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础研究城市做为一个始终处于生长、变化中的有机体,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进入21世纪,我国城市形态景观以外围扩展和内部调整并重的特征发展,城市景观产生了巨大变化。
一个由来已久,迫切而又严峻的课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如何协调城市发展与自然生境的关系,如何协调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的关系,进而全面发展城市的景观网络,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市民生活质量。
1.1景观规划基础研究1.1.1景观规划定位城市景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以人为核心,创造良好的城市物质空间环境和精神空间环境。
因而,景观规划主要是对城市景观网络进行研究,并做出四维的规划设计。
城市景观规划有其相对独立的研究和工作领域,有自己的研究角度,有着不同于城市规划的思维与工作方法,因而是城市规划相对独立的分支,并应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始终。
城市景观规划的目的是创造使人类生存更有意义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人文环境,城市景观规划既是一种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综合性的设计工作,其成果表现形式是景观建设的规划设计方案,准则或政策;同时,景观规划又是一种塑造城市风貌的过程,是城市规划部门按照城市景观规划既定目标,综合协调管理城市环境实施过程的循环开放过程。
1.1.2城市景观规划工作层次城市景观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城市规划过程的始终,城市景观规划应当渗透到城市规划的各个工作阶段,并及时反馈信息,深化城市规划的编制。
1.1.3总体景观规划城市总体景观规划是一项空间尺度大,时间跨度长,相关顾主多,涉及专业复杂的综合性工作,并且又是一种将设计思想贯穿于建设实施全过程的综合性管理工作。
只有通过建立健全城市景观规划体制,对该领域的工作实施细致的管理,才能达到提高城市形体空间质量的目的。
城市总体景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配合总体规划,就对于城市空间组织具有根本性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和规划设计。
1. 2总体景观规划工作流程1. 3总体景观规划研究内容1.3.1城市景观结构体系城市结构体系是城市总体景观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
①轴线轴线是组织空间序列的重要方式。
轴线贯穿于两点之间,是一种能够对空间产生强烈制约力的内在因素。
运用轴线组织城市景观,可以加强城市空间的秩序感。
②区域由路径或自然界限限定的面状空间,这种二维空间可使人产生进入“内部”的体验,从土地利用层面来看,它占据绝对优势。
③路径路径可能是公路街道,也可能是其它交通运输线。
路径是其它要素布置的“拓荒者”,城市其他空间要素的发生,发展均滞后于路径的生成。
路径的定位、走向,密度以及其相对位置本身就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城市景观网络的组织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④标志标志是散落于城市中的点状要素,是人们体验外部空间的参照物,不同层次的标志对应于不同尺度的空间,标志通常是具体而明确的对象,如山丘、河流、体量巨大的建构筑物等。
⑤节点节点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或城市形象的集中体现点,包括城市的交通门户,重要交叉口,城市内部广场和公共活动密集点等。
1.3.2城市景观元素体系①自然景观自然景观是创造城市景观的重要因素,城市景观规划所涉及的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水体、动植物和气候等。
②人工景观人工景观是人们根据主观意愿进行加工、建造的景观因素,主要包括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人工环境构成因素,其最大的特点是人为建设,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明确的目的性。
③人文景观人文是城市景观构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人文精神从两个层次对城市景观的构成进行渗透:一方面,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体会经验,直接影响城市景观的生成、演化,使城市景观与城市生活协调一致,另一方面,人文精神对环境的生成、演化通过法律、经济、技术等因素对物质形态施以同样的影响,使之符合社会的需要。
1.4总体景观规划目标体系城市总体景观规划的终极目标是从宏观层面确定城市的整体形态,全面改善城市的物质环境和文化品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确定如下分目标:(1)保护和合理利用城市自然生态资源,体现城市自然风景特色;(2)发掘和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体现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特色;(3)强化城市空间结构,创造具有鲜明个性的城市空间;(4)确定城市景观体系,强化城市特征;(5)充分尊重市民意愿,加强对公众城市生活的支持;(6)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下一层次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指导性。
1.5城市总体景观规划引导体系城市总体景观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处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以及各分项目标之间的矛盾时,应遵循如下原则:1.整体协调原则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大于局部之和。
只有整体得到完善,局部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
所以应保证整体利益,注重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从整体上研究城市的自然生态、空间结构、景观体系,以形成人们对城市的整体感知与记忆,达到协调统一。
2.可持续发展原则立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注重保护城市环境,合理利用城市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景观体系。
3.以人为本原则一切规划手段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满足城市中人的生活和心理需求。
规划要研究和预测市民生活需求变化的趋势,使景观特色与城市生活有机融合。
4.尊重历史文脉的原则重视城市历史文化的继承与保护,重视城市景观的历史延续性及本土文化特性。
5.可操作性原则总体景观规划一方面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完善与补充,成为下一层次规划与设计的依据;另一方面还应与城市建设的管理体制相结合,应充分体现管理可行性。
1.6总体景观规划评价体系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价,是总体景观规划的重要环节,体现了总体景观规划工作的动态性和连续性。
评价体系分为量化和质化两类指标,本研究课题暂以质化评价为主:1.6.1整体有机性1.自然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指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对其生态环境的改善所起的作用,以及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2.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程度①城市自然地形地貌与城市建设活动的有机结合性;②自然景观的保护与因借;③山缘、河缘合理利用的长度所占比例;④城市不同功能用地组合的合理性;⑤城市高度分区、视序及制高点的合理性。
1.6.2景观独特性1.城市整体结构的可识别性;2城市地方历史文脉的体现程度;3.标志性景观的独特性。
1.6.3城市活力1.总体景观规划成果的原则性与灵活性;2.总体景观规划对城市活动的支持。
1.6.4视觉评价1.不同地段不同视觉景观的丰富多彩性;2.城市制高点的视线覆盖程度;3.城市视景的丰富多彩性。
1.6.5公共性1. 总体景观规划中公众的参与程度;2.公共绿地及景区、景点的开放程度。
1.6.6历史归属感1.历史文化内涵的合理利用及开发;2.纪念性场所的保护与利用。
1.7总体景观规划的成果体系1.研究报告2 附图2.调查与分析2.1概况太原市地处山西高原中部,晋中盆地北端,位于东经111°30'—113°09',北纬37°27'—38°25'之间。
北逾系舟山、云中山,与忻州地区的静乐县、忻州市、定襄县接壤;西、西北和西南与吕梁地区的岚县、方山县、交城县、文水县毗连;东和东南与阳泉市的盂县及晋中地区的寿阳县、榆次市、太谷县、祁县相邻。
太原市域总面积为6988.35平方公里,整个市域东西长为114.25公里,宽为107公里,约占山西省总面积的4.5%。
由阳曲、清徐、娄烦三县、古交市,晋源、万柏林、尖草坪、杏花岭、小店、迎泽六区组成。
市域范围内遍布各级文物古迹(见区域景观规划图)。
本次以市区范围研究位研究对象,东起刘家河、张家河,西至堡山,南起王吴、张花,北至东关口,棋子山。
(见研究范围区位图)2.2城市自然生态2.2.1地形地貌太原市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部和南部为汾河冲积扇平原,汾河自北而南贯穿全市,整个地形北部稍高,南部略低,逐渐倾斜,呈簸箕形。
太原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占全市面积的4/5,平原,谷地次之,占1/5。
海拔最高点达2700米,最低点760米,平均高度800米。
太原市城区就座落在汾河两畔的海拔780-800米的平原上。
太原市北部是山地,丘陵参差地带,为东西走向,是太行山、吕梁山延伸的交接地带,统称北部山地。
东部山地为南北走向,属太行山西部的延伸,东部山地海拔约在1000-1500米之间。
主峰为罕山,海拔1500米。
西部山地,是吕梁山脉东翼云中山的延续,海拔1500-2000米之间,主峰白刀峰突兀挺拔,海拔2300米。
整个中部和南部,是汾河流域冲积平原。
2.2.2气候特点太原市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干燥寒冷,晴朗少雨,夏季炎热湿润,雨量集中,全年盛行西北风,逆温出现的频率高、强度大。
冬春长,夏秋短,气温年变化大。
2.2.3自然植被太原市地处温带地区,位于黄土高原东部地区,雨量少,日照强,温差大,构成了太原市的主要气候特点。
自然植被的种类组成带有强烈的温带高原色彩。
东、西、北面山地上主要种植有常绿落叶树如油松、白皮松、红皮云杉及侧柏等;中南部汾河冲积平原的主要植被为落叶阔叶乔木,如槐树、白杨、早柳、馒头柳等。
国槐、菊花分别为太原市的市树及市花,市区行道树大都选择银杏、槐树、国槐及白腊、垂柳等。
2.2.4自然水体2.2.4.1.河流市域内河流均属黄河水系,最大河流为汾河,发源于管涔山南麓雷鸣寺,经静乐县流入汾河水库,过古交于兰村峡谷出口折向南流,注入太原盆地。
汾河是纵贯全区的主要干流。
汾河在太原城区段接纳了源于阳曲县的阳兴河以及横穿市区的东西边山十一条支河。
汾河西侧有北排洪沟、玉门沟、虎峪沟、九院沙河、冶峪沟、风峪沟。
汾河东侧有小返河、阳兴河、北涧河、北沙河、南沙河。
2.2.4.2.湖泊、水库市域境内湖库主要有晋阳湖和汾河水库。
晋阳湖主要为工业和渔业用水,水域面积为5平方公里,水质尚好。
汾河水库库容为7.2亿立方米,占境内总库容的96%。
由森林公园、动物园、饮马河、西海子、南海子到迎泽公园组成的城西水系,形成城市内的主要景观水体。
2.3城市景观体系2.3.1自然景观分区名称晋源区万柏林区尖草坪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小店区山 体丘 陵悬瓮山天龙山龙山蒙山、太山聂家山八节崛 围山棋子山风格梁观家峪山卧虎山北山湖 泊水 库晋阳湖太钢凉水池迎泽湖西海子南海子黑龙潭饮马河河 流冶峪沟风峪沟玉门沟虎峪沟九院沙河阳兴河小返河北排洪沟南沙河北沙河北涧河其 它2.3.2人工景观2.3.2.1历史景观太原地处华夏文明发祥地的黄河流域,是我国文化发展较早的区域之一。
上迄旧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时期及近代,地上地下遗存着丰富的文物古迹。
1)地下文物根据史料记载及考古发掘资料证明,可分为以下几个区域。
(1)北区:南起兴安化学材料厂,北至河底、西堰村,东靠铁路线,西到上兰村。
这一区域内阳曲青龙镇、河底村沿黄土丘陵一带为古化石地点,尖草坪区西堰村中心一带为新石器时代遗址,1992年出土有大量陶片及半地穴房址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