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10:辛普森杀妻案
【案例呈现】
1994年6月13日,美国前橄榄球明星、影视界当红演员辛普森的前妻尼科尔和她的男友罗纳德·戈德曼血迹斑斑的尸体在尼科尔的公寓外被发现,尼科尔的喉管被割断,戈德曼则被捅了22刀,现场血迹斑斑,惨不忍睹。
案发之后,警方所确定的杀人嫌疑犯首先便是47岁的辛普森。
警方对辛普森的住所进行了搜查,发现了与死者血型一样的血迹,以及手套、球鞋等与出事现场留下的痕迹相吻合的物证。
法医的检验也证实,在出事现场发现了与辛普森血型一样的血迹。
17日,辛普森驾车外逃时被捕,美国全国电视实况转播了在洛杉矶高速公路上的惊险追捕场面。
此案当时的审理很具有戏剧性,由于警方的几个重大失误导致有力证据的失效,从而使辛普森逃脱了法律制裁。
案件疑点:血迹证据(血迹中含有防腐剂);手套证据(沾血手套过小),不可能是辛普森本人的;现场警察(忽视现场勘查常识,警方涉嫌非法搜查,警官携带血样返回现场)。
经过474天的审理,1995年10月3日,由绝大多数黑人组成的陪审团在分析了113位证人的1105份证词后,审判辛普森无罪。
受害者亲属对判决不满,又将他告到民事法院,1997年,亲属获得了3350万美元的民事赔偿。
【案例点评】
本案例讲述的是美国的司法程序问题。
美国人追求的正义实际上是程序的公正。
在他们看来,个人权利是至高无上的,所以他们只追求“宁可放过10个,绝不冤枉1个”的公正,并愿意为此付出放过坏人的代价。
我们中国人是理想主义者,我们对刑事诉讼的要求是“既不放过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
认为这样才是“正义”的标准。
其实,这样绝对的“正义”是不可能实现的。
实际上,从佘祥林等案件,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的逻辑:因为公安局认为你是“坏人”,所以你就是“坏人”;所有的证据都是围绕着“你是坏人”这样的结论来收集的,公、检、法又是在统一指挥下“协同作战”的,所以审判结果就必然是与预设的结论一致的。
结果,“宁可冤枉10个,也不放过1个”就成了我们实际上的“正义”。
从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出发,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刑事诉讼制度。
孰优孰劣?似乎是公婆各有理。
但作为中国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振兴和发展自己的唯一途径。
【教学建议】
第一,本案例可用于第二节第二目“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部分的教学。
在讲授“正当程序”的法治思维时,以本案例说明应该通过正当程序追求实体公正的结果。
本案例也可用于第三节第二目“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部分的教学。
通过案例了解法律方法解决问题不仅要适用运用法律条文,而且要合乎法定程序,尤其要使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法律有着不同的司法程序,加深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使用本案例时,可以联系佘祥林案等案例进行讲解。
另外,可以利用这两个案例,引导学生将美国的司法程序和我国的司法程序进行比较,帮助他们认识不同的法律制度的司法程序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