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规划总则1、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近期为2011-2015年,远期为2016-2025年。
同时对远景做出构想。
2、规划区范围(1)规划协调范围:即市域行政区规划范围,总面积5310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控制)区范围包括大武口、惠农以及外围水源、生态控制区域、总面积593平方公里,其中:大武口城市规划区面积约270平方公里。
惠农区城市规划区面积约323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总面积约593平方公里。
3、规划指导思想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为指导,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紧抓西部大开发、呼包鄂榆经济区和宁夏沿黄经济区发展的机遇,立足于宁蒙接壤区、石嘴山及周边区域视角,准确把握石嘴山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与趋势,发挥石嘴山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和政策优势,明确市域城镇体系格局以及城区定位、规模和发展方向,进一步完善城区的功能布局、空间结构、道路骨架、绿地网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及自然水系、绿地系统的有机融合,强化地域特色,将石嘴山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环境优美、旅游兴旺、特色鲜明的生态宜居宜业型山水园林城市。
4、规划原则(1)整体协调原则。
(2)集约发展原则。
(3)生态优先原则。
(4)以人为本原则。
(5)持续发展原则。
二、产业发展导向1、产业发展导向(1)产业分区根据石嘴山产业布局现状,地域产业布局可以明显地划分为以下三个片区:生态保护区、工业商贸发展区和农业旅游提升区。
(2)第一产业布局重点推进“五带三区十基地”的建设,逐步形成粮食生产、蔬菜种植、水产养殖、经济林、制种产业发展带,形成粮食、牧草、花木三大发展区,在五带三区的基础上,构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整体上形成点(基地)、线(产业发展带)、片(产业发展区)整体分布的大格局。
(3)第二产业布局加快产业转型步伐,强化循环经济,坚持工业园区管理,规模以上工业引领、集群化发展,大项目推动,做大做强汽车制造业、机械装备制造业、能源及精细化工产业、太阳能光伏产业、新材料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工业支柱产业,形成完善的工业发展结构体系。
在空间布局上促进工业向四大园区适度集中,扩大发展规模,优化产业布局。
(4)第三产业布局物流发展方面,构建“一岸三心”的物流布局模式,进一步提升宁夏陆港经济区在周边区域中的物流发展优势,以惠农陆路口岸为核心,建设崇岗综合物流中心、石嘴山农贸物流中心和陆港工业物流中心。
旅游发展方面,构建“三热线、八大景区”的旅游格局,着力打造以大武口区为中心,以“黄河金岸”为锦带,完善南北向“西线山、中线湖、东线河”连通市内外的三条旅游热线,快速建设和提升沙湖旅游风景区、星海湖旅游风景区、北武当生态旅游区、贺兰山地质公园、平罗玉皇阁、陶乐影视基地、贺兰谷景区、惠农区石嘴子八大旅游景区,努力把石嘴山打造成宁夏北部旅游休闲胜地。
商贸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信息及技术服务业方面,构建“三区多点”的商贸服务网点、金融保险和信息服务网络布局结构。
2、产业发展轴在发展轴线上,全域近远期,乃至远景均规划构建以贺兰山体为屏障,黄河水体为动脉,以“一轴两翼”为主线,实现市域城镇带状集聚发展。
规划城镇主要沿高速公路、国道109、国道110三条交通线发展。
规划一级发展轴以“三城一镇”(包括大武口区、惠农区、平罗县城、红果子镇)为依托,沿高速公路和国道109线形成城镇集中分布空间,该轴线向南与银川市连结,是宁夏沿黄城镇带发展的主轴线;规划二级发展轴线包括两条,一条是沿国道110形成贺兰山产业发展轴线,另一条是沿黄河金岸,依托省道203以及滨河大道,形成现代农业与特色旅游发展轴。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市域总人口规划期内,市域总人口最大规模控制为:2015年85.0万,2020年88.0万;2025年100.0万。
2、市域城镇化水平规划期内市域城镇化水平确定为:2015年74%,2020年79%,2025年81%;规划期内市域城镇人口为:2015年62.9万,2020年70.0万,2025年81.0万。
3、市域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规划在现状城镇规划等级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将石嘴山市城镇规划分为四个等级,形成“1236”的城镇等级结构,其中一级城镇为大武口城区,成为市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二级城镇为惠农城区和平罗城区,三级城镇包括红果子镇、陶乐镇和沙湖镇,六个建制镇为崇岗镇、姚伏镇、黄渠桥镇、头闸镇、宝丰镇、尾闸镇。
4、市域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表1石嘴山市域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5、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在城镇分布上,结合石嘴山全域规划和市域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近期规划形成“三城三镇六点”的城镇空间发展模式,市域以三城三镇为“核心”,其中,“三城”是指大武口城区、惠农城区、平罗城区,作为市域三大中心城区;“三镇”是指沙湖镇、红果子镇、陶乐镇,作为区域片区中心;“六点”是指崇岗镇、姚伏镇、黄渠桥镇、尾闸镇、宝丰镇和头闸镇,作为镇域中心。
同时,建设多个的农村社区,这些农村社区以各个乡政府所在地和新设农村社区中心为节点,带动周边农村快速发展。
以此,不仅可以加快城镇快速提升,进而促进市域城乡统筹的快速发展。
远期规划构建以“双核三点”为主体,其他城镇有机结合的空间大格局。
其中,规划一级中心包括两部分:一是大武口区主城区连带石嘴山经济开发区和星海新区,与平罗城区所形成的外扩型“双核”结构,打造石嘴山城镇辐射圈,成为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二是惠农城区与陆港经济区构成的“南进北联”的“双核”结构城镇-产业发展区,形成空间组合式发展,打造石嘴山口岸经济圈。
规划二级中心包括红果子镇、沙湖镇和陶乐镇这三个重点城镇,形成市域二级片区。
其他城镇为规划三级节点城镇,由此空间结构上形成了“双核三点”的基本格局。
远景规划构建大武口-平罗-沙湖同城化(一体化)、惠农-红果子一体化建设,实现银(银川)石(石嘴山)一体化快速建设。
四、城市性质及规模1、石嘴山市发展定位呼包银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宁蒙接壤区的中心城市,宁夏沿黄城市带副中心城市,以装备制造、新材料、陆港物流、能源化工为主的西北地区重要工业基地,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
(1)大武口城区性质市域中心,以装备制造、新材料、旅游商贸等新兴产业为主,具有山水园林特色的宜居宜业型城市。
(2)惠农城区性质市域北部中心,陆港经济区的的生活服务基地。
2、城市规模大武口城区人口控制为:2015年30.0万人,2025年45.0万人;惠农城区人口控制为:2015年16.0万人,2025年18.0万人。
五、总体布局1、城市发展方向(1)大武口城区本次城市总体规划城区发展方向为:“东进、南扩、西限、北禁”。
城市建成区北侧、西侧沿贺兰山脉,已无发展空间;建成区东侧临近建城区,有一定的发展用地;建成区南侧地形平整,用地完整,生态格局良好,对外交通便捷,是远期及远景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区域。
(2)惠农城区本次城市总体规划城区发展方向为:“东限、南进、西禁、北控”。
城市建成区北侧、西侧为采煤沉陷区,已无发展空间;城市建成区东侧紧邻黄河,应该控制城市向东发展;建成区南侧用地完整、地势平坦,远期及远景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区域,以功能提升完善为主。
2、规划布局结构(1)大武口城区大武口城区布局结构:一心、两廊、两轴、三片。
一心:星海湖畔复合公共中心;两廊:沿经济开发区片与老城片形成两条滨水绿化廊道;两轴:依托世纪大道形成的城市发展主轴,依托沙湖大道形成生态景观主轴;三片:老城片,经济开发区片,星海新区片。
1. 规划布局依托现状结构及形态,在城市整体空间基础上形成“一二二三”的核心空间骨架:由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商务中心、疗养中心、教育中心、绿化中心“六心”形成新的复合城市公共中心,与老城的公共生活中心形成“两心”,并有机联系,形成系统。
城市围绕“两轴三片”组织功能组团,围绕城市道路网骨架合理布置,形成联系紧密,用地紧凑的城市形态。
2. 道路网主体以“五纵四横”为格局,梳理现状路网,使新建路与现状路良好衔接,形成以方格网为主、局部放射的道路系统。
3. 充分发挥大武口区对外交通的便利条件,并考虑将G110改线,以缓解城区内部过境交通压力。
4. 居住用地成组团布置,并与不同等级的城市中心紧密联系;在规划片区中充分考虑居民日常生活的便捷度,每一居住片区内设置基础设施完备的公共服务中心。
5. 老城区公共中心在现状基础沿世纪大道延续,与新形成的复合中心相连接,并以带状延展至不同层级的公共中心。
强调居民的舒适度与便捷度,在公共中心周围均设有公园或街头绿地,结合不同宽度的绿带,融绿于街巷。
6. 以“产业按区块布局、企业向园区集中”为基本思路,在老城区与经济开发区主要发展一、二类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污染相对较小的产业,并积极推动城区原有的三类工业转型。
新规划的工业用地与现状工业有机衔接,并与居住片区及各层级商业公共中心紧密联系,形成合理的布局关系,减小交通通勤量对城市交通的压力。
7. 利用沿经济开发区片与老城片形成两条滨水绿化廊道,加强城区与外围自然生态的融合,依托“绿点”、“绿带”、“绿面”,形成城市内部的自然山水格局。
8. 在城区内外交通的结合处,布置城市客运站广场、生态绿地和公共服务设施,并利用现状水体,“以城衬水,以水映城”,形成形象鲜明的城市门户空间。
9. 城市各类用地布局按照分期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由现状到远期直至远景发展的合理规模和形态,根据用地发展条件进行综合布置。
远期阶段集中发展具有一定规模和基础的石嘴山经济开发区及隆湖大道以北的星海新区,形成与外围自然生态环境相互协调、规模合理、布局紧凑的城市形态。
10. 远景阶段在远期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向南向东发展。
结合大武口区未来城市结构及功能发展需要,并顺应星海新区空间拓展的规律,形成完整的格局形态。
结合火车站便捷的对外交通优势,在铁路以北增加物流用地,并结合商业服务片区,使其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后续动力;在隆湖六站处设立新的居住片区与商业服务中心;完善城市绿化体系,使城市整体布局成为结构持续合理、形态不断完整的和谐城市。
(2)惠农城区一带:是指以滨河大道为基础,体现惠农城区滨河特色以及特色风貌的滨河景观带;两廊:沿园林路—惠和路、南二街形成的两条城市绿化廊道;两心:将原有老城公共中心南移,形成新的体现综合功能城市公共中心;在南环路与经五路交叉口处,形成城市南部新城的公共中心;三轴:依托安乐桥街形成的城市生活主轴、沿惠安大街形成的城市景观轴以及沿南环路形成城市滨水景观轴;多点:城市二级公共中心、居住片区公共中心、绿化中心等不同功能不同层级的城市中心;多片:城市中各类用地以一定规模布局形成相对集中和完整的功能片区。
1. 规划布局依托现状结构及形态,确定城市未来向南发展的用地选择,并在城市整体空间基础上形成“一二二三”的核心空间骨架:由滨河大道及周边的公共服务设施、滨河湿地构成城市滨河景观带,与城区内的两条绿化廊道共同构成城市的景观框架;以原有的商业中心为基础,依托行政广场周边的文化娱乐设施、绿地等形成城市新的综合中心,与南部新区的综合中心形成城市公共生活的“两心”,同时与第三排水沟滨水景观轴、城市生活轴、城市景观轴形成城市的的核心功能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