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现状分析

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现状分析

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现状分析一、职场中的玻璃天花板现象在职场中,总是会出现一种所谓的玻璃天花板现象。

其含义第一是说女性大多停留在较低层的职业或者职务上,难以上升到较高的层次。

第二个含义是说玻璃天花板是透明的,它是看不见、说不清、道不明的,但是又实际存在着。

它代表的是某种非明文的规定,非政策性的一些原因。

虽然说没有明确的规定和制度来限制女生提升到领导岗位,但是在同样的条件下,女性获得职务提升的机会就是少于男性。

没有任何一个条文明确指出对女性有怎样的限制,但是在运作过程中,就是有那么一种力量,能把女性给筛选下来。

第三个含义是,玻璃天花板并非是个别女性的个别现象,而是整个女性群体普遍面临的障碍。

像美国、欧洲也存在着这种现象,玻璃天花板现象,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

(一)职务等级的性别差异就现在来说,领导职务依然是男性的领域,女性担任领导职务的比例,远远低于男性。

据全国人口抽样调查,2005年的职业分布中,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全国男性占2.18%,女性只占0.73%。

女性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占的比例比较高。

比如医生、教师、律师等等,女性的比例稍微高于男性。

相对来说,办事人员中男性所占比例比较高。

办事人员包括普通的科员,或是多少有点小权力的人物。

办事人员中男性占4.56%,女性是2.63%。

女性在商业服务和农林牧渔这些部门,占的比例比较多。

越是在实权的部门,女性晋升到领导职位的概率越低。

比如说在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负责人里边,女性与男性的比例差距是最大的。

在政府机关及其工作机构负责人里面,女性与男性的差距也比较大,排在第二位。

企业排在第三位。

事业单位排在第四位。

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的负责人里面,男女差距就比较小了。

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中最典型的是妇联,妇联大部分都是女性。

还有一些NGO,现在新出现的NGO,也是女性跟男性比例差不了多少。

就是说越是在实权部门,女性晋升到领导职位的几率越低。

在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中,女性也很少。

有一个调查,对象是278家上市公司的5067名在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结果显示,其中女性只占13.58%。

(二)职务类别的性别差异刚才说的是级别等级,我们下面讲类别。

当女性能够晋升到较高的层级时,大多会有四个特点。

第一,所任职的岗位相对不重要。

第二,参与单位决策的机会比较少。

第三,享有和行使的权利相对有限。

第四,在这些岗位上或许没有办法获得晋升到更高级职位所需要的能力和经验。

在党政部门,女性通常有四多四少。

第一,担任基层领导多,高层领导少。

第二,担任副职多、正职少。

第三,担任名誉性虚职的多,担任实职的少。

什么叫名誉性虚职呢?比如企业的顾问,机关的巡视员、调研员,这类都是虚职。

第四,担任非重要职务的多,担任重要职务的少。

在政府机关高级职务往往是人事部门、行政部门、业务部门。

在国家机关,女性的岗位多为党务工作,比如说机关党委,团务工作、工会妇女工作,后勤服务工作等等。

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一般有这么五个组织,一个是董事会或监事会、学术委员会、党组织、职代会、工会。

在董事会里边,往往是男性多于女性,监事会的男女比例接近平衡。

董事会是负责决策的,所以这里边男性多于女性。

在高校或者在医院,一般都有一个学术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女性担任委员的人数比例,大大的低于男性。

在各级党组织,男性担任书记的比例大于女性,担任副书记和委员的比例男女两性基本相近。

在工业企业还有高校、医院里,有职代会或者教代会,男性担任职代会主席团成员的多于女性,女性担任职代会代表的一般来说略多于男性。

在工会男性担任工会主席的多,女性担任副主席、委员、小组长的多。

(三)职业流动的性别差异这里所说的职业流动主要是指向上流动。

比如从一个科员提升为一个科长,从一个普遍办公室文员,提为一个主任,然后再提升到部长,我们说这就是向上流动。

有数据表明,男女两性职业流动的性别差异是,男性的职业流动率高于女性。

男性是26.6%,女性19.3%。

而无流动性比例,也就是总是停留在同一个岗位上的比例,男性占64%,女性是73%。

在刚刚找工作的时候,男性往往担任管理人员、办事人员,还有就是去当个体户了。

而女性去专业技术岗位的比例比较大,比如去当医生、教师、护士的比较多。

还有一类就是农民,农民中女性的比例多。

因为男性都出来打工了,留在家里的基本上是女性。

经历过职业流动之后,这个初始的状态还会保留。

但是女性在管理人员中与男性的比例差距,还会拉大。

而男性在农民中的比例会缩小。

就是说两性在进入初始职业的时候就不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差距还会拉大。

(四)民主参与的性别差异“民主参与”可以理解为,大多数人尽管没有决策权,但是可以提提建议和意见。

现在政治理论上认为,只有实现广泛的民主参与,所做出的决策,才能代表最广大民众的利益,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

现代社会里,只有在进入到这个决策圈里之后,这个决策才能比较多的代表你的利益。

如果这个决策圈你都没进去,你没说上话,那么你很可能就被忽视了。

有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当询问“你是否向单位的有关部门提过意见建议”时,男性提过多次的占40.5%,女性是35.2%。

男性提过1到2次的是41.1%,女性是39.1%。

没有提过的男性是13.5%,女性20.9%。

当询问“你是否了解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并向组织反映”时,结果也和上一个问题的答案大致是一样的。

那么女性并不是没做事。

据调查女性做得更多的,是帮助同事,传送温暖。

有一个调查,问题是“你是否帮助同事解决过问题,表达温暖和关心”,结果显示女性高于男性。

(五)权利效能的性别差异权利效能是指,同样的级别,同样大小的权利,但是这个权利行使时效果和力度是不一样的。

调查显示,同样的政府机关,同样的职务级别,男女两性在单位的影响力是有所不同的。

基本情况是女性的影响力弱于男性。

(六)职业发展的国际比较前面五个方面,我们谈的好像都比较令女性沮丧。

但是如果同国外比较的话,尤其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情况还是不错的。

中国女性的状况有五个特点。

首先在专业技术人员中的比例,在世界范围内是较高的,甚至是很高的。

其次在管理人员中的比例,达到了世界中等水平。

在办事人员、商业服务业员工中的比例,中国是比较低的。

但是在产业工人中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的国家。

这说明,在欧美发达国家,女性更多的是做办事人员、秘书、办公室的工作人员。

但是中国的女性,更多的走向了专业技术,这是十分进步的。

不太理想的是,中国的女性很多是在制造业,担任产业工人。

就是做我们常说的打工妹。

流水线上的工作是很枯燥、紧张的,在西方这是男性的工作。

可是到了中国,有很多的女性从事这些很累的工作。

在女性专业人员这一项的比较中,日本、瑞典、美国都是女性专业人员占比例比较高的国家,而中国也基本上接近他们的水平。

2005年,我国女性的专业人员比率占到了49.9%,仅低于瑞典,而高于美国和日本。

女性经理级人员基本达到了20%左右。

比土耳其、希腊、瑞士要高出不少,接近了英国和瑞典。

国外其他国家的女性办事人员比例都是很高的,接近40%,最高的是80%。

而中国的女性办事人员,也就是20%到30%。

在中国的商业服务业中,女性尽管占到约50%,但是跟美国、瑞典、德国、英国等相比还是低的。

产业工人里边现在中国30%多是女性,而在其他国家基本上是20%,甚至20%都不到。

我国明显的高于其他国家。

二、阻碍女性职业发展的原因(一)个人原因1、人力资源的投入。

这里所说的“投入”,主要是指日常的工作投入。

一方面是你个人从事工作的努力程度。

即你在工作中投入了多少体力、脑力和才能。

另一方面是“工作”在个人价值体系中的重要程度。

也可以解释为你把工作排在什么位置。

担任领导职务,不仅仅需要高品质的人力资源,同时人力资源的“量”还要高。

也就是需要在工作之中,对于你的人力资源做充分的或者大比例的投入。

女性在这个方面,应该说存在两个相互背离的现象。

一方面女性的投入倾向和愿望比较强,女性如果真正想干,那么她的执著和境界,老实说比男性要好。

但是另外一方面,从投入的份额和时间来看,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得女性投入的相对较少。

在珠三角,大工厂老板招工人时,只要女工愿意干的岗位,都先招女工,招不到女工了才招男工。

打工仔找不到大工厂、待遇好的工作,就只好跑到一些小工厂、小私有企业里边去了。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男工工作不好、收入也没有女工高,所以男工经常找不着对象,压力很大。

增加了社会矛盾。

老板之所以都愿意招女工,是因为女工肯干,女性的工作浮动性小,对工作比较执著,一旦接受任务,就会全力以赴。

但是女性工作的内在推动力比较弱。

男性把工作看得最重要,晋升就是他的目标,他更看中这些东西。

而女性比较重视什么呢?薪酬、工作稳定感、安全感等等。

所以很多女孩子奋斗多年考公务员,终于进入了国家机关后,她们觉得工作又安全又稳定,以后熬年头就行了。

至于晋升不晋升,那反正是生完孩子之后的事。

这样她就已经很满足了。

而男性总是想着,我还要当处长,升了处长还要当副司长、当了司长,还要往前奔。

这些是女性不理解的。

有些男性因为升不上去,就跳槽到外企去了。

因此留下的女性更多了。

所以,从总体上看,女性在工作中的投入要低于男性,这是受到了生理因素的限制。

其中包括体力、耐久性、生理周期等的限制,如怀孕、生育等等。

2、人力资源的积累。

人力资源包括了学识、才能、专业、历练、经验、感悟,也包括个性、人格、特质、动机等等。

人力资源形成阶段有学校教育、单位培训、个人进修、职业经历四个途径。

对于人生的成长来说,学校教育是一个基础,但是它不能决定你是不是成为一个国家领导人,一个局长。

你的职业经历也就是“在做中学”,才应该是最重要的。

就整体来说,女性的人力资源积累有五个特点:一是女性就业前的教育程度,一般低于男性。

二是女性的工作经历,由于婚育等,容易产生中断,积累的经验就小于男性。

三是女性进修的障碍比较多。

包括晚上去进修,路程远,不安全等等原因。

四是女性成立家庭之后,为照顾家庭,往往追求规律、稳定,不肯到距离远的地方去上班,不愿意接受经常出差的岗位,这样减少了历练的机会。

五是女性的职业经历比男性少。

职业经历就是说本单位里你做过几个岗位、职位或者是工种。

女性在同一个岗位上停留的时间比较长,那么进入关键岗位任职的可能性就小。

在市场条件下,单位对于女性的培训,比男性少。

首先,单位大多认为,为女性培训投入回报率低。

原因是女性可能回家生小孩了,生了小孩之后又要分心照料,甚至可能就不回来了。

那培训就白做了。

其次,青年女性如果要达到与男性同样的人力资源程度,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或者更多的财务成本。

第三,即便培训了女性,她以后人力资源投入的程度,可能也要低于男性。

有调查结果显示,女性在职学习的质量比较低。

男性更倾向于去一些高品质的地方学习,比如说到高等名校去听课,去国外进修学习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