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人机、人网结合,集大成,得智慧。
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体系
思维主要包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二者融 合,产生创新思维。 打破分割、分隔、打不通,实现大跨度联系, 是培育大脑良好发育、思维全面发展的最有 效方法。 教育要实行人机结合,培养21世纪“新人类”
程尚荣:“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 育,从知识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 向培养‘智育思想,不 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 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造 就一批、一批站在世界学 术前沿、具有世界一流水 平的科学人物和领军人物 。
未来人才: 通晓哲学,具备现代知识体系; 理工文艺全面发展,全人格教育;
人机、人网结合,集大成,得智慧。
未来人才: 通晓哲学,具备现代知识体系; 理工文艺全面发展,全人格教育;
材料 日本的高中历史教师布置了这样一道历史试题: “日本跟中国每100年就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 (即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即抗日战 争),21世纪如果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 可能原因在哪里?” 其中有个学生是这样分析的: “我们跟中国很可能在台湾回到中国以后,有一场激战。 台湾如果回到中国,中国会把基隆和高雄封锁。台湾海峡 就会变成中国的内海,我们的油轮就统统走右边,走基隆 和高雄的右边。这样,会增加日本的运油成本。我们的石 油从波斯湾出来跨过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上中国的 南海,跨台湾海峡进东海,到日本,这是石油生命线。中 国政府如果把台湾海峡封锁起来,我们的货轮一定要从那 里经过,我们的主力舰和驱逐舰就会出动,中国海军一看 到日本出兵,马上会上场,那就打!按照判断,公元 2015 年至2020年之间,这场战争可能爆发。所以,我们现在就 要做好对华抗战的准备。”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 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 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 ——《礼记· 学记》 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
引导 强迫
激励
压抑
启发
代替
例: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使学生会用平面地形 图判断地形地貌。(很明显,这里没有把学生当 做主体。是站在教师教的立场上定下的教学目标, 而不能够称为学习目标。)
如果我们用老师教 我们的方式去教学生, 就是在掠夺孩子的未来! ——杜威
第二天,
智慧课堂的理论思考与实践
钱学森教育思想研究会
刘文江
2015.11.9 西安
一、智慧课堂的理论来源:
钱学森教育思想
北师大教授 顾明远
教育部部长 袁贵仁
干了六十多年的教育, 比较了那么多的教育思 想,感觉钱学森教育思 想可能会成为指导我国 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
课例1:《我有一个梦想》
马丁· 路德· 金
总统?黑人?
我有一个梦想
马丁· 路德· 金
整体感知
(一)1963年8月28日,为争取民权,25万黑人在华盛顿林 肯纪念堂前举行盛大集会,马丁· 路德· 金在会上发表了著名演 说。请认真观看视频,特别注意字幕,体会演讲者激情。谈 谈听完之后的感受。
(二)1963年马丁· 路德· 金发表《我有一个 梦想》演讲。作为20世纪最为激情澎湃,感 人肺腑的声音之一,穿越近半个世纪的时光长 河,随风化作经典,至今仍然震撼着我们的心 灵。那一年,奥巴马2岁。45年后,选民用选 票实现了黑人入主白宫的梦想。 请大声朗读课文,再次体会作者演讲时的 心情,试用自己的话概括“我有一个梦想”中 的梦想包含的内容。自由发言。
全脑思维 认识世界
4. 思维渐进
科学设计(核心)
感性认识 ——理性思维——具体实践
观察 ——思维——迁移
实践 ——理论——实践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 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 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 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 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 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 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 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 解决别的问题。 ——陶行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为政》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二程遗书》 充实、丰富(同化) (客观纳入主观)
原有认 知结构 信息 输入 (S)
修正、改造(顺应) (主观适应客观)
新建 认知结构 信息 输出 ( R)
(AT)
2. 创设情境
启迪智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 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利用必 要的学习资料、媒体,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陶行知1938年在武汉大学做的一次演讲 : “各位,你们都看到了吧。你逼鸡吃米,或者 把米硬塞到它的嘴里,它都不肯吃。但是,如 果你换一种方式,让它自由自在,它就会主动 地自己去吃米” “我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 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们,他们是不情愿学 的,即使去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 还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学生主 动去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么, 效果一定会好得多!”
教学情境是一种情境交融的心理氛围,一种 有形与无形、物质与精神组成的“教学情意 场”。应坚持“触境生情”。所谓创设教学 情境,就是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包括:形 象情境,语言情境,实验情境,体验情境, 迁移情境,尝试情境等。教学情境一经创设,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意,又引导学生进入 了认识世界的过程。
2、能够用等高线图画出截面图,初步掌握利用 平面地形图判断地形地势的方法。(是能够达到 的具体而明确的阐述,是可以测评的。主体是学 生) 。
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 能力目标:记叙的感情色彩
改: 知识与能力:了解百草园的景物特点,能仿写经 典语句段落。 过程与方法:品读感知作者的思想情感,结合自 身体验,探究百草园带给作者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尝试欣赏景物之美,热爱自 然,追求心灵的自由。
课堂教学的思维路径 观察:现象、过程、材料
学 习 层 次
思维 :加工材料、研究规律
迁移:运用规律、迁移创造
(1)观察: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发探索。学 生首先初步感知,自主探究,根据感性材料建立知识模 型,并生成新知与疑难,并通过同伴互助解决。 (2)思维:抓住重点问题或典型例题,在独立思考的 基础上,由小组进行专题(或系列问题)研究。先自学、 再互学、后组学,同伴间交流、展示、互助,然后推选 代表在全班展示。接着本组补充、他组质疑,教师追问、 启发、点拨,其他学生评价。要把规律性知识写在黑板 上,重点强调,学生整理笔记,当堂小结。 (3)迁移:在学生领悟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将规律性 知识迁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进行变式练习,学生独立 完成(或合作完成)。利用各种手段,进行知识能力的 拓展深化,进一步培养创新思维。 如: 提前印好当堂 检测题,分为达标题(必做,限时定量)和拓展题(选 做,比创意、比速度),当堂检测,快速反馈。
让孩子随便摸,大家来猜是什么颜色的。
例:
在《杠杆》教学中,初中物理老师巧妙设计了 “杠杆的平衡可能和什么有关?”的猜想问题, 由于前面学过了力的平衡的知识,学生猜想出与 “动力、阻力大小有关”并不难,但直接猜想杠 杆的平衡还与“力臂”有关,对于初中学生来讲 就是一个难点。教师是通过设置“在杠杆平衡时, 什么量的变化会打破杠杆的平衡?”这种逆向点 拨来突破难点的。具体的做法是:利用教室的门 当杠杆,找一位力气较大的学生和老师各自给门 一个力,先使门保持平衡状态。
知识、能力——智慧
二、智慧课堂的实施策略:
1.学为主体
学思结合
叶圣陶先生以导儿学步比喻教学,即 “扶着走——护着走——放手走”;“逐 渐去扶翼,”“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辩, 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当其放手 时,此才必精干。”
食贵自化 ,学贵自得。
蝴蝶的启示:
有人发现已经裂开一条缝的茧中,蝴蝶正在痛苦 地挣扎。他于心不忍,便拿起剪刀把茧剪开,帮 助蝴蝶逃出来。可是这只蝴蝶却因身体臃肿、翅 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便死掉了。 蝴蝶必先在痛苦中挣扎、直到把翅膀练强壮了, 再破茧而出,才能飞得起来,省去了过程,看似 为其免除了痛苦,但结果却是适得其反。
初二《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
自主探索:某电信公司有甲、乙两种手机业务。甲种业务 规定月租50元,另外每通话1分钟收费0.4元;乙种业务不 收月租费,但每通话一分钟收费0.6元。 (1)分别写出甲乙两种收费标准下每月应交费用分别为 y1(元)和y2(元)与通话时间x(秒)之间的关系式。
(2)一个月通话多少分钟时,使用甲种业务比较合算? 刚到深圳的表姐买了新手机,要办理手机业务,电信公 司提供了两种资费方案,……你能帮她出出主意吗?
3. 引导启发
点拨激励
老师——策划者、启发者、引领者、平等的首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也。” ——《论语· 述而》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 之。” ——《孟子· 尽心上》 “指引者,师之功也。”——张伯行:《朱子语类》卷 三 “大禹善水,而君子善导;导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 势,是以功无废而言无弃也。” ——(后汉)徐幹:《中论· 贵言》
日本曾经是侵华的强盗,战后又长期追随美国, 五六十年代对新中国采取外交孤立政策,直到中 美关系‘解冻’后,才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请同学们展望未来的中日关系,谈谈中日之间是 否有可能再次发生战争?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马上开了锅,大家七 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尽管说法不一,但多 数同学都倾向于中日之间不会再发生战争了,理 由主要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加 之中国国力日盛,日本与中国开战会冒很大风险。 也有部分学生主观地认为日本绝不会放弃与中国 为敌,肯定会想办法挑起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