,现代公众对生活的满意度有了极大的提高,这表明中国近些年社会的发展变化使得最终的受益者——广大公众在精神和现实生活中都感到身心愉悦,对生活的满意度也随之提高。
而与之相符的是人们在“可以自由选择和掌握自己生活”的选项上也给予了更多的肯定,这表明中国现代社会正在向更加自由民主的方向发展,这给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发展的机会,大多数人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充满了信心,因此也就更能掌控自己未来的生活。
共享价值理念应成为当代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
现代社会中人口频繁流动与迁移,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处于变化之中,人们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具有共同的身份或共同的目的,分享一个比较固定的共同体中的文化和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