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关键词城市是人类伴随着社会、经济不断进步发展的成 果,不同的时期,建筑及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现 象。在这样一种文化现象的概念下,发展出来的产物相互之 间的联系亦是与后续建设可持续城市有着重大关系。克里斯 蒂安·诺伯格·舒尔茨说,围合方式决定了空间的特点与属 性,围合主要是通过营造边界把区域与周围的环境分隔开 来,而城市中心和路径是城市空间的要素。《街道美学》一书 中,作者芦原义信也说地面与墙壁是限制外部空间的二要 素,也就是说建筑立面和街道是限制外部空间的 2 大要素, 如此阐述了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6 2 罗杰·特兰西克著,朱子瑜译.寻找失落空间— ——城市设计理论[M].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 王珊,刘心一 .街道的空间构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1(9) 4 凯文·林齐著,胡家旋译.城市的意象[M].远流出版公司,2014
景、与之相关的人文历史让人记忆,而它承载的全部都有见 证的功能,因此,城市空间、建筑空间又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 系。
3 渗透关系
众所周知,人们日常生活除了建筑内部空间外,联系最 为密切便是城市社区与街道。街道通达城市类比城市的神经 脉络,建筑如神经末梢的神经元,会有人的行为元素在两者 间穿行。很明显因为网络的因素,使得当下建筑内部是最有 活力的场所,无论是建筑还是街道的活力都与人的行为有 关,人从建筑走向街道,街道便有了活力。再者因为建筑材料 的关系,很多建筑沿街一层都采取透明材质,人的视线能进 入建筑,并产生一定行为,由此表现建筑与街道相互渗透的 关系。
2017 年第 3 期
现代园艺
园林应用
浅谈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孟培 杨涵
(湖北工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摘 要院建筑、街道与城市空间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了解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在发展可持续概念城市时 起着重要作用。建筑界定街道,建筑、街道反复组合构建城市肌理,联系人的行为挖掘两者关系。
4 区隔关系
从空间意义上定义街道空间和建筑空间,两者性质有明 显的差异性。可以将其定义为内空间和外空间,我国古代建 筑常以“内向”的院为主,例如,白族的“三坊一照壁”及北京 四合院的建筑特色皆以院内置,忽视了“街道”与“公共空间” 的关注,用“院墙”明确分割街道与建筑功能的属性,从此处 又可见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区隔关系。
(责任编辑 王蔓)
作者简介:孟培(1963-),男,汉族,籍贯:湖北省武汉市人,副教授,专业:环境艺术设计。
- 145 -
5 结语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各城区都在不断地扩张或更 新,新旧建筑与街区混合存在于城市空间中,清晰认识到建 筑与街区空间、城市空间的相互关系,系统设计规划城市空 间,协调老旧建筑天际线以下、地面以上的部分,使得街区与 现代城市面貌的不和谐,从街道立面、建筑内部功能改造,减 少城市发展本身对城市文化及精神面貌的冲击,有效缓解城 市用地紧张问题和传承城市文脉,坚持以可持续的理念发展 城市。
1 相衬关系
空间在为界面所围合而产生的同时也划定了区域,给予 区域空间一定的功能属性,建筑的差异性造成界定出的空间 效果亦具差异性,也正是由于这些有差异性的空间进行多次 组合,从而形成了城市空间的肌理。街道就像是城市肌理中 的脉络,四处通达,而建筑则是城市的表象,建筑的形体、表 皮的材质及颜色不尽相同。无论是脉络抑或是表象,二者皆 是在地文化的表达,因此,不同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的城市, 都有自己特有的属性代表,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城市肌理。用 詹巴蒂斯塔·诺利的图— — —底关系,绘制建筑实体和空间虚 体的关系能清晰发现,建筑实体所覆盖的区域较之于街道空 间更加紧凑,进而衬托出公共空间的形态。
2 相生关系
罗杰·特兰西克提到“失落空间”的概念,其核心点在于 脱离步行活动,对应活跃的城市空间是能被感知的,人有机 会活跃于其中,或者说人的行为能影响到这样的空间— — —社 交空间、社区空间,即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街道空间。分析 街道和建筑的图底关系,是了解城市公共空间最直观的方 法。每个城市的特征都是通过实践的积累和人们对于环境认 识或人对环境需求表达的长期选择,从古代为了交换物品产 生的集市— — —商业街的前身,到后期为行运而兴起的码头, 随带周边兴起的建筑与街道都是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建筑 起而群落起,群落起则街道生进而城市立。凯文·林齐在其 《城市的意象》 一书中指出: “每位城市居民都和自己所居住 城市的某些部分有着长久的情感连接,而对城市的意象也是 沉浸于回忆之中,充满意义”。于此街道为人所记忆,首先源 于其所有居住在内的人,建筑作为人类居所起到的作用不言 而喻,建筑的外观或内部结构、装饰让人观赏,建筑的建设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