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空间中的虚空间
参考文献
[1] (美) 阿纳森著.邹德依,巴竹师,刘铤译.西方现代艺术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 (德) 沃纳・ 霍夫曼著.薛华译.现代艺术的激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 (意) 布鲁诺・赛维著.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浅谈建筑空间中的虚空间
∷刘 洁 LIU Jie ∷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maginary Space in Space
摘 要:虚空间是众多空间类型中一个较为新颖的概念,传统的空间分类形式已不能满足如今业内的学术理论要求。本 文将对虚空间的概念;构成虚空间的形态语义;环境心理学在虚空间中的运用等方面进行系统细致的论述和研究。 关键词:虚空间 形态语义 环境心理学
6.环境心理学与虚空间
当前环境设计审美意识重心已从单纯追求形式美感转向以人 为主体的人性心理的空间意境创造,强调人的参与和体验。这必 然促使当今的设计师更加重视从心理学派理论中吸取创作养料, 使环境心理的研究与应用更贴近人对真实环境的体验与追求。 建筑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核心,是探讨人们对现实的环境的 反应及选择、改善、创造适于生存、生活和满足心理要求的环 境。这个全过程是人们把现实的环境作为刺激条件来认知,继 而对它作出反应,然后对它确定行为,最后对经过行为之后的 环境进行评价。虚空间与环境心理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可 以说,虚空间就是人们通过对于周围环境的感知所形成的。
1.虚空间的概念
“空间” 作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研究也已经有 了几十年的历史,其中,对于建筑空间的分类也是层 出不穷。 “虚空间”是相对比较新颖的建筑空间形式的 提法,在建筑空间中运用“虚空间”这一概念较早的 是在 2001 年曹海婴所写的《论中国建筑中虚形空间的 意义》一文中。 “空间概念”作为一种反映空间特有属性的思维形 式,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从对空间的许多属性 中,抽出特有属性概括而成的。它的形成,标志着人们 对空间的认识,已从“空间经验”转化为“空间概念” , 也即从空间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空间的理性认识。 “虚空 间”这一概念是比较新颖的空间形式,也是近年才被作 为一种既定的空间形态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人们对 于虚空间的认识并没有根本上从“空间经验”转化为 “空间概念” 也就是说人们对于虚空间的理解还基本上 , 处于一个感性认识的层面之上。 为了使人们对于虚空间 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 也同时为专业人士提供一定的 理论支持,对于虚空间的研究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3.建筑空间分类
在很多关于建筑空间的分析中都把建筑空间分为 虚空间和实空间两个部分: (1)空间不是人为的框架,空间不空。世界是物 质的,空间永远是与物质联系在一起的,它是物质存 在原基本形式。提到空间就不能不提到时间,它们是 紧密相关的。时间显示了物质运动过程的先后,或者 说事物的顺序性,而空间则显示了物质运动的范围, 或者说事物的广延性。 (2) 虚空间与实空间, 建筑层次上的空间概念无疑
5.虚空间的现实意义
中国建筑传统是存在着层次性和多样性的。绝非一两个简
[5] 范剑才.在建筑设计中人的心理、 行为因素研究.江南大学学报(第2卷),2003(2) [6] 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1 [7] 曹海婴.论中国建筑中虚形空间的意义;建筑 规划设计与研究.安徽建筑,2001(2):35-37
7.总结
关于建筑空间的研究与论述已日趋成熟,但是由于现代社 会多元化文化的发展以及建筑空间形势的不断丰富,需要在此 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与研究一个以全新的视角重新提高或改变 人们对于建筑空间形式认识的新式的空间类型。伴随着现代建 筑与多元化社会的逐渐发展,与人们心理相适应的建筑空间必 然是建筑空间发展的大趋势。所以,对于虚空间在现代建筑空 间中的体现与运用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4.虚空间在中国建筑中的应用
(1)虚空间在中国建筑中的产生,并非是显示中国建筑的 特殊的偏好,它在中国建筑中起着无与伦比的作用,其用途是 广泛和多样的:民居中庭院可以用作晾晒、堆放、蓄水、排水、 纳凉等等, 而房屋里大面积的、 可拆卸的门窗则有利于采光、 通 风,亭、廊有利于避雨、遮阳……这些是物质层面的用途。庭 院在民居或园林中还是聚会、休憩的场所,而园林中或风景区 中的亭、榭则更是赏月观景的去处。虚空间在中国建筑中得到 了广泛的应用,小到住宅、私园,大到寺院、皇宫。中国传统 住宅中,北方的四合院、南方的徽州民居,都是以院落、天井 为中心进行布置的;私家园林中虚空间更是无处不在:从庭院 到亭、台、廊、榭,一直到整个园林,无一不是虚空间的精彩 构成。 中国的寺观建筑中, 塔往往只是供奉神灵的所在, 殿、 宗 教仪式殿内外都有,譬如礼佛在殿内,烧香在殿外。中国建筑 中的虚空间是多用途的,这既反映了其在使用上的多元化,空 间区分上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在建筑价值观中所 追求的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2)中国建筑中虚空间的建筑特点 从虚空间的建筑特点,往往可见到传统观念。虚空间的建 筑特点主要体现在:室内外空间的交融, 建筑与庭院的交融, 空 间的流动性、开敞性,空间用途的多元化,空间的等级感和秩 序感以及强调空间水平向度的铺陈。
Abstract:Imaginary space of the many types of space in a relatively new concept,the traditional form of classification space.Now the industry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academic requirements.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Imaginary space constitutes a form of Imaginary space semantic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in the Imaginary space in areas such as the use of the system detailed exposition and research. K e y w o r d s : Im aginary spa ce, fo rm se mantem e, en vironm ent p sychology Internet 检索:http://www.artdesign.org.cn/
造出室内空间之间,以及室内空间与外部空间的自由 流动、穿插和融合,产生出由于现代建筑技术所带来 的前所未有的空间形式,这样的空间形式被称为“流 动空间” 。其后,还派生出了诸如“逆空间”“积极空 、 间与消极空间”等一系列的空间分类。 那么,中国建筑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内部空间是由 地板,墙壁,天花板三要素所限定这一概念已经不适 合现代建筑空间的定义了。难道只有其中一个要素或 两个要素的时候我们就不可以来界定一个空间吗?这 个时候,虚空间便应运而生。 虚空间的界定与其形态语义是密不可分的,对构 成虚空间的形态语义的研究是相对最直观的也是最有 研究价值的一个方面。空间是以“形态”的方式存在 的,形态从形式上看大概分为:平面形态、实体形态 和空间形态。我们能够感受到的形态,主要是实体形 态,而利用实体形态围合而成的空间形态则需要通过 人的心理来感受, 它是不能直接被感知到的。 那么, 在 这个时候,人们在虚空间中的心理,即环境心理学在 虚空间中的运用也是笔者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66
包涵在上述特例之中。 虽然对深邃的基础科学理论它显得过于简 单,但是在人们面前它还是那样纷繁复杂和温妙多姿, 特别是加 入了人这更为复杂的因素之后,建筑空间的概念也更加难于把 握。在讨论建筑空间时,我们首先必须确认一个客观的事实:建 筑属于物质世界,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着相对的虚与实这两种状 态。这里我们说它们是相对的,是因为它们是相对比较而言的。 事实上并不存在绝对的虚和绝对的实。 无论是宏观世界还是微观 世界相对的虚与实无所不在,空间就体现于相对的虚与实之中。 (3)建筑空间的感知。不言自明,建筑空间的感知主要依 赖人的视觉,视觉的虚与实就形成了建筑空间被感知的基本条 件。因此与其说建筑空间在客观上是虚实对立产生的,不如说 建筑空间在主观上是通过视觉上的虚实被感知出来的。在对建 筑空间的感知中,视线所触及到的也是实的部分。然而我们却 在实的部分的启示下感受到虚的部分的存在。在对建筑空间的 感知中,视觉探触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对于空间的印象是这 一过程综合的感受。视线所及之处诸多的造型因素除形状以外 还有光影、色彩、质感、肌理等它们都不可分割的同时被我们 感受到。视觉环境的各种因素都对建筑空间的感受起着重要的 作用,在精神和心理上引发丰富的联想和共鸣。 塞维说: “每一个建筑物都会构成两种类型的空间:内部空 间,全部由建筑物本身所形成;外部空间,即城市空间,有建 筑物和他周围的东西所构成。 ”但是,结合中国古代建筑“檐下 空间” “廊下空间”等空间形式,建筑空间也可以分为三部分: 内部空间,灰空间和外部空间。
67
2.国内外研究概况
空间这一概念是相对于“实体”来说的,我们一 般意义上可以理解为由实体围合的“空”的部分就是 空间,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建筑空间只被分类为内部 空间和外部空间。但是,随着建筑技术,材料,人们 心理等各方面因素的变化,空间的概念变得不再像从 前那么的简单单一, 而是派生出许多另外的空间形式, 如 1929 年,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巴塞罗那国际博 览会的德国馆,使几千年的外部与室内空间的分离状 态被一笔勾销。空间从封闭的墙体中被解放出来,创
单的概念可以把握。笼统来说,中国建筑传统的底层是诸如: 木构式,模数制以及构造样式等等的物构层面;中观的层面则 体现为它的虚形空间特色;而观念层面则是天人合一的价值 观;每个层面都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因此,那种对中国建筑 传统不加分析的全面肯定和否定都是武断的。 公共领域内的虚空间的特点体现在三个层次上,即空间流 动性、开敞性、兼容性;等级感、秩序感与自然结合。我们可 以看到空间的流动性和开放性正是现代建筑公共领域追寻的目 标之一,从这一点上看中国建筑传统与现代建筑的观念是相通 的,现代建筑强调空间的多元化,这与中国建筑传统中空间的 兼容性是类似的,只是传统建筑中对于公共领域的空间划分不 明确,是不符合现代观念的。中国建筑传统中的等级制度,即 所谓的“礼制” ,是与现代观念背道而驰的。中国建筑传统中与 自然紧密结合的特点与正在兴起的生态设计有相通之处,则表 明它所具有的超越现代的意义。甚至,中国虚形间所独具的审 美情趣或许不具备普遍的现代意义, 但它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 也是有着特别的魅力的。由此可见,中国建筑传统与“现代化” 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进行对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