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研究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在全球化浪潮中跌宕起伏,发展与挑战共存。
苏州在与世界经济的紧密互动中,立足自身实际,认真落实国家、省委省政府各项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抓住2001年我国加入WTO的机会,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紧紧围绕“富民强市,两个率先”发展目标,着力推进“四大行动计划”,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也得到较快增长,居民生活质量稳定提高。
本文旨在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回顾这一阶段苏州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状况,通过分析生活质量提升的特点、原因,提出相应思考。
一、生活质量研究的背景情况“生活质量”这一概念于1958年由美国学者加尔布雷斯在其所著《富裕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
生活质量的研究,反映了对“人”的各方面需求的重视。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重视研究人们生活质量问题,尤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后,各种理论研究探讨越来越多。
关于“生活质量”的内涵,人们在认知上经历一个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但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概念,不同学科领域,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研究者对生活质量的定义不同。
西方学者更多把生活质量看成是多维的,包括心理、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在内的综合评价体系。
我国学者目前主要形成三种观点:一种是突出了物质水平、收入消费等客观指标的“客观生活质量”。
另一种是突出“幸福感”、“满意度”等个体主观感受的“主观生活质量”。
第三种是前面二者的结合,即既关注“客观生活质量”,也强调“主观生活质量”。
从统计研究角度来看,“客观生活质量”指标可以较完整、准确的诠释“生活质量”的内涵。
理由如下:首先,从研究方法来看,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来研究生活质量,通过居民个体生活状况分析来反映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研究方法、角度有别于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后者更关注个体主观感受。
其次,从指标选取上,客观生活质量指标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也是影响主观生活质量指标的重要基础。
同时,从指标可比性来看,客观生活质量指标相对一致,有时间连续性,区域可比性,主观生活质量指标则不然。
再次,从实际操作角度来看,目前国内对于主、客观生活质量的关系如何,客观生活质量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主观评价的研究还很少。
因此,对客观生活质量进行单项研究更有利于准确把握研究结果,实现研究目的。
二、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特点生活质量提升是一个逐步发生的过程,与不断增长的收入水平紧密相关,通过居民消费直观体现。
2001年以来,苏州市区居民收入水平保持稳定增长,年均增幅达到12.3%,收入总量水平稳居全省第一,同时,在全国部分大中城市中的排名也由2001年的第11位上升至2011年的第8位。
不断提高的收入水平为居民消费打下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消费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优化,消费层级提升,是充分反映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依据。
1.消费水平提高(1)消费总量逐年上升。
根据相关数据整理可知,2001年至2011年,苏州城市居民消费支出总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增速则略有起伏。
如下图。
(2)平均消费倾向稳中有降。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在某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例,反映居民消费意愿的强度和实际消费能力。
本文根据相关数据整理出2001~2011年苏州城市居民平均消费倾向。
详见下表一。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1~2005年,即“十五”期间,苏城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保持在0.68以上,高于2006~2010年,即“十一五”期间相关数。
从长期来看,平均消费倾向有逐渐降低趋势,但都保持在0.6以上,基本保持六成多消费,不到四成积累的生活消费方式。
平均消费倾向呈现稳中有降的特点,相应的包括储蓄、投资在内的积累的比例逐步提高,从表中数据并结合实际,可归纳出两方面特点:一是,人均消费支出逐年上升,2005年达到万元,2011年突破两万元,人们基本生活需求已完全满足,消费心理趋于成熟稳定。
表现为:当价格波动较大时,人们会通过调整消费量来保持消费支出的相对稳定,刚性消费的特点不明显。
二是近五年来,苏州房地产开始持续升温,购房自住、投资的比例逐步升高,大笔资金用于房产后,用于消费的金额相应减少。
特别是随着人们投资理财的观念日益强化,股市、黄金等投资理财方式受到人们青睐,消费热情有所降低。
2.消费结构优化消费结构是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不同类型的消费品的比例关系,根据不同角度和需要有不同的划分。
本文将消费结构划分为: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和其他商品服务八大类。
消费结构变化能直观反映出消费特点变动趋势。
(1)本文拟用扩展线形支出系统模型对2001~2011年消费情况进行分析,量化考量苏州城市居民消费结构趋势变化情况。
在消费结构分析中,扩展线形支出系统模型(ELES)是目前比较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既可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也可以对截面数据进行分析。
该模型由经济学家朗奇于1973年提出,该模型的基本原理是,把居民消费支出分为基本消费支出和发展型、享受型等非基本消费支出,在给定的居民收入水平下,居民将首先购买基本消费品,然后把剩下的收入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配,从而体现出消费结构的变动。
公式如下:根据2001年至2011年的收入、消费数据,利用马克威分析系统把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及通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其他商品服务八个类别分别与可支配收入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下表二。
从上表数值可以看出,相关系数r最低值为0.8077,视为“高度相关”,再次证明消费与收入之间紧密关联;bi均为正值,表明随着收入的提高,居民各项消费支出均有所增加,符合经济现实;F检验表明模型是显著的,即可支配收入增加对消费支出的影响明显。
可支配收入增加带来消费增长,影响由强到弱的是食品、交通通讯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三大类。
从数据上看,居民每增加一百元,会增加20.56元用于食品,11.66元用于交通通讯,8.08元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
数据反映出,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提高日常饮食水平的同时,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支出不断增加,交通、通讯的舒适、便捷,子女教育,自我学习成长,旅游、健身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消费项目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与此同时,其他商品服务、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这三项消费受收入增加的影响较小。
苏州已于2005年实现小康社会,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基本的家庭设备用品购置已逐步脱离刚性消费,受增收因素影响不大。
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及时就医、保健养生的相关支出与收入同步增长,但人们生病具有偶然性,养生习惯养成需要时间,目前来看,收入增加对该项支出影响较小。
(2)采用扩展线形支出系统模型对2011年消费结构进行量化分析,考察苏城居民消费现状。
2011年苏州城市居民收支数据如下表。
根据上表数据,利用马克威软件对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居住和其他商品服务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下表参数估计值。
根据上述估计值,得到下表中各项边际消费倾向(即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用于描述增加一个单位的收入时相应增加的消费额度)和基本消费需求。
从分析结果来看,2011年苏州城市居民人均基本消费支出为9990.64元,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833.5元,居民基本消费需求完全可以满足。
2011年居民消费倾向为0.475,指居民在满足基本消费需求后,新增部分有47.5%用于消费支出。
由各类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可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食品这三项边际消费倾向较高,说明人们在满足基本消费需求外,进一步向满足更高享受型需求发展。
3.消费层次提升人们消费需求从发展层次来看,可以分为生存型、发展型、享受型消费。
一般意义上,生存型消费包括吃、穿、住、用几个方面的支出,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则包括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耐用品等几个方面支出。
(1)生存型消费由满足数量消费向追求品质消费发展一是饮食方式更健康,尤其关注食品品质。
食品消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头等大事。
该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即恩格尔系数往往成为衡量居民生活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
从相关数据可知,2001~2011年间,苏州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由2001年的42.0%下降至2011年的37.3%,降低4.7个百分点。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依照恩格尔系数大小对居民生活水平的划分,恩格尔系数40~49%为小康,30~39%为富裕,由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苏州城市居民生活已由“小康”进入“富裕”阶段。
同时,饮食结构发生积极变化。
大米减少,鲜菜、肉、禽类增加。
据统计,2001年,苏州城市居民人均消费大米77.86千克,2011年仅为47.22千克;2001年人均消费猪、牛、羊肉为分别19.12千克、0.73千克和0.15千克,2011年上升到22.49千克、2.08千克和0.61千克。
同时,饮食数量从少到多,由多到精,饮食消费从初期追求数量逐步过渡到追求品质。
另一方面,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各部门也加强了职能监管,多措并举为“菜篮子”工程保驾护航。
近年来,苏州市多次举办食品安全宣传周,为居民宣传、讲解食品安全,提高安全意识;农产品流通中,采用监测点“准出”和农贸市场“准入”两道关审核,保证质量;农贸市场建立起肉菜溯源体系,抽样检查体系,经营户星级评比制度,为食品安全层层把关。
2011年,成立全市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中心,将食品监管、稽查执法、检验监控有效结合,构筑“三位一体”的食品质量安全保障模式。
同时,通过举办农交会、果品节,促进地产果品与市场对接;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提高自供比例;适时采用农超对接的形式,为百姓提供质优价廉的蔬果。
二是居住质量更高,更有归属感。
居者有其屋,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追求,居者宽其屋,则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体现出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2001~2011年,苏城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呈现稳步增加趋势,且相关配套设施愈加完善,人们居住更舒适。
据相关数据,2001年苏城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2.17平方米,2011年这一数值为34.07平方米,平均每年增加约1.1平方米;从分布来看,2001年,比例最高的(28.5%)的人均居住面积为8~10平方米,2011年比例最高(29.7%)的人均居住面积在40平方米以上;从居住设施配套来看,无卫生设备的比例由2001年28.5%下降到2011年的1%,有浴室厕所的比例则由2001年的63%上升至2011年的98%,居住舒适程度明显提高。
另一方面,政府民生举措也不断提高居民居住的舒适程度和对居住地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