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生活第三课一轮复习学案

文化生活第三课一轮复习学案

青州实验中学政治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学案
教师寄语:环境永远不会十全十美,消极的人受环境控制,积极的人却控制环境.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复习
编写人:王国喜审核人:闫敬敬使用时间:2012-10-17 【高考考点】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3、尊重文化多样性
4、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5、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6、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课前预习案
一、研读教材28—38页第三课内容,至少读一遍,明确自己的复习起点。

二、在阅读教材基础上自主完成一轮复习资料第112-113页“考点剖析”与“问题探究”,掌握基础知识、明确疑难问题。

二、根据问题回顾知识,自我检测,巩固预习成果。

【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课内探究案
【探究一】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普及、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且中国很多城市和乡村的年俗都不一样,有着各地的特色,如煮腊八粥、扫尘送土、张贴年画、敬祭祖先等丰富多姿的民俗活动。

只有申遗成功才能遏制年文化的消失。

(1)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春节”申遗的必要性。

(2)请对我国如何科学地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提出合理的建议。

【探究二】
近年来,北大附属中小学远程教育网形成卫星、互联网、面授三方于一体的“天地人”三网合一的远程教育体系,为全国广大中小学教师、学生提供远程教育信息服务。

北大附属中小学远程教育网倡导“共建、共享、互动”,让优秀的资源直接与各地学校对接,提供了快捷、准确的信息渠道,实现了“零距离”教学。

结合材料,谈谈对上述做法的认识。

【随堂训练】
一、判断并说明理由
1、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3、大众传媒的发展将促使旧的传媒的消失。

4、互联网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的文化传播手段
5、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手段。

二、选择
1.2011年2月25日,社会各界翘首期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经全国
人大常委会审议高票通过,并于2011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②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
③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有利于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11年是郑和首次下西洋606周年。

六百多年前,郑和七次率队浩浩荡荡驶入大海,历时28年,不仅进行商品贸易,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传播中华文化的先河。

据此回答2、3题:
2.郑和下西洋属于文化传播的何种重要途径()
A.商业贸易
B.人口迁徙
C.教育
D.友好往来
3、郑和下西洋对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是()
①传播了中华文明②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
③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④开创了大众传媒的新形式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4、世界文化多样性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A.各民族间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B.各民族之间性格的差异
C.各民族之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
D.各民族之间不同的历史传统
5、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是()
①民族文化是至高无上的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③民族文化具有与其他文化不同的特点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6、当代国家,教育已成为整个社会极其重要的事业。

小学、中学教育使人掌握基础知识;高等教育更是分类齐全,向学生传授专门知识、培养专业人才。

没有教育,就没有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这告诉我们( ) A.教育决定社会的发展进程
B.民族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C.国家必须重视教育对文化传播的作用
D.传播知识是教育的唯一功能
课后拓展案
见一轮复习资料P113—116体验高考与随堂检测
文化生活第三课参考答案
探究一:(1)①民族节日的重要地位(基础知识)。

“春节”申遗有利于展示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②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基础知识)。

“春节”申遗有利于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春节”特有的文化特色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①积极地将优秀文化遗产申报给联合国教科组织,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给予保护
②政府要增加投入,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③公民要树立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自觉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去。

探究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有“共建、共享、互动”、“零距离”教学,远程教育网形成卫星、互联网、面授三方于一体的“天地人”三网合一的远程教育体系,可筛选出大众传媒的特点和功能、互联网的特点、教育的重要性等知识点。

(1)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2)互联网具有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

(3)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选择题:BACABC
思维拓展: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1)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关系,它们反映了世界各种文化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

(2)文化的世界性是各种文化普遍具有的属性,即世界各种文化的共性。

文化的民族性是各种文化的个体性、独特性,它使世界上各民族文化相互区别开来。

(3)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文化的世界性存在于文化的民族性之中,并通过文化的民族性表现出来。

如果失去了文化的民族性,文化的世界性也就不存在了
二、民族节日与传统习俗的区别、联系
(1)内涵不同: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2)民族节日中蕴涵着一个民族的许多传统习俗的内容,但传统习俗并不完全通过民族节日表现出来,它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文化载体来展现。

(3)民族节日和传统习俗都属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三、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文化传播的手段之间的关系
(1)文化传播的途径指的是与人们文化传播相关联的社会交往活动,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2) 文化传播的手段是指文化传播所借助的物质技术手段,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即:传播媒介,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网络等发展阶段,或者也可以说经历了从“铅与火”到现在的“光与电”阶段。

主要强调的是文化靠什么传播的 问题。

(3)无论是文化传播的途径还是文化传播的手段,都直接影响文化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