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史(第10、11课)
一、百家争鸣的背景、各学派主张、影响
(1)背景: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社会急剧变化,新旧势力的斗争非常剧烈,这些必然会反映到思想领域。
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互相争论,历史上把这种局面成为“百家争鸣”
(2)各学派主张: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功、用贤、节用。
儒家:孟子主张民贵君轻、仁政。
道家:庄子主张齐物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韩非主张历史进步、法治、中央集权
(3)影响:诸子百家通过百家争鸣,相互辩驳,又相互影响,有力的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的发展。
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二、孔子的成就(如何评价孔子)
(1)在思想方面:提出“仁”的思想,反对苛政和暴力。
(2)在教育方面:①在教学对象上,孔子面向社会广泛招收学生,主张“有教无类”。
②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还主张启发诱导的原则,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③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主张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善于向一切人学习,“三人行,必有师”;要有勤奋的学习精神,经常进行学习和温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3)文化贡献:主持编写和讲解了多部著作,如《诗经》《春秋》《礼》《易》《乐》《尚书》等,他的学生根据孔子言论编写了《论语》。
三、对老子的评价:
老子,春秋晚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他具有朴素辩证的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也称(《老子》)里,有“哲学诗”之称,老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
期中考试前必背大题
1、山顶洞人在生产和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答:①体质特征:北京人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而山顶洞人体质形态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②工具制造:北京人制造并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而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
③生产方式:北京人主要是采集和狩猎;山顶洞人除了采集和狩猎外,还从事捕鱼。
④火的使用:北京人使用天然火;而山顶洞人已经会人工取火。
⑤衣饰观念:山顶洞人有了遮蔽身体、抵御风寒的衣服,并有了装饰品,表现出爱美的倾向;而北京人没有.
2、河姆渡半坡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的进步
答:(1)建有房屋,开始了定居生活。
(2)普遍采用磨制石器;
(3)使用陶器作为生活工具;
(4)种植水稻、粟和蔬菜,饲养牲畜,食物来源相对广泛,生活有了保证。
3、周初大分封的前提、目的、内容、意义?
(1)前提:天下所有的土地和人民都归周天子所有
(2)目的:为了巩固政权,并有效地统治国家
(3)内容:①周天子把王畿(JI)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以及古帝王的后代,封他们为诸侯,由他们全权管理封地内的事务;②受封者要定期到周王室朝见,向周天子交纳贡品,为周王室服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随同出征,共同抵御或征讨其他民族。
(4)作用:分封诸侯,加强了周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的地位,密切了通周边各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4、商鞅变法的时间、主要内容、意义、成功的原因及启示。
时间:公元前356年
主要内容;(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劳役,在战争中立了功的人,按照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土地和住宅。
(3)建立县制。
把全国合并为41个县。
县的长官称县令,由国君直接任免。
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
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
国富兵强的秦国,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成功的原因(1)根本原因:是变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深得人心。
(2)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而地主阶级属于社会的进步力量;
(3)变法得到了执政者秦孝公的支持;
(4)商鞅本人有改革创新的精神和勇气;
启示:①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②我们要有改革的智慧和勇气,不断深化改革
③善于用人,勇于改革是一个国家得以强盛的关键,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重视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
④我们要学习商鞅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5、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1)积极影响:一是加速了奴隶制度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形成;二是加快了国家统一的步伐;三是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四是各国为争霸的需要都进行改革以增强国力,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消极影响:战争给人们带来了痛苦和灾难。
6、甲骨文的价值:
(1)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2)甲骨文的内容,反映了商朝的历史情况,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7、铁农具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的作用:
(1)使得荒地得到大量开垦,土地得以深耕细作,从而提高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
(2)劳动效率的提高,使得个体生产成为可能
(3)出现了地主和农民两个新的阶级
8、都江堰的修建者、组成部分及作用:
(1)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修建;
(2)位于岷江中游,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部分组成;
(3)作用:消除了岷江的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至今还发挥着作用。
教材中必熟识的地图
1、P30《周初分封形势图》
2、P40《春秋时期形势图》
3、P43 《战国时期形势图》
4、P54《都江堰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