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用纺织品
断层扫描 → 三维数据 → 激光熔粉 → 逐层铸造
节约原材料,精度高,速度快,可制造各种复杂形状的骨骼。
2 等离子体喷涂技术
利用高温等离子火焰在金属复合材料表面喷涂一层几十微米厚的羟基磷灰 石。
糅合两种材料的优势,是生物材料研究领域的一大步。
激光熔覆
等离子体喷涂设备
41
2.10 人工肾
即血液净化装置,代替肾脏功能 以脱除代谢废物。
36
人造血管的新进展 1 几种特殊类型的人造血管
a 腔面内衬内皮细胞 b 自体组织片移植 c 复合壁 d 表面抗血栓
表面改性的血管支架
2 提高小口径人造血管通畅率
a 改进生物材料表面与血液的相容性 b 材料表面引入生物活性物质 c 人造血管材料的表面伪饰
抗凝剂—肝素
37
2.9 人造骨骼
依靠人体体液某些离子形成新骨,在骨骼接合界面发生分解、吸收、析出 等反应,实现骨骼牢固结合。
优点
干净卫生 表面干爽 吸收强 渗透快 穿着方便
缺点
抗菌性差 异味大 长时间使用 易得尿布疹 一次性产品
处理麻烦
10
2.2 防护服
要求: 良好的过滤阻隔性 抗粒子穿透性 抗静水压 屏蔽性 抗撕裂、抗磨损 拒污 不起绒 无毒 舒适 耐用型防护服还要求一定的耐消 毒耐洗涤性能。
11
欧美国家 以涤纶、粘胶等纤维为原料
似,尤其适于假牙
39
磷酸骼,可被吸收。 动物身上实验,三个月可再生出新的骨骼
生物玻璃人造骨
含磷和钙,接触体液形成磷酸钙层,与 原骨牢固结合。
机械强度高,无疲劳现象,无毒无排异 反应,具生物活性,加工成型容易。
生物玻璃纳米纤维
40
人造骨新工艺
1 快速成型制造工艺
•
我国生产了全球近 20%的医用纺织品, 由于标准的缺失造成 产品先低价出口,检 验合格后再高价进口 ;甚至高技术产品受 标准限值而无法进入 市场。
产品 低端
标准的 建立
国内市场前景非常 乐观,仅医用口罩的 缺口高达60%; • 已有大企业投产, 并具有自主研发高技 术含量产品的能力, 但总体上,医用纺织 品企业规模小,较为 分散。
•
多集中在低端产品 ,且为一次性产品; • 在内植入医用纺织 品领域尚为零,如: 人工心脏、人工瓣膜 、人工肾脏、人造皮 肤等; • 高端领域无自主话 语权,无自主品牌
转移涂层:
在离型纸上涂敷树脂胶→烘干→涂敷黏合剂 基布前整理 →复合→烘干→剥离→打卷
涂层防护服
防水性、阻隔细菌粒子性能好,可重复使用 但透湿性能差
涂 层 机
14
闪蒸法加工技术
目前仍属美国杜邦公司专利
高聚物溶解→制成纺丝液→喷丝→丝条固化 →牵伸→凝聚成网→热轧加固→闪蒸法非织 造布
闪蒸法一次成
型滤材防护服
一次性纸尿裤 市场空间巨大
7
婴幼儿纸尿裤市场预测
年份 2007 2岁以下婴儿 人数/万人 4100 消费量 /亿片 77.5 年平均增 长率/% 44.6 市场渗 透率/% 17.6
2008
2009 2010 2020
4125
4146 4250 4520
95.7
118.5 137.8 297.5
23.5
44
用于制备血液净化用高分子膜的材质:
聚乙烯醇纤维
再生纤 维素纤 维
醋酯纤维 聚丙烯腈纤维
45
3 生物医用纺织品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健康已成 为人类社会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生物医用纺织材料作为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物质,在 维护人类健康、解除疾患、提高生活质量的医疗保障体系中,占 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方面作为防护材料,为人类的生活创造出安全健康的微环 境,保护人类不受病毒、细菌以及其他有害物质的侵扰;另一方 面作为一种多孔的柔性材料,与生物组织有着天然的相容性,已 经成为治疗人类疾患必不可少的材料。
易产生抗体反应,强度下降过快,吸收时间、 张力强度、人体组织反应等因素难以控制。
聚乙醇酸缝合线
对细菌抵抗能力差,在空气中 易分解。
26
聚乙交酯
第一个用于可吸收缝合线 的聚合物,临床中应用广 泛。
优点:强度高、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好,可被机体 自行吸收和排泄,对人体无不良反应。
缺点:熔点高导致纺丝困难,纤维柔性差,手术过程 中可能损伤人体组织。
创新性最强
3
%
70 60 50 40 30 20 10 0 机织 非织造 针织 产量
其中约有70%为用弃产品, 30% 为重复使用产品。
4
生物医用纺织品
卫生用品类 医用防护类 医用敷料类 外科移植类
手术缝合线
仿器类
口罩 尿布 卫生巾 成人失禁 垫 手套 手术衣 手术罩 隔离单 防护服
纱布 棉绒 衬垫 创口贴 绷带 固定支架
人造皮肤的作用:
防止水分和体液从创面蒸发流失 隔绝空气,防止伤口感染 加快伤口愈合
主要性能要求:
与皮肤有良好的亲和性,不发生刺激反应 与伤口有较强的结合力
质地柔软,贴紧性好
29
组织工程皮肤的一般制备过程
来自包皮环切术的新生儿 包皮,经分离获得角质细 胞和成纤维细胞 角质细胞 成纤维细胞
将角质细胞或成纤维细胞接种到由生物相容性材料 制成的多孔状、网状、成胶状三维结构支架上
新型医用防护品以及人体功能性纺织品 总量约占产业用纺织品总量的10%,2010年消耗量达50万t 限于手术鞋帽、手术衣、防护服等大宗医用纺织品
仿器类植入型生物医用纺织品亟待突破
我国人造血管的年需求量为85万例,实际用量却只有30万例 而且90%以上的临床手术所采用的是进口人造血管
48
市场大 规模小
品
熔喷法:切片→螺杆挤压→热空气牵伸→冷却→
成网→后整理→产品
水刺法:原料→混合开松→梳理成网→纤网正反
面水刺加固→烘燥→卷取→成品
普通非织造防护服
防护效率只有40%
湿法成网:纤维打浆→布浆器布浆→湿法成网→
脱水→烘燥→固结→成卷
13
涂层工艺:
干法直接涂层: 基布前整理→涂层→烘干→焙烘→整理→打卷
普通纱布绷带
柔软、透气,固定效果差
粘胶石膏绷带
粉状煅石膏、聚乙烯醇、聚醋酸乙烯乳液制
成匀浆,涂布于纱布上,烘干,切割而成
硬度高,适应性强,耐高温,高寒,无毒, 无过敏 22
2.5 固定板
高分子聚酯材料
强度高、透气性好、重量轻、不怕水、可降解,且无毒、 无味、对皮肤无刺激性 临床上广泛地应用于骨科外固定、康复及矫形支具
生物医用纺织品
徐卫林
武汉纺织大学
“新型纺织材料绿色加工及其功能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
1
生物医用纺织品及其分类
2
生物医用纺织品的开发现状
3
生物医用纺织品的发展趋势
4
仿生结构复合小口径人造血管的研制
2
1 生物医用纺织品及其分类
生物医用纺织品是纺织学科与生物医学学科相互交叉的新学科领域。
科技含量最高
市场前景最为广阔
可多次消毒
具有止血性 多种形状和尺寸
34
目前人造血管使用最多的原料是聚酯、聚四氟乙烯纤维。
针织人造血管
多孔结构,易与人体组织 相容,易渗血
机织人造血管
孔隙较小,较硬挺
常用于心脏周围高压区 域的血管置换
拉绒或预凝结
内径小于10mm的血管,一 般采用非织造的方法生产。
35
人造血管的表征:
1 渗透率和孔隙率
用于治疗皮肤 烧伤或溃疡 一段时间后,细胞增殖并 分泌胶原物质,形成人造 皮肤
30
在密闭反应器中培养细 胞,定期更换培养基
合成膜
成纤维细胞
单层人造皮肤
可生物吸收材料 角质层 角质细胞 成纤维细胞
双层人造皮肤
胶原
31
制造人造皮肤最具应用前景的是壳聚糖。
壳聚糖 + 醋酸(作溶剂)
纺丝液 壳聚糖粉末
纺黏型非织造布 用作人造皮肤 可止血,黏着性强,透气性良好,能隔绝空
质轻、拒水透湿,能有效阻抗干性颗粒物质, 但布面屏蔽性能不匀,对血液、体液的阻隔 性差
15
目前,我国采用《GB19082-2003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标准,以《生 物防护服通用规范》作为补充,但仍然不够完善。美国的NFPA 1999要求更为 严格。
医用防护服的设计要求比较
16
医用防护服的性能要求比较
可采用共聚的方法,在高分子链中引入丙交酯链段,
改善其柔顺性。
27
纯天然胶原蛋白精加工+酶处理
胶原蛋白缝合线
纯生物制品,组织相容性好,抗
张强度好,与伤口愈合期同步吸 收,吸收完全,不留疤痕,在人 体内遇盐类物质不形成结石,无 毒、无刺激。
28
2.7 人造皮肤
人体皮肤大面积损伤时,需要进行植皮。自体皮肤 移植来源有限,异体皮肤移植会发生排斥反应。
人造皮肤
人造血管
人工肝 人工肺 人工肾
人造气管
人造骨骼 人工关节 人工心脏瓣膜
人工心脏
5
纱布、手套等
口罩、手术服等
固腰带
人造心脏瓣膜
人造心脏织物内部结构
人造心脏
6
2 生物医用纺织品的开发现状
2.1 纸尿裤
传统棉尿布
优点:透气性好,柔软,价格较低, 可重复使用。 缺点:需频繁更换,洗涤、晾晒麻烦, 多次使用表面毛糙,易引发尿布疹。
17
18
美国戈尔(Gore-tex)公司的外科隔离膜类 Crosstech EMS织物是唯一一种严格符合防护 标准、可重复使用的隔离织物 抗渗透、透气CrosstechTM隔离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