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京时期俄罗斯对中东欧政策浅析

普京时期俄罗斯对中东欧政策浅析

普京时期俄罗斯对中东欧政策浅析赵艳霞本文的“中东欧”(有时亦用“东欧”)主要指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六国,这一国家群体曾属于经互会和华约组织的成员,是苏联的卫星国。

冷战结束后,随着北约和欧盟双东扩,中东欧六国先后加入北约和欧盟,其地缘政治发生了方向性位移,它们从原苏联的势力范围和原苏联对抗西方的防御区转而变为西方的盟国及其防范俄罗斯的前沿阵地,且不同程度存在对俄罗斯的疑虑与排斥。

众所周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不再与中东欧接壤,中东欧国家对俄罗斯亦不像原来那样重要。

但是,俄罗斯要恢复传统大国地位,营造有利于内部发展的安全环境,奉行与西方合作的战略,密切与欧洲的关系,中东欧国家同样承载着多重地缘政治角色。

也就是说,中东欧地区在地缘政治、经济和安全战略上将直接涉及俄罗斯的切身利益,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俄欧关系的发展。

因此,如何处理同中东欧国家的关系,是俄罗斯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

随着普京时期俄罗斯整个外交政策的调整,俄罗斯对中东欧国家的政策进行了重新评价、思考和调整。

一对中东欧政策转型普京执政期间,俄罗斯外交政策遵循的总原则是,国家利益至上,国内目标高于国外目标,突出经济外交、务实和避免对抗,从而为俄罗斯发展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创造了新的政策环境。

同时,普京以重振和维护俄罗斯的大国地位为己任,更加重视中东欧国家在地区地缘政治中的作用。

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尤其是能源外交的运用,为俄罗斯恢复在中东欧地区的传统影响提供了条件。

2000年,俄罗斯通过了第二部《俄罗斯外交政策构想》,其中提出了俄罗斯发展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务实政策和具体措施,强调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中,迫切的任务是根据新情况和俄罗斯的利益保持人员、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消除现有的危机和进一步推动合作”[1]。

2002年1月,俄时任总统普京在访问华沙时以波兰为例,指出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基础是“睦邻、平等和务实的原则”。

2004年4月,俄主管中欧、东欧以及东南欧地区外交工作的副外长(现任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也谈到:“中欧、东欧和东南欧地区对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俄罗斯在与上述国家打交道时,不讲思想,只讲经济效益和保护自己国家的利益。

”[2]2006年8月30日,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弗拉基米尔·基多夫也强调中东欧“是俄罗斯利益的优先地区”。

他指出:“我们希望和他们的关系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考虑彼此利益和健康的实用主义基础上。

”对于俄罗斯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在相互关系中具备发展合作、解决双边关系中的迫切问题和在国际事务上进行有效协作的建设性的平台。

”[3]可见,在中东欧国家相继加入北约和欧盟的大背景下,俄罗斯面对现实,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为实质内容,谋求与中东欧国家建立完全不同于苏联时期“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新型务实的合作关系。

二对中东欧政策的特点(一)对中东欧国家奉行积极、务实的政策,谋求合作,突出经济外交,使之成为俄罗斯与西方加强联系的桥梁,并借能源优势发挥地缘政治影响普京执政后,俄罗斯对中东欧国家采取了更加积极务实的政策,搁置政治争议,大力发展双边经济关系,外交活动呈现“经济化”的特点。

从2000年开始,俄罗斯同中东欧国家恢复了最高级会晤,部长级互访增多,双边的政治关系有所改善。

尤其是俄罗斯与近邻波兰关系的改善,是俄推行务实外交,加强同该地区经济贸易联系的重要步骤。

2002年1月,普京访问波兰。

这是时隔8年后俄罗斯总统首次访问波兰。

在华沙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普京表示要“发展两国在能源、投资、科技领域,在交通运输和边境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加深两国“在科学、文化、教育领域里的接触”。

普京指出:“按照我们的看法,波兰的作用远远超出了中东欧的范围,我们非常指望能和波兰在建设新欧洲和整个世界的新安全体系上进行建设性对话。

”[4]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政治关系的改善为双方经济、文化的交往奠定了可靠基础。

此外,普京执政后,俄罗斯政治形势稳定,经济大有改善,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使俄罗斯产生大量外贸顺差,为俄罗斯发展同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关系提供了条件,从而使双方的经贸往来出现恢复性增长。

2001年俄波贸易总额已达60亿美元,而同年俄法贸易总额仅为35亿美元[5]。

近年来,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虽然充满各种干扰,如在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双方立场相左;对二战历史认识问题产生不同看法;就美国在波兰、捷克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引发激烈争论等,但是俄罗斯与这些国家的经济贸易却有很大发展。

2005年俄匈双边贸易额突破60亿美元, 2007年两国之间的贸易额为87亿美元,俄罗斯即将成为匈牙利第二大贸易国[6]。

2007年俄波两国双边贸易额已经达到170亿美元,波兰已成为俄罗斯十大贸易伙伴之一[7]。

同时,俄罗斯凭借能源优势大力开展“能源外交”,既巩固中东欧传统能源市场,又发挥中东欧国家能源过境通道的作用,密切俄欧能源合作,发挥其地缘政治影响。

中东欧是俄罗斯的传统能源市场,目前俄罗斯天然气出口量的近30%、石油出口量的25%以上投放中东欧[8]。

进入21世纪以来,中东欧各国都在实施能源进口多元化计划。

因此,保持和开拓在中东欧的油气市场,恢复其在该地区的经济与战略影响力,成为俄罗斯对中东欧国家能源政策的重要内容。

20世纪90年代后期,俄罗斯天然气出口公司与大多数中东欧国家已经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与匈牙利签至2015年,与波兰——2022年,与保加利亚——2011年,与罗马尼亚——2012年。

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签订的合同规定,随着上述国家天然气消费量的增长,每年相应扩大供气量[9]。

尽管某些合同在执行过程中有所调整,但中东欧国家进口石油、天然气的绝大部分仍来自俄罗斯[10]。

不过,当2005年年底、2006年年初发生俄乌天然气争端及2007年年初发生俄白能源纠纷时,俄罗斯减少了对某些中东欧国家的油气供应,进而导致匈牙利的天然气供应出现两次危机,波兰、斯洛伐克和捷克甚至开始动用战略能源储备。

俄罗斯此举可谓对中东欧国家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利用自身的能源优势提醒中东欧国家不要忽视俄罗斯的存在,但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中东欧国家的恐慌情绪。

为了稳定中东欧能源市场,防止中东欧国家因此转而寻求其他能源,俄罗斯总统时隔13年后(2006年2月)首次对匈牙利和捷克进行国事访问,重点是推动俄罗斯与匈、捷在经济领域,特别是在天然气和能源领域的合作,塑造能源供应稳定者的形象。

普京访问匈牙利时在记者会上说:“我认为任何欧洲国家都不应该怀疑俄罗斯作为能源供应国的可靠性。

”普京表示,即使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俄罗斯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俄罗斯也从未中断向欧洲供应能源[11]。

普京在随后访问布拉格时又表示,俄罗斯将把提高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后获得的利润的一部分用于捷克,并承诺延长向捷克供应石油和天然气合同的期限[12]。

中东欧地区是俄罗斯向西欧、巴尔干半岛和土耳其出口油气的过境地带,在俄罗斯能源出口战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03年俄罗斯政府通过的《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就指出:“由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特点,俄能源过境运输具有特殊意义。

”因此,推动在有关国家的油气管道建设、保持油气管道畅通、确保自身的能源出口和运输安全则成为俄罗斯对中东欧国家能源外交的又一重要内容。

从2002年至今,俄罗斯先后与波兰就修建亚马尔—欧洲天然气管道,与保加利亚和匈牙利就修建南部天然气管道分别达成协议。

这些管道的修建不仅有助于俄掌握输欧能源主动权,优化俄罗斯向欧洲天然气出口流向,而且能够推动俄与中东欧国家在天然气领域的贸易伙伴关系,提升俄在中东欧地区的影响力。

更重要的是,俄罗斯积极参与对中东欧国家内部的能源工业基础投资,购买和修建中东欧地区的油气基础设施以及油气输送网络。

自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在垄断东欧国家天然气市场的基础上[13],开始在中东欧地区实施新的能源战略。

例如,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开始设立自己驻中东欧的工业金融机构;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和天然气出口公司在中东欧国家出资组建有限公司,以扩大向第三国的销售额,并负责维护和建设新管道。

其中组建的有限公司有匈牙利的泛罗斯公司、波兰的欧波天然气公司和天然气销售公司、保加利亚的燃料能源公司和奥威尔天然气公司[14]。

俄罗斯天然气出口公司还与西欧公司合作,如与德国鲁尔天然气公司共同出资在斯洛伐克、捷克以及匈牙利修建天然气基础设施。

俄罗斯试图通过这些举措进一步加强对中东欧国家能源市场的掌控,进而对中东欧国家政府施加长期影响。

(二)消除历史积怨,重塑国家形象冷战结束后,中东欧国家急切地走近西方,与历史上形成的“恐俄”、“疑俄”心理有直接关系。

因此,俄罗斯要改善外部环境,密切俄欧合作关系,就必须在周边塑造新的形象,化解历史积怨,打消中东欧国家对俄罗斯的疑虑甚至敌视。

为此,普京政府在多种场合向各国示好,主动拉近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

首先,正视历史,重视合作。

2000~2006年普京相继出访中东欧国家。

应该说,如何消除苏联时期给东欧国家造成的伤害,弥合历史阴影对双边关系的消极影响,是其访问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议程。

2002年1月,普京访问波兰时出乎意料地将波兰前总理西科尔斯基将军的档案移交给波方,在二战期间波兰国家军和地下政府纪念碑前献花,并答应按照俄现行法律给二战期间曾在苏联当劳工的波兰公民予以赔偿。

普京在2006年2月底、3月初访问匈牙利和捷克。

面对“匈牙利依然有许多人对1956年事件感到痛苦和愤怒”这一诘难,普京回应道:“今天现代的俄罗斯不是过去的苏联。

我必须诚恳地说,我们内心对这些事件负有道德责任。

”在捷克,普京又表示了类似的看法。

他认为, 1968年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军队的坦克碾碎布拉格之春是一个悲剧。

普京表示对此负有“道德责任”[15]。

其次,尊重中东欧国家“加盟入约”的选择,表示愿与中东欧国家发展传统友好合作关系。

普京称“俄罗斯将欧盟东扩进程视为符合所有欧洲国家利益的一个自然的融合进程,将与新成员一起分享传统关系及深厚的历史渊源”[16]。

2003年3月,普京在访问保加利亚时表示愿意与保加利亚发展坦诚关系,也表示尊重保加利亚的政治选择[17]。

俄罗斯与罗马尼亚在2003年7月签订的《基本政治条约》重申,“双方都有权利为自身的安全安排做出选择”。

在部分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后,俄国家杜马及时通过关于《俄罗斯与欧盟合作关系协定》适用于欧盟新成员国的决议,并承诺给予它们实惠。

2004年普京在出席法国诺曼底登陆60周年庆典期间,主动与波兰时任总统克瓦希涅夫斯基会晤,并邀请克瓦希涅夫斯基访问俄罗斯。

2004年9月,普京在与到访的波兰总统克瓦希涅夫斯基会谈时表示,尽管波兰已加入欧盟,但俄罗斯仍将波兰视为“战略伙伴”,愿加强在各领域的合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