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工 业 总 产 值: 2294 亿 卢 布
1966年
5112 农 业
1128
总
产
883
值:
亿
卢
布
1975年
1966年 1975年
1975年以后,苏联国民经济的持续低速发 展,198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为美50%(苏联称 67%);社会总产值为美40%; 工业劳动生产 率为美50-55%; 农业劳动生产率25%; 科技 落后美国10-20年。苏联的农业拖了国民经济 的后腿, 基本上仍是靠天吃饭。水浇地面积 仅占播种面积的7.3%。有人把勃列日涅夫时 期称为“停滞的年代”。
.评价
有人说“赫鲁晓 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 也是斯大林的守墓 人。”你是否同意这 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赫鲁晓夫的墓碑
勃列日涅夫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改革内容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②坚持集中计划管理,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④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材料2、(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 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 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21.9%,轻工业只有14.1%, 农业则为1.5%。
买莫 日斯 用科 品市
民 排 队 购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背景: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显现,尤其是 农业问题严重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2.内容 经济: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承认市 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继续发展重工业
政治: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行多党制
苏联解体
美术馆里有一幅描写亚当和夏娃的画。
一个英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英国人,男士 有好吃的东西就和女士分享。"
一个法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法国人,情侣 裸体散步。"
特点:以国家计划管理为前提,引入市 场作用,扩大企业自主权,仍以重工业 为主
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 地位,加大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 过美国20%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 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 国民生产的40% 。——《世界现代史》
❖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 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占4%; 认为苏共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 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 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人员的占85%
❖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 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 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造成了很多问题,斯大林 之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显露,地方 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
2. 改革内容
农业:①废除谷物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收
购价格; ②允许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的
自主权; ③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
工业: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
予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 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特点:权力下放,扩大自主权, 提高积极性
种植玉米的面积从1954 年的430万顷扩大到1962年 的3700万顷。扩种玉米对畜 牧业有促进作用。但是,由 于许多地方的气候不宜种玉 米,产量很低。也有些地区因日照量不够, 玉米结不了穗。还有些地区因扩种玉米影响 了小麦生产。扩种玉米的计划最终失败了。
❖ 材料2 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 族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 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 制迁徙的政策,造成了很多问题,斯大林之后,高 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显露,地 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2.结果
(1)执政前期,经济增长加快,军备力量大为增长, 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2)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停滞。
戈尔巴乔夫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 材料1 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 的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 的1/4,仅1979年入侵阿富汗,每年就要花掉几十亿 卢布,还是苏联的国际形象大大受损。
一个苏联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苏联人,他们没 有衣服,吃得很少,却还以为自己在天堂!"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 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 方式处理这场危机:
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 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 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 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 面没有铁轨了!
美术馆里有一幅描写亚当和夏娃的画。
一个英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英国人,男士 有好吃的东西就和女士分享。"
一个法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法国人,情侣 裸体散步。"
一个苏联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苏联人,他们没 有衣服,吃得很少,却还以为自己在天堂!"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 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 方式处理这场危机:
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 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 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 洲第5位下降至居世界第18位。民用工业品技 术非常落后,质量低劣。工业生产中浪费惊 人,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断下降,农业生 产长期落后。
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 性的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 到国民收入的1/4,仅1979年入侵阿富汗, 每年就要花掉几十亿卢布,还是苏联的国 际形象大大受损。
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 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 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 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 面没有铁轨了!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
材料1、1913~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了12倍, 农业只提高40%,1953年全苏联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 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 了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