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勘探开发基础知识
中国人创立并发展的“陆相生油理论”
1913年 1922年 1928年 1941年 美孚在中国勘探失败 美国强调中国陆相贫油 李四光指出“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石油可办” 潘钟祥《中国陕北和四川白垩系陆相生油》 “陆相地层生油”理论诞生 20世纪50年代末 发现大庆油田
煤能生成石油天然气吗
三、 油气是怎样找出来的
四、 资源与资源评价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
3000多年前周代算起,《易经》中有记载,说明可燃的天然气在地表湖沼水 面上逸出气苗 2000年前,在中国西北地区人们就知道漂浮在水面的石油,遂收集盛入容器, 用以点灯;四川人就利用天然气煮盐 最早的采油井出现在宋代 到公元13世纪,人们开始对四川一带的浅层天然气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开发利 用
目前所使用的勘探手段: 地面地质调查、各种地 球物理勘探方法、地球 化学勘探方法、浅钻井、 深钻井
油气勘探之二-判断盆地的含油性
如何判断盆地是否有石油: 分析岩层是否有生油层 分析岩层是否有储油层 岩层是否形成了储油的“圈闭”
油气勘探之三-找准主攻方向
深坳陷区及其周围油气是最丰富的
有利的生油地区
多姿多彩的油气“库”之四-隐蔽油气藏
指在油气勘探中难以识别和难以发现的油气藏
形成大型油气藏的特殊的地质条件
大型-石油储量在1亿吨以上的油田;气田储量在1000亿立方米 形成条件- 拗陷(凹陷)油气资源丰度高 具有大型背斜或者大型复合式圈闭条件 发育多种类型大型砂岩体或生物礁等储集性良好的储层 凹陷中多沉积间断和不整合 大型同生断层发育 区域性分布良好的盖层
地质年表
鸿篇巨制的编年史
地球相对年龄的地质年代表:以生物演化为依据建立 时间概念:宙-代-纪-世-期 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
地球绝对年龄:同位素测定法确定
地球史书中的特殊“文字”-化石
化石-保存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岩层或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3% 实体化石:保存了动物、植物遗体的全部或绝大部分 根据成因 铸模化石:通过挤压作用在底层的岩石表面留下的印模、铸模等 遗迹化石:动物生命活动中留下来的遗迹或者遗物 化石的作用:划分对比地层 客观反映所在地层新老顺序 重新塑造古环境 了解灭绝生物
祖国遍开石油花
油气大区 西部含油气 区 亚区 西北亚区、 青藏亚区 盆地类型 形成于造山带的挤压作用 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藏北羌 塘等 储量 石油储量:14.37% 石油产量:18.5% 天然气储量:28.7% 天然气产量:14.4%
中部含油气 区
鄂尔多斯亚区、克拉通过渡型盆地 云贵川亚区 鄂尔多斯、四川、楚雄等
名称 定义 组成 海相 在海洋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相总称 陆相 在陆地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相总称
滨海相、浅海陆棚相、半深海相、 湖泊相、河流相、河湖过渡相、沼 深海相 泽相、火山沉积相 规模大 碳酸盐岩比例大 碎屑岩成分单一 部分海岸形成障壁岛沉积体系 浅海沉积相是良好的生油岩,滨 海沉积相是良好的储层 海相沉积全球具有可对比性 规模小 以碎屑岩为主 碎屑岩成分复杂 湖相的浅湖沉积几乎不能生油,深 湖相底层是良好的生油岩,滨湖沉 积的储集性能较海相差。 可对比性差
传统观点:煤与石油天然气“相克” 事实: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发现富含有机质的泥岩层,在其中发现油、气 条件:煤系所处的古地理环境 煤系中的有机显微组分含有一定比例的富氢组分 煤系达到适宜的温度和埋深条件
油气成因大争论
有机成因理论 无机成因理论
盖层、圈层和油气藏
油气藏-蓄积油、气,在压差作用下,油气可以通过 油气藏生成-地壳运动 油气藏的组成:生油(气)岩-储集岩-盖层与圈层 油气由生油层进入储油层的动力:
上覆地层的压力(静压力)主要动力 地壳运动的压力(动压力) 毛细作用
油、气、水分家
油、水分离: 重力分异-比重不同 油、气分离: 储层的压力低于饱和压力
石油是怎样运进油藏的
有经济性矿藏的形成条件: 有充足的油气来源 有倾斜、弯曲的底层帮助油、气分离 有足够的压力推动油、气渗流 有合适的地方把油、气聚集起来
形形色色的储层
油层-储藏石油的岩层 油层分类- 砂岩油层 砾岩油层 泥岩裂缝油层 碳酸盐岩油层 基岩油层 火山岩油层
为什么有的地方多产石油有的地方多产天然气
我国现状:东部多产石油;西部多产天然气 原因- 有机质类型的差异是决定是生油还是生天然气的最基本条件 石油-低等水生物 天然气-陆生高等植物 有机质的成熟度以及演化史是生成石油或天然气的关键因素 石油-成熟度不高 天然气-成熟度高 以前我国对天然气的石油地质特征不了解
多姿多彩的油气“库”之一-构造油气藏
构造运动使储油层发生褶皱、断裂等形变形成的圈闭条件的油气藏 分为背斜油气藏和断层油气藏等
多姿多彩的油气“库”之二-地层油气藏
经过沉积间断以后新沉积的不渗透地层形成的油气藏,由沉积岩作用和构 造作用相结合形成的。
多姿多彩的油气“库”之三-岩性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的圈闭条件是由储油层本身的岩石性质变化造成的
什么是天然气
天然气- 广义-所有气体 狭义-以烃类气体为主的天然气体 比重0.5~0.7 无色,有特殊气味
油在哪里
石油和天然气形成的母体
生物群落与有机物 有机物与干酪根-死亡的生物体在一定
条件下被微生物降解后残留下来得不溶的 部分;可溶的部分称为沥青。 有机质变为干酪根:细菌降解作用 干酪根变为石油:温度作用
Logo
探索地下石油奥秘-石油地质
2008年3月
1
目录
一、 人类家园的秘密
二、 形形色色的油气田
三、 油气是怎样找出来的
四、 资源与资源评价
地球表面的圈层结构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岩石圈 石油与天燃气
地球是一只煮得不太熟的鸡蛋
通过钻深12千米的超深钻井、人工地震波的检测与解释等手段了解道地球内部的分层
中国油气勘探历程
勘探初期阶段 战略东移,突破松辽盆地 进军渤海湾,创建第二大石油基地 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油气并举,大力发展近海勘探,加强全国范围 内的区域勘探
油气勘探之一-揭开盆地的秘密
揭开盆地的秘密首先要搞清盆地的基底情况;通过地球物理勘探了解盆地的内部情况; 通过钻井了解第一性资料
天然气的成因
有机成因 无机成因 混合成因
天然气藏怎样装气
天然气对储层要求不高 对圈闭盖层要求高
油、气藏和油、气田
油、气藏-只具有理论意义,储存油、气的基本地质单元 油、气田-由多个油、气藏组成
油田、气田和凝析气田
油气田- 存在纯气田,但不存在纯油田,所以油田与油气田统称为油田 凝析气田- 这种气田中聚集的碳氢化合物在一定温度、一定压力的底层条件下是气 态物质;当温度和压力降到某一界限一下就变成液态(与其他物质不 同),这种现象成为“反凝析现象”,凝结的油成为凝析油。气田称为 凝析气田,在地面上为凝析油,所以成为凝析油田。
祖国遍开石油花
东西分界-北起呼和浩特,南至南宁一线 我国西气东输战略的依据 东部石油是西部的3倍,而西部的天然气是东部的6.3倍
中国海疆油气分布
中国海域油气田主要分布在: 渤海湾盆地、东海盆地、台西 盆地、珠江口盆地、北部湾盆 地、莺歌海盆地、琼南盆地
目录
一、 人类家园的秘密
二、 形形色色的油气田
大陆漂移
通过古地磁恢复、古生物化石、大陆间岩石层的对比、大洋底的钻探、大陆 架附近的岛弧研究证明大陆在漂移。 大陆漂移学说最难解决的问题:大陆漂移的动力的来源。
沧海变桑田
华北平原4亿年前是一片汪洋 青藏高原6千万年前是一片大海 地质作用改变了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内部构造;形成矿产资源
石头的来历与种类
区别
塔里木盆地
从南半球漂过来
目录
一、 人类家园的秘密
二、 形形色色的油气田
三、 油气是怎样找出来的
四、 资源与资源评价
什么是石油
石油是- 主要由C、H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混合物, 赋存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液态和气态可燃矿物。 其它元素占1%,约57种。 石油的组成- 烃占97%~99%;非烃以S、N、O化合物 的形态存在于胶质的沥青中 石油是一种油脂状胶体,颜色棕褐、黑褐、黑绿 少有淡黄、白色;相对密度0.75~1.0 有石油的物质在紫外线照射下发荧光
地球各层组成
地壳: 矿产资源的聚集地; 大洋型地壳:6.5km; 大陆型地壳:30~70km
地幔:橄榄绿色的铁镁硅酸盐矿物; 不能钻到地幔,间接推断组成 3000~5000摄氏度;地魏格纳-《海陆起源》:标志着完整的大陆漂移假说已经诞生
大陆漂移
形形色色的中国大油田
油气田的破坏
油气田破坏分类
圈闭条件的破坏 储油层物理性质的改变引起的破坏 水动力条件改变引起的破坏 油气藏的氧化:水氧化、微生物氧化
圈闭条件的破坏
水动力条件改变引起的破坏
油气田的再生与演变
流失到地表,与其它物质反应,开始新的循环 油气田破坏 富含烷烃的烷族石油在地下冷却- 地蜡 形成另外的矿藏 富含沥青质的石油进入地面被氧化-地沥青
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史
1. 早期石油地质调查和对中国石油资源的评价 2. 中国近代石油地质调查
苍茫大地如何寻觅油迹
根据航空勘探 野外勘探 室内分析研究工作 详细勘查
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性转折点-松基三井喷油
1958年4月在东北成立了松辽石油勘探局全面投入地质调查工作,由于松 基一井和松基二井只发现了很薄的生油层,为了确定松基三井的位置,地质 专家经过日以继夜的分析,决定把基准井井位定在油气远景最好的地区,经 过翻阅大量的资料,确定了大同镇高台子附近的隆起是生油层最厚的地方, 又是凹中隆起,对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最为有利
石油储量:5% 石油产量:4.16% 天然气储量:45.98% 天然气产量:44.5% 石油储量:73.9% 石油产量:80.7% 天然气储量:22.7% 天然气产量: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