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版高考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讲二战后苏联的改革试题(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讲二战后苏联的改革试题(含解析)

第二讲二战后苏联的改革一、单项选择题1. (2018·安徽蚌埠一模)赫鲁晓夫上台后,对一些重点科研项目采取打破地区、部门界限,组织各方面力量联合攻关的办法,使得科技发展速度快于西方同类项目。

然而,19541962年,苏联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却仅仅是美国的1/2,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仅是美国的1/5。

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苏联( )A. 经济体制僵化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B. 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活力仍然存在C. 攻势外交政策极大消耗了经济实力D. 不重视农业投入导致经济比例失调2. (2018·河南中原名校联盟六评)苏联学者指出:若不是多亏新开垦地获得丰收,苏联在1956年几乎肯定要发生饥荒。

这主要表明( )A.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出现重大突破B. 赫鲁晓夫的垦荒政策符合苏联实际C. 垦荒政策是苏联特殊国情的产物D. 二战后初期的苏联改革成效最突出3. (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1958年赫鲁晓夫将机器拖拉机站进行改组,把拖拉机卖给集体农庄,这是符合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正确措施,可是赫鲁晓夫把这一改革解释为“有助于把集体农庄所有制转变为全民所有制”,并且强调指出这一措施不是“所有制的倒退”。

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A. 破除了经济发展的桎梏B. 未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C. 平衡了农轻重发展比例D. 强化了国家对农业管理4. (2018·湖南株洲统一检测)赫鲁晓夫退休后,曾订购水管和营养液混合剂,进行无土栽培实验并取得成功,当他发现栽培出的黄瓜和西红柿因为成本太高而市价昂贵时,便再也不提这件事情了。

赫鲁晓夫之所以对此事缄默,是因为他( )A. 对盲目开荒政策有所反思B. 认为对农业投资很不够C. 对国营农场改革耿耿于怀D. 知道经济体制弊端重重5. (2018·山东淄博部分学校二模)1965年,苏联陆续出台了调整农业政策的法令,改变过去每年制定一次农产品收购计划的做法,实行“固定收购,超售奖励”的制度,农产品收购计划制定后5年不变。

这些做法( )A. 扭转了苏联农业落后局面B.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C. 改变了旧体制框架的弊端D. 降低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上表为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年)苏联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 )A. 缺乏明确指导思想致改革混乱B. 以改革计划管理体制为重点C. 没有触动重工轻农的发展战略D. 改革操之过急脱离经济实际7. (2018·湖南怀化二模)以下是《20世纪6080年代苏联和美国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19601965年间苏美两国的经济实力基本相当B. 19651970年间苏联继续注重发展军事重工业C. 19701975年间美国因深陷越战经济出现“滞胀”D. 19751980年间美国新经济出现促进经济增长8. (2018·湖北武昌区5月调研)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推广了赫鲁晓夫时期已进行过的农业领域小组包工奖励制,包工小组拥有机械设备和几名至几十名固定人员,实行内部经济核算,超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费用有奖,反之则罚。

这一制度( )A. 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B. 动摇了集体农庄公有制基础C. 冲击了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D. 使得集体农庄变成国营农场9. (2018·衡水模拟)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废除了赫鲁晓夫时期的干部定期更新制度,各级领导班子的更新幅度很小。

苏共二十三大连选连任的中央委员达79.4%。

到二十五大,连选连任者比例更上升到83.4%,而二十六大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竟然是二十五大的原班人马。

勃列日涅夫此举直接导致( )A. 国家机构的日益膨胀B. 经济增长开始逐年下降C. 决策权利向个人集中D. 干部队伍从稳定到僵化10. (2018·山东日照校际考试)1991年,苏联一些经济学家制订了经济改革计划,计划指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实现的自由是基本的价值”,国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对价格实行监督,反对通过行政方法提高价格。

该计划反映出 ( )A. 经济学家成为改革的主导力量B. 物价问题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C. 经济改革领域出现过激的倾向D. 新经济政策重新成为改革路径11. (2018·河南八市一测)1990年,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大国已经落到了满世界乞讨购粮款的地步。

按戈尔巴乔夫的说法:“苏维埃事业失败在于奋斗几十年后才发现,我们仅仅是一个拥有很多原子弹的第三世界国家。

”这揭示出苏联( )A. 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B. 国防建设的显著成效C. 社会经济的严重落后D. 重工业建设高度发达12. (2018·武汉调研)苏联电影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和时代烙印,如某一时期涌现出的《斯大林综合症》《1953年寒冷的夏天》《国际女郎》《摇滚式的悲剧》等电影。

这些电影主要折射了( )A.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B.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C. 勃列日涅夫的军备竞赛D.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二、非选择题13. (2018·湖南长郡中学)分配问题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分配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

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

——包雅玮《评析我国高级社与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材料二)——《中国农业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年) 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到福利制度黄金时期的70年代,英国福利开支增长了2.7倍,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4%上升到29.4%,1983年,增至占政府财政总支出的38.2%。

——王振华《重塑英国:布莱尔与“第三条道路”》(1) 材料一、二的分配方式存在什么共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相似背景。

列举后来两国为改变这种状况所采取的措施。

(2) 概括材料三中西方国家在分配领域的举措。

结合史实分析其背景,并予以简要评价。

(3)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分配制度的认识。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苏两国对各自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都经历了一系列探索。

苏联:1936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斯大林宣布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

1939年宣布向共产主义过渡。

1959年,赫鲁晓夫断言苏联已进入“全面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时期”,1961年宣布在20年内“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称苏联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1977年苏联宪法载明“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1956年,中共八大宣告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八届二中全会上又提出“要用十年赶英,二十年赶美,五十年实现共产主义”。

1987年,中共十三大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

结合材料和苏、中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谈谈你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的认识,并对你的认识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结论明确,依据史实,阐释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楚)第二讲二战后苏联的改革1. A 【解析】由题干信息“科技发展速度快于西方同类项目……19541962年,苏联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却仅仅是美国的1/2,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仅是美国的1/5”可知,苏联的科技成果没能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而忽视商品货币关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的社会生产力,故A项正确。

2. C 【解析】赫鲁晓夫农业改革虽取得成效,但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没有出现重大突破,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的垦荒政策造成严重的环境恶化,并不完全符合苏联实际,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下农业问题突出,垦荒政策是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之一,是苏联特殊国情的产物,故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赫鲁晓夫改革,无法推断改革成效最突出,故D项错误。

3. B 【解析】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仍然强调强化公有制,故B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平衡农轻重发展比例,故C项错误;材料不是强化国家对农业的管理,故D项错误。

4. A 【解析】“当他发现栽培出的黄瓜和西红柿因为成本太高而市价昂贵时,便再也不提这件事情了”说明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措施的失败,A项正确;投资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C、D 两项显然不符合材料主旨。

5. B 【解析】该法令出于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但是没有扭转苏联农业落后局面,故A项错误;这些做法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没有改变斯大林模式,故C项错误;有利于提高农民积极性,故D项错误。

6. A 【解析】根据材料,部长会议部级单位一减一增,中央管理经济各部委的一减一增,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中思维的混乱,故A项正确;“以改革计划管理体制为重点”,与赫鲁晓夫继承斯大林体制的一面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仅反映了机构改革的相关内容,不涉及产业结构的改革,故C项错误;同理,材料也不能体现改革与现实的关系,故D项错误。

7. B 【解析】从下图可知,仅19601965年间苏美两国工业产值增长速度相当,故A项错误;19651970年间苏联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苏联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故B项正确;19701975年间美国因凯恩斯主义失灵,经济出现“滞胀”现象,故C项错误;新经济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故D项错误。

8. A 【解析】题干中“包工小组拥有机械设备和几名至几十名固定人员,实行内部经济核算,超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费用有奖,反之则罚”,有利于奖勤罚懒,故A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时期全国包括农村是单一的公有制,故B项错误;冲击了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是在戈尔巴乔夫时期,故C项错误;题干提及的是农业领域的经济刺激,而非提高公有制,故D项错误。

9. 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干部更新幅度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干部队伍的稳定性,但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会演变为“僵化”,故D项正确。

10. C 【解析】苏联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材料中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等字眼意在强调苏联的改革已经出现了过激的倾向,故C项正确。

11. A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到1990年,苏联粮食和购粮款奇缺,有先进的军事技术而物质极端匮乏,体现出苏联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故A项正确;通过题干可以看出苏联国防建设成效显著,但不能全面概括题意,故B项错误;题干表明苏联的农业生产的落后和国防技术、重工业发达,不能说明其社会经济严重落后,故C项错误;重工业高度发达是题意的一个方面,不全面,故D项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