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及其应对

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及其应对

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及其应对【发布时间:2012-6-11 浏览人次:2213 字体:大 中 小】建国 60 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等一系列变化,从大地景观到衣食住行,从社 会制度到思想观念,翻天覆地,史无前例,而其中最深刻的变化发生在我们的内心,那就是社 会价值观。

一、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一)社会价值观1、价值观:与动物不同,人类拥有“观念”。

人类的“观念”有无限多,而价值观不是一般的 观念,它是关于是非曲直的观念――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正因为有了它,人类才 能分辨生活的甜酸苦辣,才能懂得耻辱和光荣,才有了关于未来的梦想。

2、社会价值观:人与人之间发生交往关系的场合被称为“社会”;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 “社会关系”;人们关于社会关系的“是非判断”就是“社会价值观”,它集中体现为社会“纲 常”或“社会行为准则”3、价值观分类:价值观分为两大类,即“核心价值观”和“非核心价值观”。

来源于对基本社 会关系的是非判断并且能够反映基本的、需要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价值观就是核心价值观。

或者说,能维持社会基本团结的价值观就是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以外的对社会关系的是非 判断,都是非核心价值观。

在一个社会里,多元的非核心价值观能增进社会活力,统一的核心 价值观能阻止社会分裂。

4、社会价值观的作用绝大部分价值观的变迁是被动的,会跟随、反映、并润滑社会关系的变迁。

社会价值观由社会 关系决定,社会价值观会跟随、反映、并润滑社会关系的变迁。

(二)社会价值观变迁(理论)(三)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的轨迹1、建国后到文革前:社会价值观的统一时期(核心价值观与非核心价值观一致)建国后到文革 前,是我国社会价值观的统一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价值观主要表现为一元的革命价值观。

2、文革中:社会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化时期(核心价值观与非核心价值观扭曲的一致)第一,意识形态的地位变得极端重要,精神的作用、主观的作用被夸大到极端。

第二,巩固意 识形态的方法是阶级斗争和群众运动。

第三,怀疑一切,打倒一切,造成思想文化的荒芜和倒 退。

3、1978 年改革开放后代到现在:社会价值观的迷茫、沉沦与反思时期。

(核心价值观与非核 心价值观不一致)第一阶段: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价值观迷茫阶段。

第二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九十年代中期,价值观沉沦阶段。

第三阶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价值观反思与怀念阶段。

第四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末到现在:社会价值观的转型与重建期二、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的原因与特点(一)原因1、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是中国社会发生价值观变化的根本原因。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深刻的变化:中国社会从封闭到开放;从 计划到市场;从单一到多元。

伴随着这些变化,中国社会出现了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思想观 念复杂化,生活方式自由化,社会结构开放化的新“四化”格局。

这种格局导致了文化和思想 道德领域的巨大变化,致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等发生深刻变化。

2、 当代西方价值观的渗透、融合甚至颠覆以及“文化侵略”,对于中国人价值观的演变起到 了巨大的作用。

早在上世纪 40、50 年代,以美、英为代表的一些西方的理论家、战略家们就提 出了对社会主义进行“和平演变”的战略,他们非常聪明地从文化、价值观等领域入手,事实 上,到上世纪 80 年代末就取得了“苏东剧变”的巨大成功。

而在当代,显然西方和平演变的重 点已转向了中国,应该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和平演变也取 得了相当的成功,它们通过文化的渗透、交往的扩大、对留学人员的培养等多种手段,已经成 功地改变了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比如说,基本摧毁了中国人传统的注重德行、集体主义、团 结协作、吃苦耐劳等精神,而大量地培养了中国人高扬自我、追求功利、不择手段等作风。

这 些是何等地可怕呀,要我看,至少在文化价值上,中国人正在一步步地落入美国人和平演变的 圈套,虽然无法预测最后的演变,但事实上已经不远了。

(以上来源于网络,具体不详)3、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助长了各种思想观念的融合和冲突。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 科技的 飞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促进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各民族 之间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但在此过程中各种异质文化进入中国,这些文化同我国原有的文化 价值观念相互融合, 相互渗透,促使我国的社会价值观念在这种交融中发生变化, 尤其是西方 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的进入和渗透,对中国固有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特点1、从一元价值观向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并存变化一元价值观,就是价值取向是单一的、排它性的价值观,即对任何事物的判断取舍,都认为只 有一种是正确和最好的,其余判断与选择皆是错误或不好的。

与一元价值观相反,多元价值观 提倡让人们自由选择,自主确定自己所信奉和喜爱的东西。

多元化的价值观主张尊重多样化, 理解不同意见,认为必须允许和习惯与自己价值观不同的人和事,甚至得保卫别人自由选择、 自由言说的权力。

它改禁锢为自由,变单一为丰富,以一种 “和而不同” 的状态代替“同而 不和” 或强求一律的状态。

2、从集体价值观向集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并存变化新中国建立以来,由于实行中央集权与计划经济体制,整个社会奉行的依然是整体主义或集体 主义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从理论上讲,已不否认个人的权力和利益,但在实施或针对具体问 题时,依然是将整体、集体放置于个体、个人之上,或者是将两者对立起来。

改革开放的春风 使国门洞开,西方文化的大量引进使得人们看到了另外一种生机勃勃的价值观,那就是与中国 传统价值观相对立的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重视与强调的是人的天性无比宝贵,个 人的尊严、自由、生命以及其他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它主张以个人、 个体为本位,强调个人、 个体重于集体和整体,认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集体和整体必须重视与保护个人和个 体。

3、从精神价值观向精神价值观与物质价值观并存变化物质利益是牵动人们思想和行动的 “敏感的神经”,是客观存在的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马克思 说过: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

” 改革开放就是从正视人们的物质利益追求 开始,致力于用经济手段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从神圣、理想价值观向神圣、理想价值观于世俗、现实价值观并存变化神圣与世俗、 理想与现实从来都是人所追求的不同目标, 不同境界,它们各有其用,谁也不 可能完全取代谁。

理想化的价值观不可能使世俗化的价值观销声匿迹,世俗化的价值观也不可 能使理想化的价值观无影无踪,两种倾向总是此消彼长交替起伏,不断在对峙、 交锋、 冲突中走向整合与融通。

三、当代社会价值观变迁出现的问题与应对对策(一)问题1、多元价值观并存与冲突。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 加之分配方式、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的格局的形成,人们价值观念的多样性、选择性 和复杂性凸显出来。

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西方价值观念的涌入,现代化带来的新思想、新文 化、新理念层出不穷,各种文化价值观无论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积极的 还是消极的,在一个平台上交流碰撞甚至厮杀,这些价值观同时作用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 为。

2、个人主义价值观泛滥。

个人主义价值观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总和,主张 一切从个人出发,个人本身就是目的,社会和他人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

3、拜金主义价值观盛行。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精神追求,轻物质享受的民族,以苦为乐,重义轻 利是我们的传统,在计划经济时代,利益一度被视为万恶之源,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

改 革开放后由于市场经济的实行,个人利益得到肯定尊重,但矫枉过正,物极必反是人类历史进 程不可避免的逻辑轨迹,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和利益机制驱动下,社会精神道义在相当一部 分人心目中变得淡漠起来,讲实惠,讲实用,重功利,金钱至上、金钱万能的拜金主义价值观 恶性膨胀,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甚至为了追逐金钱而不惜以身试法,或为了金钱断送亲情、 友情和爱情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4、理想主义的缺失。

理想是指引人类奋进的目标。

在革命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时代,理想主义 占领了中国意识形态的制高点,理想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主要动力和精神支撑。

改革开放 后,随着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人民政治经济生活的正常化,人们开始从狂热到冷静, 由理想 到理性,由精神追求到物质追求,理想似乎被人们束之高阁,人们越来越世俗化,即使有理想 也主要表现在对个人生活理想的追求上。

这样,世俗价值观替代了理想价值观,现实主义替代 了理想主义,替代的结果是中国人人文精神的丧失,信仰的缺失,代之而起的是功利主义、享 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

(二)措施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当前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还不彻底。

积极实 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人民的坚实信仰。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功能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抓住了核心价值观的灵 魂。

多元化的社会思想和多样化的价值观往往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逆反性和无序性。

事实证 明多元多样并不可怕。

但在这种多元多样中必须保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多元多样必须是马克 思主义指导下的多元多样。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就能保证我国思想文化的社会主 义性质,保证思想文化始终沿着进步的方向前进,就能调动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为我国社会主 义现代化服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就既能唱响主旋律,又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方 面的文化需求这样的多元。

第二,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着力提高民族文化认同,形成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中华民族不 仅有着灿烂的传统文化,而且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弘扬和 培育。

建设主流价值观必须大力弘扬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立足于时代要求,把握时代特征, 切准时代脉搏,弘扬时代旋律,突出时代特色,体现时代价值,在精神层面为人们提供价值指 导。

第三,加强广播、电视、网络等社会舆论载体建设,为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提供 传播支撑。

第四,加强对青少年一代的理想信念教育。

在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的今天,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建设尤为重要。

第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引导中要体现以人为本,贴近民众生活实际,符合民众利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行为准则和发展目标,它必定高于现实, 超越现实,惟其如此,它才会具有感召、激励、教育和鼓舞的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