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学(王佳燕)阅读小材料:高等教育财政投入

财政学(王佳燕)阅读小材料:高等教育财政投入


2237.57。高校学费标准在2000年以后已基本被“冻结”,
在名义收费标准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物价上涨,高等教育
的实际收费标准是下降的;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办学成
本却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生 支出
• 在稳步上升,特别是能源等日常费用和引进人才成本不断 攀升。在财政拨款增速有限,学费收入没有实质性增加而 办学成本持续上升的共同作用下,许多高校的财务状况不 断恶化。
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探讨
(1) 高校财政压力情况分析 (2) 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分析 (3)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分析
a
1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生 支出
• 4. 高等教育:财政压力大,拨款模式不合理,高学 • 费伴随低就业

• 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事业,它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向社会提供高层次的人才、 新知识、新技术,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和道德文化建设服务。我国高校在 过去几年的“大兴土木”中成就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3%的大众化教育格局,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校财政压力大”,“学费过高”,”大 学生就业困难”等评论之声不绝于耳。
无法满足部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和社会对特殊人才的
需要,造成学生培养质量不高、专业不适应社会需要、就
业困难等现象,这对那些花费高额成本接受高等教育的普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生 析,在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 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总经费规模和各级各类教育经费规模都相对不足,城 乡间、地区间教育差距明显,弱势群体教育成本负担重,无法公平享受教育 服务,教育的阶层差距广泛存在等问题。可以从我国政府管理体制、税收制 度和财政分权体制来探寻我国教育财政资金瓶颈约束,配置结构不合理,教 育事业发展欠缺公平的深层原因。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生 支出
• (1) 就我国政府管理体制而言
• 地方官员人事体制是自上而下的任命制和考核制,由于存在信息 • 不对称和监控的天然难度,使得上级对下级的考核评价往往简化 • 为对地区主要经济指标的考察和特定指标的监控,如地区GDP增速 • 和城市建设的发达与美观等。虽然我国大量的教育事权归属地方 • 政府,但地方政府在公共教育投入方面的作为尚没有被充分和有 • 效地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指标体系。而且,地方人大虽然在 • 事后监督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在事前的决策过程中, • 特别是在通过地方政府预算机制落实公共政策目标这一环节中, • 发挥的影响力还十分有限。在法制建设方面,对各种违规拨付、 • 挤占、挪 用、滞留、截留教育资金的行为,也没有明确地方政府 • 、相关部门 首长的负责制和上级政府的连带负责制。按照公共选 • 择理论,政府 被看作是理性的经济人,政府的施政行为是在各种 • 约束的条件下, 做出最优的选择。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只有当教 • 育支出的增长能获得相应的回报,有利于完成考核指标,政府才 • 有足够的激励或动力来扩大教育投入。
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为19109元和
5919元,以此计算,供养一个大学生读完4年大学
需要一个城镇居民2.1年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6.6
年纯收入。虽然政府从2007年开始大力推广助学
贷款和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但覆盖面仍然有限,
学费已
• 给我国普通居民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生
支出
• (2) 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分析

1989年国家教委等三部委联合发出《关于普 通高校收取杂费和住宿费的规定》,从政策上肯
定了高等教育实行成本分担和补偿制度。此后,
我国高校学费逐年上升,以北京和广东为例,北
京市2000年一般专业的学费介于4200元至5000元
之间;理工科专业介于4600至5500元之间;外语、
医科类专业在5000至6000元之间;艺术类院校的
学费则突破万元大关;只有师范、体育、民族等
“冷门”专业收费较低。广东省2000年的大学收
费一般专业介于3800至4800元,其中,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等进入“211工程”的大学可上浮
20%,艺术院校的学费高达4000元至10000元不等。
2000年以后,教育部出台了规范高校收费的规定,
支出

(3)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经费拨款实行“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
方式,“综合定额”是根据上年度生均成本费和本年度在
校生规模核定的;“专项补助”则根据高校发展的各种特
殊需求和政府专项资助的重大工程,如实施“211工程”、
“985工程”项目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
此后,高校收费才基本稳定。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生
支出

据统计,全国高校生均学费已经从1995年800 元左右上涨到2004年的5000元左右,再加上住宿、
吃饭、穿衣等,平均每个大学生每年的费用在1万
元左右,4年大学需要4万元左右。而我国城乡居
民的经济支付能力又怎样呢? 2010年我国城镇居
• 我国高校扩招的决定并没有经过完整的论证决策程序,主 要是依靠政府部门与高校领导的行政命令,也没有充分听 取民意、接受监督,更没有提交人大审批。主要是教育行 政化的结果。所以,政府应对高等教育扩招后所面临的财 政压力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为优化高等教育的筹资环 境,需要进一步强化财政的投入力度。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生
一系列建设项目等,经学校申请,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拨
给。它最大的不足就是综合定额的不科学和不能够较大程
度地把拨给学校的资金同学校的资金使用效益和按社会需
要办学挂起钩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一些高校不顾办学
条件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对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关注不够,
专业设置千篇一律,教育的同质化导致人才培养的同一化,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生 支出
• (1) 高校财政压力情况分析

财政压力巨大造成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实际上严重不足。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已实现多元化筹资模式,但财政拨款和
学费仍是我国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其他渠道筹资的经费
数量很少。教育部的统计数字显示,从1998年到2005年间,
我国高等教育全日制在校生人数从340.87万人增长到
1738.84万人,增长5.10倍;普通高校预算内教育经费从
579.17亿元增加到1207.48亿元,只增长了2.08倍,这意味
着国家对高校的财政拨款增速明显滞后于高等教育规模的
扩张速度。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由2000年的
7309.58元逐步下降到2005年的5375.94元;高校生均预算
内公用经费由2000年的2921.23元逐步下降到2005年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