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秦家村史 (2)

秦家村史 (2)

秦家村简史【序】元末明初,本村始祖秦臻由甘肃天水迁来此地居住,距今已五百余年,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子孙已二十余代。

村民们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披荆斩棘,开拓进取,创造了自己的繁荣文明和光辉历史。

建村以来,经历了三个朝代(明、清、中华民国),渡过了三种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到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见证了历史的足迹,历尽了自己的艰辛。

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走上了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从靠天吃饭,广种薄收,半年糠菜半年粮,到科学种田,粮食产量不断翻番,衣食无忧;从深沟吃水,窑洞穴居,到自来水流进锅里头,平房楼房拔地而起;从老牛烂车疙瘩绳,肩挑驴驮,到柏油路修到家门口,农业机械化耕作,汽车、摩托车逐渐普及;从文盲充斥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学生、研究生、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层出不穷。

特别是旧村改造,新村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成为省、市、县先进典型。

所有这些变化,使秦家村这棵根植于历史沃土上的参天大树根深叶茂,伟岸挺拔,欣欣向荣。

值得关注的是产业结构调整,果业生产稳步推进,生猪养殖异军突起,劳务输出成效明显;农民收入大幅提高,真正做到了户户生活富裕,人人笑逐颜开。

试问历史上哪一个所谓的“太平盛世”可与现代相比?秦家村发展变化,无不渗透着全体村民的心血和汗水,无不体现着党的英明领导和改革开放的胜利成果,无不充满着历届各级干部的倾心努力和卓越贡献。

盛世修史,此次编写村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传承历史文化,展示改革开放成果,弘扬传统村风,振奋村民精神。

秦氏子孙应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坚强领导下,承前启后、面向未来、凝心聚力、秣马厉兵,为建设和谐幸福的新秦家而不懈努力!【村源流史】秦家村位于张洪镇政府以东约2公里处,该村历史源远流长,民风淳朴,民众勤劳勇敢,在旬邑这片沃土上,是数得着的文风村,曾被赞誉为“上有三水唐家,下有张洪秦家”。

据秦氏家谱记载:“古代以秦为姓的裔人居住在今甘肃天水县,约元末明初,他们由甘肃天水移居三水县,因此地当时住有彭、程二姓,而得名彭程村”,后彭、程二姓渐趋沦没,秦氏家族繁盛,为启迪后人树立远大理想、事业有成,改彭程为鹏程。

乾隆四年,鹏程村被称为鹏首秦家,取永远第一之意。

民国二十年,鹏首秦家被改为秦家村。

1962年,秦家村被划分为鹏程村和鹏旗村两个行政村。

2005年,随着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本着小村向大村集中、大村向社区集中的原则,鹏程村和鹏旗村又被合并,统称为秦家村,一直延续至今。

【组织机构】新中国成立后至1959年,秦生昌任我村支部书记,秦平涛、秦月贵先后任村长。

1958年公社化时期,取原鹏程秦家的“鹏程”二字,命名为鹏程大队。

1959年至1962年,下皇楼村潘希武被任命为秦家村书记,秦月贵任大队长。

他们在职期间带领群众搜集农家肥,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群众生活较前有了改善。

1962年秦家村被分为鹏程村和鹏旗村。

1963年至1966年,秦积林任鹏程村书记,秦杰山任大队长。

在此期间,他们带领群众兴修水利、改造大队部、大炼钢铁,赴石门、马栏修路筑坝。

1967年至1986年,秦振辉、秦杰山、秦立德、秦存民、秦生昌先后担任鹏程村支部书记,秦杰山、秦钦汉、秦斗民、秦积林、秦自德、秦庚群先后任大队长。

他们分别在任职期间,修建了医疗站,代销站,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政社分设时又改称为鹏程村民委员会,当时全村280户,1353人。

1987至1988年,赵润贤任鹏程村支部书记,秦建国任村委会主任,期间完成了160亩土地平整。

1988年至1996年,秦存民任鹏程村支部书记,秦金昌、秦军军分别任村委会主任,他们带领群众栽植果园100亩,推进苹果产业迅猛发展,基本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

1997年至2000年,秦阳平任鹏程村支部书记,秦平正任村委会主任,完成了低压线路改造,整治了村容村貌。

2001年至2005年,秦宏斌任鹏程村支部书记兼任任村委会主任,完成了自来水入户,修建了柏油路,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

同年,鹏程村与鹏旗村合并为秦家村。

1962年至1973年,秦平涛、秦德权、秦金生先后任鹏旗大队支部书记,秦平涛、秦庆祥分别任大队长。

他们在职期间,使我村在全镇第一个率先通电,实施了引水上塬工程,解决了几百年来群众吃水难的问题,他们的功绩得到了群众广泛认可。

1974年至1995年秦峰辉、秦富群、秦德权先后任鹏旗村支部书记,秦中杰、秦宏儒、秦玉国、秦养社先后任大队长及村委会主任。

1984年6月,在政社分设时,又改称为鹏旗村民委员会,全村186户,856人。

1995年至1998年,秦怀英任鹏旗村书记,秦根群任村委会主任,修建水塔一座。

1998年至2001年,秦民如任鹏旗村书记,秦光明任村委会主任,他们在职期间,实施自来水入户,延伸苹果产业链条,推广苹果“四项关键技术”,群众作物水平得到提升。

2002年至2005年,秦光明任鹏旗村书记,秦相锋任村委会主任,完成了校舍改造,建成果品冷藏库16栋,年劳务输出600多人,群众生产生活得到彻底改善。

2005年合村并村后至今,秦光明任秦家村支部书记,秦贵眉,秦旗阳先后任村委会主任。

秦家村发展迅速,规划建设了新村,新修水泥路、柏油路4公里,完成了旧桩基复垦150亩,建成了污水处理站,修筑排水渠5000米,建成9间两层村委会办公楼480平方米。

原省委书记李建国,省委书记赵乐际,原省长陈德铭等领导曾参观该村新村建设,并给予了充分肯定。

【世代贤良史】秦家村历史悠久,人才辈出,远近闻名。

秦孟,1919.3—1987.5解放前在鲁迅师范学习,曾任陕西省交通厅副厅长、厅长,西安公路学校校长等职务,去世后安葬于本村公墓。

秦生茂,生于1920年9月,1938年进入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军校第十六期学员,1941年毕业,1948年参加辽沈战役,任新三军第59师第1团作战班主任,1951年在宝鸡新秦公司斗鸡医院学习中医,退休后现居秦家村。

秦宜轩,1901.6—1979.10曾任旬邑县豳风女子小学校长兼旬邑中学美术教师,解放前,担任文化馆馆长一职,解放后回家,被推荐成为旬邑县政协委员,文革期间被错划为反革命派,1977年平反,1979年病逝。

秦永兴,生于1939年,曾任旬邑武装部部长,咸阳市军分区区长,兰州军区军务部副部长,兰州军区动员部部长,1994年退休,现居兰州。

秦永超,生于1940年12月,1980年任旬邑县副县长,1984任淳化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1987年任武功县县委书记,1992年任咸阳市工商局局长,2000年退休,现居咸阳市。

秦小军,生于1962年,曾任旬邑县电力局局长,现任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

秦玉芳,其父早年随国民党去台湾,现经商,1968年秦玉芳出生于台湾省台南县,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获得跆拳道冠军,现任教于台北体育学院并兼任跆拳道教练,为国家级教练及国际裁判、台湾十大杰出青年。

【基础设施变迁史】长期以来,秦家村人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没有灯光可以照明,也没有水源可以灌溉,更没有平坦的道路可以运输。

艰苦的生活条件严重制约了工农业的发展,直到1965年,鹏旗村在县电力局的帮助下、广大村民集资出力、挖坑栽杆,拉线进村,从而使我村在全镇第一个率先通电,结束了成村以来点灯照明的历史,开启了本村的电器时代。

不久,有线广播也悄然爬上了电杆,向村民传播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从70年代开始,村干部引导村民修筑水利,引水上塬,建起水塔一座,1998年自来水通到群众家门口,结束了我村下沟挑水的历史。

1973年首先建成了十八间土木结构瓦房教室,2005年,在村民的强烈呼吁下,几经努力,完成了校舍改造,新建砖混结构教室42间,教师宿舍10间,更换了桌椅板凳,配备了教学器材,教学设施得到了改善,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005年,铺设了我村第一条柏油路,2008年铺筑水泥路3.3公里,改善了交通条件,方便了农产品的运输,促进了本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本村的交通设施、农耕设施,通讯设施都有明显的改善,全村现有各种农用车300多辆,私家车60余辆,手机、电话覆盖全村,电脑用户也越来越多,交通方式灵活多样,信息流通便捷快速。

【人居环境改善史】解放前绝大多数农民生活贫穷,都是环沟而居,居住在土窑洞、地坑窑中,由于窑洞年久失修,大雨侵蚀,土质疏松,严重威胁群众的生命安全。

80年代初随着农民经济收入的增长,广大群众纷纷告别地坑窑,建起土木结构的厦房,从沟坡搬迁到平塬,渐渐形成今天的老村。

2001年,鹏旗村率先在原彬旬公路以南新建了别墅式民宅20户,形成了秦家新村趋形。

2003年,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聘请省规划设计院对秦家村新农村进行规划设计,随后,号召有建房意愿的群众搬迁至新村,至今已有180余户群众在新村建成了砖混结构的小洋楼及独院式平房。

2011年秦家村又被县委、县政府列为示范新村,新建9间两层村委会办公楼480平方米,新建娱乐休闲广场4000平方米,安装大屏幕电视一台、安装路灯20盏,新栽绿化苗木3万株,经过连续三年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了一座布局科学、户型新颖、基础完善的现代化新村,随后还将继续扩大新村规模,力争通过十年左右的时间,使全村群众搬迁至新村,彻底改变居住条件。

【产业发展史】秦家村自古以来也是以种粮为主,没有其他特色产业,主要经济作物为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豆类。

因当时耕种技术有限,产量低、生活贫瘠。

解放后,由于兴修水利,土地开垦,粮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再加上耕作技术的改进、化肥的推广应用,粮食产量有了很快的提高。

从1952年到1963年,完成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建立了统购统销的粮食购销制度。

随之,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开始,社会动荡,人人自危,农村经济与农业生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1963—1977年本村农业基本上没有增长。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热情持续高涨,粮食种植面积扩大,粮食产量翻番,农民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农村各项产业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

后来响应政府的号召,发展多种经营,务烤烟,种药材,搞副业,尤其是1983年左右,全村大力发展烤烟产业,一时间,家家户户种烤烟,每年烤烟种植面积都在1500亩以上,据统计当时全村烤烟楼350多座,年创收300多万元。

与此同时,中药材种植也是本村一项新兴产业,黄芪、牛犀、党参发展迅猛,年种植药材近300亩以上。

青壮年组成了五个建筑队,外出揽活,谋收入。

后来,由于土壤及市场等方面的原因,烤烟、中药材产业至1990年左右宣告结束,代之兴起的是苹果、畜牧养殖、大棚菜、劳务输出等新兴农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