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理论【原文出处】外国文学研究【原刊地名】武汉【原刊期号】200203【原刊页号】22~27【分类号】J4【分类名】外国文学研究【复印期号】200301【标题】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理论【作者】黄晖【作者简介】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中文系邮编:215006【内容提要】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理论在20世纪初崛起并迅速发展,成为当今美国最重要的文学理论流派之一。
从其发展线索来看,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理论经历了从激进到内省,从对非洲文化中心论和黑人民族主义的倡导到对人类共同问题的关注,从理论的建构、解构到重构这一逐步成熟的阶段。
美国黑人文学理论加深了人们对边缘话语和少数族裔话语的理解与认识。
【关键词】黑人文学理论/黑人美学/黑人女权主义批评/文化研究【正文】自20世纪初,美国文坛上不断涌现出著名的黑人作家和优秀的黑人文学作品,在此基础上黑人文学批评理论也发展起来,正逐步由边缘走向中心,成为当今美国最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流派之一。
一、“双重意识”的坚守与疏离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的真正形成并初具规模是在20世纪初期,以一系列黑人文学批评刊物的出现为标志。
总部设在纽约的黑人政治文化组织及其刊物,如全国有色人种促进会的《危机》,全国城市联盟的《机遇》,以及《信使》、《黑人世界》等都致力于发展黑人文学艺术。
这些刊物对扩大黑人文学作品的影响,促进黑人文学批评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创办于1900年的《美国有色人种杂志》上,保琳·霍普金斯(Pauline Hopkins)专门开设了一个论坛来宣扬黑人文学价值观。
她认为真正优秀的小说应该是“一代代人成长和发展的历史记录”(注:Winston Napier,ed.African American Literary Theory,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0,p.1,p.5,p.11.)。
杜波依斯(W.E.B.Du Bois)进一步发展了霍普金斯的功能主义美学观,他认为“黑人艺术家一定要去创造美、歌颂美和实现美”,但同时他又强调“在创造美的过程中,黑人艺术家必须认识到美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它与真理、美德和公正是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杜波依斯认为“黑人艺术本身一定是宣传”(注:袁霁:《非洲中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5期。
)。
杜波依斯用“双重意识”(double consciousness)这一概念解释黑人经验,认为美国黑人在文化身份上表现为既是黑人又是美国人这两种相互冲突的认证,“美国黑人的历史是这样一种抗争的历史——渴望获得有自我意识的人的地位,渴望把其双重自我融入更好更真的自我……在白色崇美主义的洪水中,他不会漂白他的黑人魂”(注:杜波依斯:《黑人的灵魂》,转引自刘捷:《美国黑人文学的传统》,《译林》,1999年第1期。
)。
由于美国黑人在北美英属殖民地的双重文化身份,只有联系到他们对非洲和欧洲的双重文化遗产的态度,对他们口头和书面遗产的态度,联系到这二者之间的张力,才可能对美国黑人文学的传统进行有意义的评价。
到了20年代中期,黑人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和文化形态,从对种族主义的抵抗中,升级为张扬黑人文化及种族肤色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Harlem Renaissance)。
这一运动以艾伦·洛克(Alain Locke)的文集《黑人新生代》于1925年的出版为标志。
与杜波依斯不同,洛克认为应该用文学来重构美国黑人的社会身份,黑人文学艺术的使命在于重新阐释和塑造黑人的自我形象。
洛克认为黑人文学不仅和其他非洲文化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和世界其他种族或文化民族主义与在艺术、文化和政治上取得的新成就也有着或隐或显的联系。
“这种强调新黑人的新艺术、新风格、新追求,重技巧、重自由创作而轻作品的政治使命的宣言式的理论,反映了当时黑人政治和文学艺术上的主要思潮,对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黑人作家有着极大的影响。
”(注:王家湘:《诺顿文选家族中的新成员》,《世界文学》,1998年第2期。
)与此同时,朗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也对杜波依斯的“双重意识”概念提出质疑。
在他看来,“双重意识”是建立在阶级分析基础上的文学解读方式,黑人艺术家不应在所谓的“双重意识”中混淆非洲黑人和美国人这两种身份认证(identity),从而失去完整的自我形象;需要强调的是黑人文化的完整性,只有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出纯正地道的黑人文学艺术作品。
休斯强调作为艺术有机组成部分的爵士乐的重要性,因为它植根于黑人大众的日常生活中,他指出“黑人艺术创作要从黑人民俗文化中吸收养料,要像‘爵士乐’那样表现黑人下层人生活的乐趣和黑人生活的节奏”。
休斯还反复强调,“黑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审美标准,而不应去接受或模仿白人的审美标准”(注:Langston Hughes,The Negro Artist and the Racial Mountain,Black Expression,New York:Weybright Talley,1970,p.262.)。
在写于1927年的《黑人创作的蓝图》一文中,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指出黑人文学创作应该从表现中产阶级黑人的理想和挫折转移到下层市民的愤怒和不满。
一时间,赖特式的抗议文学大量出现,“抗议”成为黑人文学批评的重要标准。
出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写作行为对于黑人作家来说一直是一种政治行为,所以他们的文学基本上是“抗争”式的。
抗议文学风行黑人文坛十余年,到40年代后期已是强弩之末。
在佐拉·尼尔·赫斯顿(Zora Neale Hurston)评论赖特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孩子们》时,她一方面赞扬了赖特作为小说家所具有的才华,另一方面又认为赖特的创作倾向于把黑人文学形象塑造为种族仇恨的传声筒,艺术作品成了犯罪和暴力的编年史。
与赫斯顿的观点相同,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也意识到赖特式的自然主义抗议文学的局限性,他在写于1949年的《大家的抗议小说》一文中说道:“抗议小说的失败在于它否认生活,否认人,拒绝人的美、恐惧、力量,而坚持认为只有人的类别才是真实的,不可超越的。
”(注:王家湘:《诺顿文选家族中的新成员》,《世界文学》,1998年第2期。
)鲍德温希望黑人文学既要关注种族和民族问题,又要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它们。
二、黑人美学与文化民族主义话语始于1964年的黑人文艺运动是美国黑人历史上一次新的文艺复兴,是美国黑色权利运动(Black Power Movement)的具体体现,其规模和影响超过了20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
这一运动旨在改变黑人在美国的处境和地位,黑人文学艺术家旨在改变黑人在文学艺术中的形象,反映60年代黑人的新精神。
由于黑人作家心目中的读者主要是黑人,因此他们更加刻意开拓种族的文化、历史和群体传统。
与此相应的是,这一时期的黑人文学批评也主张“广泛的艺术标准和种族融合的诗学,抛弃了源于白人文化的统一的批评标准能够适于阐述和评价黑人文艺的概念”(注:程锡麟《一种新崛起的理论批评:美国黑人美学》,《外国文学》,1993年第6期。
)。
他们强调黑人文学艺术的独特性,即“黑人性”(Blackness);强调黑人文化的灵魂和传统,寻求黑人文化的自主性,力图建立创作和批评黑人文学艺术的独特模式,从而建立一种黑人美学。
作为黑人美学中心范畴的“黑人性”即黑人种族意识,成为衡量美国黑人文学的本体论。
黑人美学批评家坚持认为任何文学批评都反映了一种特定的文化标准,不带有普遍性,因此在黑人审美标准中强调“黑人性”是至关重要的。
黑人美学提供了建立一个自主和连贯的黑人文学批评话语的可能性,黑人文学批评话语力图探询的是美国黑人文化的根源、主题、结构、术语和象征符号。
阿米里·巴拉卡(Amiri Baraka)认为,民族主义理想是恢复在欧洲殖民时期一度失落的非洲文化的关键,提出了“黑色是美的”口号,并号召黑人作家以文学艺术为中介来表现这一美学原则,从社会和政治价值上来重估黑人文学的意义。
他们通过《解放者》、《黑人诗歌月刊》、《黑人文摘》(1970年更名为《黑人世界》)等杂志从精神文化上来引导黑人大众,让他们认识到欧洲美学价值观在文化知识领域所表现出的霸权主义倾向及其对美国黑人文化的负面影响。
这一时期黑人文学批评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批评理论和方法的多样化:从早期琼斯的现象学理论到尼尔的神话批评,从富勒的社会批判到亨德森的历史美学实践,从盖尔的道德批评到晚期琼斯的文化批评等等。
1967年,克伦斯·梅杰发表《黑人标准》,此后黑人美学经过霍伊特·富勒(Hoyt W.Fuller)、拉里·尼尔(Larry Neal)、斯蒂芬·亨德森(Stephen Henderson)、艾迪生·盖尔(Addison Gayle Jr.)等众多黑人批评家的努力,成为一种令人瞩目的理论景观。
1968年,富勒发表了《走向黑人美学》一文,把黑人美学明确地同黑人权利运动联系起来。
为了取得黑人社会内部的团结和力量,黑人民族必须找回并尊崇自己独特的文化之根,需要一种摆脱了白人种族主义文化价值观念影响的“神秘的黑人性”。
1968年,尼尔发表了著名的论文《黑人文艺运动》,评论了黑人艺术家脱离白人主流艺术模式和开拓以非洲文化传统为基础的创作模式的种种尝试,试图把正在兴起的黑人美学置于一种仪式的艺术理论中。
他认为,真正黑人艺术的源泉是社区音乐和口头民间故事,新的艺术必须转向这些源泉,以成为当代黑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注:程锡麟《一种新崛起的理论批评:美国黑人美学》,《外国文学》,1993年第6期。
)。
亨德森和盖尔是黑人美学学派的两位主将。
亨德森不相信存在着“美”的普遍形式,一切美的形式在文化上都是独特的。
在欧美美学和美国黑人美学中,构成美的形式的东西并非必然相同。
要评价黑人文艺运动的诗歌,就需要一种扎根于黑人经验和历史的“灵魂”中的特殊的黑人美学,所以“必须在创作的源泉中,即:在黑人社会自身中去发现批评判断的最终标准”(注:斯蒂芬·亨德森:《理解黑人新诗歌》,纽约威廉·莫罗出版社,1973年,第66页。
)。
1971年,盖尔编辑了一部里程碑式的文集《黑人美学》,这是黑色权力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文集之一。
盖尔在《黑人美学》一书中详尽地说明了黑人美学的构成,并在1974年又将自己的黑人美学观进一步具体化,论述了黑人美学的意义、它的组成成份以及存在的必要性。
盖尔强调指出,通观黑人美学的整个历史,读者不难看到,黑人美学旗帜下的创作必须采用某种明白易懂的物质方式来改善美国黑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