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第一编如何读懂诗——宏观、中观、微观,“三观”破解阅读障碍第1讲宏观上——从大时代思考,知人论世鉴赏诗歌讲究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可以更好地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古代诗人尤其是一些大家的名作,往往还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
我们要深入欣赏和把握其中的内容和旨趣,最好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洞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志和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否则,就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误解作品的精神,错误地过分拔高或贬低作品的思想境界。
全国卷高考古诗歌的选材集中于唐宋诗歌,作者以名家为主,非名家为辅。
本书针对唐宋诗歌进行分时代解读整体风格,旨在帮助考生从宏观上把握诗歌创作的大时代背景,从而快速准确地定位诗歌的情感基调,确保思考方向不跑偏。
一、风神初振的初唐诗歌初唐,是指唐高祖武德元年至睿宗延和元年,前后约九十四年。
1.时代特征初唐百年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太宗的威武神勇和文治武功,武后(武则天)的雄姿英发和精明干练,宫廷剧烈的斗争,关陇与山东及东南等集团之间的利益纷争,南北文化观念的急剧碰撞交融,都引起诗人心灵的急剧波动和人生价值的多元发展。
2.代表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沈佺期(宫廷诗人)、宋之问(宫廷诗人)、杜审言等。
3.作品风格[应用体验]1.(2015·四川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8分)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骆宾王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3分)答:(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分)答:解析:(1)“谷静风声彻”一句,从听觉的角度,以山谷之静衬托风声之响,是以静衬动。
“山空月色深”一句,是从视觉的角度,用山的空旷来衬托月色的浓厚。
这两句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特点。
(2)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前三联通过所见所闻营造出幽静空明的山中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悠闲惬意的自然生活的喜爱;尾联“樊笼累”与“松桂心”对比,写出了对仕途凡尘生活的厌倦,“松”是傲霜斗雪的典范,“桂”更以其脱俗之香被历代文人寄寓了高洁幽隐的人格特征。
所以,作者借“松”“桂”的意象表达了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的情感和志向。
参考答案:(1)“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的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
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
(2)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
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诗歌鉴赏]《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一诗为骆宾王的优秀之作。
全诗紧扣“游”字,描写夏日暮晚时分的独特山景,表达了热爱自然之情,抒发了追求闲适、高洁之志。
首联直接点题,侧面明旨“物外”。
颔联承接上文,聚焦题中“山家”,突出“兰径薰”“槐庭落”的夏日景况,也暗示了诗人的志趣与追求。
颈联转写山风、山月,一“彻”一“深”,照应其“静”其“空”,空旷、静谧的意境自然形成。
尾联应题,以议结情,“一遣”与“唯馀”的反差,揭示了一片“诗心”,主旨凸显。
由此,全诗在营造山中夜色空旷、幽静的奇特意境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远离“樊笼”(尘世束缚)、亲近“松桂”(美好自然)的心愿,其厌恶尘世、热爱自然、追求高洁之情志,了了可见。
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歌盛唐,是指玄宗开元元年到代宗永泰元年,前后五十二年左右。
这是唐诗繁荣兴盛的顶峰。
诗坛上百花吐艳,名家如林。
1.时代特征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
2.代表诗人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田园山水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最知名,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
3.作品风格[应用体验]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
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得非常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尾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解析:选CE 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E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答:解析:从题干给出的信息看,本题共分二问。
第一问中,抓住“乱云”“急雪”两个景物,将之串连概述即可。
第二问中,就“用意”的分析,应从写作手法入手,分析作者所要表现的情感,由于“雪”在此联中是第一次出现,又要考虑与标题的对应问题。
参考答案: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
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诗歌鉴赏]杜甫这首诗是在被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写的。
长安失陷时,他逃到半路就被叛军抓住,解回长安。
幸而安禄山并不怎么留意他,他也设法隐蔽自己,得以保存气节;但是痛苦的心情,艰难的生活,仍然折磨着诗人。
在写这首诗之前不久,泥古不化的宰相房琯率领唐军在陈陶斜和青坂与敌人作车战,大败,死伤几万人。
消息很快就传开了。
诗的开头——“战哭多新鬼”,正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
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又不能随便向人倾诉。
所以上句用一“多”字,以见心情的沉重;下句“愁吟独老翁”,就用一“独”字,以见环境的险恶。
三、四两句“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正面揭出题目。
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
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对”字,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
接着写诗人贫寒交困的景况。
“瓢弃樽无绿”,葫芦,古人诗文中习称为“瓢”,通常拿来盛茶酒的。
樽,又作“尊”,似壶而口大,盛酒器。
句中以酒的绿色代替“酒”字。
诗人困居长安,生活非常艰苦。
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
葫芦早就扔掉,樽里空空如也。
“炉存火似红”,也没有柴火,剩下来的是一个空炉子。
这里,诗人不说炉中没有火,而偏偏要说有“火”,而且还下一“红”字,写得好像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一“似”字点出幻境。
明明是冷不可耐,明明是炉中只存灰烬,由于对温暖的渴求,诗人眼前却出现了幻象: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红。
这样的无中生有、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
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
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比拟的深度。
因为它不仅没有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而且融进了诗人本身的主观情感,恰当地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做到了既有现实感,又有浪漫感。
末了,诗人再归结到对于时局的忧念。
至德元载至二载(756-757),唐王朝和安禄山、史思明等的战争,在黄河中游一带地区进行,整个形势对唐军仍然不利。
诗人陷身长安,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所以说“数州消息断”,而以“愁坐正书空”结束全诗。
“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三、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歌唐代宗大历初至唐文宗大和末,共六十四年,是为中唐。
1.时代特征“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由盛转衰,诗坛上也失去了盛唐的蓬勃气象。
2.代表诗人刘长卿、卢纶、李益、白居易、元稹、李绅、韩愈、柳宗元、孟郊、李贺、贾岛、刘禹锡等。
3.作品风格[应用体验]3.(2017·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8分)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 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②插:通“锸”。
铁锹。
(1)本诗前八句叙写,后六句叙写,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
(2分)参考答案:采地黄卖地黄(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6分)答:参考答案: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
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诗歌鉴赏]这首诗作于元和年间,此时诗人退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县内)。
农民遭遇春旱秋霜之灾,无法维持生计,只得去田间采地黄,而富贵人家却用粮食喂马,诗人对此深有感触,写下了这首反映贫民疾苦的诗。
开篇六句,诗人介绍为什么会有采地黄这一行为。
前两句交代了全诗的背景:辛苦劳作的农民遭遇天灾,春日没雨,夏粮绝收,秋天又降早霜,秋粮减收。
第三至六句,交代了农民生活的境况。
农民到了年底没有粮食,只好去采地黄,拿地黄换粮食。
第七、八句写农民采地黄的艰辛,再次说明农民生活的不易。
以上八句叙写的中心是农民采地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