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吴茱萸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一)
【摘要】吴茱萸是临床常用药物,在许多方剂中均有配伍,其主要配伍意义表现在通痹止痛、暖肝止痛、温脾暖胃、温肾助阳、温暖胞宫、温中止泻、降逆止呕、温脏杀虫、引火下行、佐制寒凉、引经报使等方面。
【关键词】吴茱萸;方剂;配伍的意义
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小毒。
归脾、胃、肾经。
《神农本草经》言其:“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其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在许多方剂中皆有配伍应用。
现将吴茱萸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阐述如下。
1通痹止痛
寒邪伤于人体后,因“寒性凝滞”,痹遏胸阳,“不通则痛”,而导致胸部憋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等症。
吴茱萸味辛,性热,辛热祛寒,温通行散,以收“通则不痛”之功。
故《本经》言其止痛,《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亦言本品可用治:“胸中冷气闭塞而不利,……心气刺疼而不止。
”如《圣济总录》之茱萸丸,即以本品配伍桂心、当归,以辛温散寒,通阳开痹而止痛,用治心中寒,心背彻痛等症。
又如《明医指掌》治寒厥心痛之草豆蔻丸,亦取其散寒通痹止痛之用。
2暖肝散寒
《内经》曰:“肝主筋。
”若寒凝肝脉,气机郁滞则可导致寒疝疼痛等症,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即强调“治疝皆归肝经”。
又《仁术便览·疝病》也言:“皆以为寒。
专主肝经。
”然吴茱萸主入肝经,性味辛热,既可散肝经之寒邪,又可疏肝气之郁滞,故为肝寒气滞诸痛之主药。
临证多用本品伍以川楝子、木香、茴香、桂心、生姜、清酒等辛散温通之药,以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3温脾暖胃
吴茱萸味辛性热,可入脾胃二经,以辛散中焦之寒而温暖脾胃。
《神农本草经疏》曰:“凡脾胃之气,喜温而恶寒,寒则中气不能运化,……或为腹内绞痛,……(本品)辛温暖脾胃而散寒,则中自温,气自下,而诸证悉除”。
4温肾助阳
吴茱萸性味辛热入肾经,善祛肾经之寒。
故《普济方》之吴茱萸丸即是以本品与蜀椒、干姜相伍则寒祛而气化得复,津液可藏,以治因寒客下焦而致小便多利者。
药理研究证明家兔口服吴茱萸煎剂有利尿作用;健康人试服也有利尿作用〔1〕。
笔者认为本品之利尿之功与五苓散之桂枝相同,因其性味辛热,又入肾经,可温阳化气以利水也。
可见因吴茱萸可散肾经之寒而复肾阳气化之功,而可用于治疗因寒客下焦而致小便异常。
5温暖胞宫
女子胞是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若寒凝胞宫可致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不孕等症。
吴茱萸辛热可暖胞宫以祛其寒,如《金匮要略》之温经汤,即以本品为君,伍以桂枝、当归、芍药、阿胶、川芎等以温经散寒,祛瘀养血而疗诸证。
据临床报道,刘氏以温经汤随症加减治疗寒凝胞宫型原发性痛经35例。
总有效88.6%〔2〕。
再如《仁斋直指方》之艾附暖宫丸亦是以其与艾叶、香附、续断、当归、川芎、肉桂、芍药相配,以暖胞温经调经,用治胞宫虚冷所致之带下白淫,倦怠无力,肚腹时痛,久无子息诸症。
另外《妇人良方》之茱萸丸也以本品伍以川椒为丸以锦囊纳阴中,以令阴温,开子脏而治妇人阴寒,十年无子者。
6温中止泻
吴茱萸味辛苦性热,辛热散寒,苦温燥湿,故寒湿所致之泄泻亦可用之。
《和剂局方》之戊己丸,以其与黄连、白芍相伍,用治脾受湿气所致泄利不止,米谷迟化等症。
《医垒元戎》之小己寒丸,也以本品伍以苍术、艾叶、陈皮等以疗因脾胃积冷,中寒而洞泄倦怠,不思饮食者。
《得配本草》亦言其与六神曲相伍可治暴泄不止。
本品既入脾经又入肾经,与补骨脂、
肉豆蔻、五味子等温阳补火,涩肠止泻之品相伍,以治因脾肾虚寒所致之五更泻。
方如四神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