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名词隐喻的语义映射分析

汉语名词隐喻的语义映射分析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汉语名词隐喻的语义映射分析3王治敏提要 本文考察了汉语名词隐喻表达中源域词语的分布规律,总结归纳出源域是人、动物、植物、自然物、自然现象、建筑物等类别的隐喻特点,同时也挖掘出这些领域从名称、部件、动作、行为等有价值的映射规律。

通过源域的考察,可以进一步确认,源域词语不仅仅是我们周围的具体事物,也可以是和实物相关的抽象属性特征,隐喻的映射就是把这些已知领域物体的典型特征及相关属性映射到相对陌生的事物上。

关键词 源域;目标域;语义架构;隐喻映射一 前言一般来说,隐喻映射是用一个具体概念类比一个抽象概念,或者把熟悉的事物映射到不熟悉的事物上。

隐喻的认知力量就在于将源域(喻体)的图示结构映射到目标域(本体)之上(蓝纯2005)。

本文所说的名词隐喻是指由名词充当源域和目标域的隐喻表达①,即n+n隐喻。

例如:(1)去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风暴稍后便波及到了韩国和日本。

(2)院子变成了花的海洋。

n+n隐喻在结构上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源域和目标域经常共现,同时隐喻表现出来的含义往往只能沉积在源域上。

例如:“风暴”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原指:“刮大风而且往往同时有大雨的天气现象”,由于人们为了表达“规模大而气势猛烈的事件或现象”,就以“风暴”作源域,形成“金融风暴、革命风暴、审计风暴”等隐喻表达,映射的目的是把“风暴”映射到目标域“金融、革命、审计”上。

但最后的隐喻义并没有附着在目标域上,而是源域“风暴”上。

如果能收集足够多源域词语的隐喻实例,建立1个源域到n个目标域的隐喻映射关系。

这对于隐喻的计算理解和识别是非常有价值的。

近年来,人们从认知角度对隐喻进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胡壮麟2004,赵艳芳2002,蓝纯2005)。

隐喻的计算理解国内研究不多,不过最近两年有一些讨论。

例如:俞士汶(2003)从自然语言理解角度提出了“空手套白狼”、“郎平是个铁榔头”、古诗词等多个层面的隐喻理解问题;袁毓林(2004)的容器套件隐喻研究以及多位学者在隐喻逻辑推理方面的探索等等(周昌乐2007,张威2004)。

关于名词隐喻的专题研究很少,王治敏(2008)对名词隐喻的句法分布及构成进行了初步考察,同时也利用机器学习方法探讨了汉语名词隐喻的识别,但该文没有3本研究得到国家973项目(2004CB318102)和北京语言大学一般项目(06Y B06)的支持。

对名词隐喻的源域做深入的分析。

因此,本文希望能在此基础上对源域做进一步考察,勾画出基于这种短语结构的隐喻架构体系,为计算机隐喻识别和对外汉语教学提供资源。

二 名词隐喻语义架构的设想通过实际语料的考察,本文发现n+n隐喻中的源域词语一般来自具体的概念域,而且在数量上是有限的。

如果以某种语义分类体系作为参照,把有限的源域词语像投棋子一样投到某种分类体系中,就有希望廓清汉语名词隐喻的系统分布。

目前名词隐喻所表现的知识架构是什么,至今仍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周亚民(2005)参照S UMO,将540部首意符概念与S UMO连接,建立了意符概念知识架构,受其启发,本文选用了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研制的中文概念词典(CCD)的语义概念分类作为参照②,同时又不拘泥这一分类体系,在局部分类方面根据隐喻的特点有所调整。

CCD使用树形图来表示概念节点。

它的初始概念节点有25个。

表2人类动物植物人工物自然物身体物质食物属性性质数量价值关系通信时间认知知识感觉情感动机自然现象过程动作行为事件群体团体位置处所所有物形状状态 在初始义类中,可以为它们找到一个共同的父节点,例如“人类、动物、植物”都属于“生物体”的范畴;“人工物、自然物、物质”都属于“非生物体”的范畴;而“生物体”和“非生物体”又可以统一到更大的范畴———“实体”中。

本文以“生物体”和“非生物体”两大主线展开研究。

三 源域为“生物体”的语义特点根据CCD的名词语义分类,源域为生物体的语义类别如下。

3.1源域是“人类”“人”在语义分类词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源域在表示“人类”的概念域下有如下分布。

3.1.1表示“人”的名称可以充当源域,隐喻表达一般出现在“是”字句中。

例如:(3)他简直就是现代的李白。

(4)他是中国的白求恩。

当“人名”作源域时必须满足这些人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名人,这些名人进入隐喻表达时,就会把名人所具有的显性特征映射到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上。

比如:李白是唐朝最著名的诗人,在这里把李白会作诗的特性映射到目标域“他”上。

使目标域“他”具有了源域的部分特征。

除了人名之外,人的类型也可以充当源域。

例如:中西方文化的混血 精神文明的使者电视文化的囚徒 金钱的奴隶3.1.2源域词语一般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指身体的某一部分或者人的某种功能属性。

例如“n1+的+n2”:民族的脊梁 社会的细胞 工业的心脏 经济的咽喉 国民经济命脉大地的面目 时间的脚步 大树的臂膀 石雕的寿命 心灵的伤疤大海的怀抱 政府的腰板 经济的活力 党的声音 大自然之魂魄源域n2“脊梁、细胞”和表示“-生命”的词语搭配,形成表示领属关系的名词隐喻。

其结构形式也和字面表达完全相同。

例如:人的心脏 人体的细胞 她的灵魂 身体的命脉字面表达要满足n1的语义类来自表示“人”的名词或代词,同时n1和n2表现“整体-部分”的语义关系。

上例中“人体、身体”和“细胞、命脉”来自同样一个语义类,而隐喻表达则正好相反,隐喻表达的“n1的n2”来自不同的语义大类。

其中目标域n2往往来自抽象领域或非生命物领域。

有学者认为源域和目标域表面存在一种语义冲突,W ilks(1975)称其为语义优选冲突。

实际上源域和目标域隐含着一个隐喻映射,“民族的脊梁、工业的心脏”实际上是“人”的概念域分别映射到“民族、工业”上,形成“民族比作人,工业比作人”的隐喻,有了这样一个映射基础,“人类”概念域中的下位概念人体部件和人的功能属性名词也有了映射的可能,因此,当这些人体部件映射到n1中,就使n1具有人的某种特点。

汉语修辞学通常称其为“拟人”。

La2 koff(1980)谈到了拟人的问题,他指出,拟人是一种本体隐喻,这种隐喻提供了一种根据具体的物体或物质来进行抽象经验的理解。

3.1.3除了表示身体部件的词语可以进入n+n框架外,人的“动作和认知属性”也同样可以进入这一结构。

例如:源域是人的“动作、行为”时代的呼唤 历史的召唤 世纪的起跑 时代的进步源域是人的“认知、知识”时代的思考 时代的梦想 科学的迟钝生活的甘甜 枪口的悲愤 历史的热情源域的语义类“动作、行为”“认知、知识”虽然不是直接来自表示人的概念域,但是它所表示的是和人相关的动作、认知等属性。

这说明人们在源域词语选取时往往更注重人的典型部件以及相关的属性特点。

根据上述描述可得到这样一条规则,当源域词语来自表示人体的部件、动作行为、认知等语义类时,其前面的搭配词语如果具有“-人”的属性,进入“n的n”结构一般为隐喻表达。

3.2源域是“动物”源域虽然是“动物”,但是表示具体动物名称的词语通常不进入“n+n”隐喻,因为一般不说“思维的昆虫、科技的小鸟”,而是选取具有特殊功能的动物的部件来作为源域,例如:(5)思维的触角伸入社会。

(6)在这里插上了现代科技的翅膀。

在CCD中并没有表示动物部件的类别,都统一归并在“动物”大类之下,例如“触角、翅膀”的语义类都是“动物”。

这涉及到分类体系的粗细,细分可能更有利于发现规律。

源域“触角、翅膀”都属于动物身体的组成部件,“触角”的功用是敏锐性,“翅膀”的功用是可以飞翔,当“触角、翅膀”作为源域映射到目标域“思维、科技”上时,源域的“敏锐性、飞翔”的属性特征被凸现出来,并被“思维、科技”继承过来。

有时源域部件也被省略,而表示属性特征或动作的词语占据其源域位置,例如:“经济的腾飞、中华民族的腾飞”。

不过源域部件也可以还原回去,可以说“经济的翅膀、中华民族的翅膀”等等。

和“n1的n2”相比,“n1是n2”却有不同的表现,动物名称可以大量充当源域n2。

这是两者在源域选取方面的重要差别,例如:(7)他是动物。

这里源域n2可以是各种动物,只要这个动物具有某种突出的属性特点,就可以进入“n1是n2”。

比如,汉语中“猴子”一般具有“聪明、灵活”的特点,就有“他是个猴子”的隐喻表达,“老虎”是森林之王,具有“勇猛、威武”的特征,因此也就有“他是老虎”的隐喻说法。

同时也有以源域为核心的词义演化。

例如:汉语中“狐狸”一般是“狡猾、奸诈”的象征,因此出现了以“狐狸”为核心的构词,如“老狐狸、狐狸精”。

选择什么动物作源域往往和民族的使用习惯密切相关,不同的语言表现也各不相同。

例如:“如鱼得水(L ike a duck t o water)、胆小如鼠(A s ti m id as rabbit)、热锅上的蚂蚁(L ike a cat on hot bricks)”。

汉语中的“如鱼得水,胆小如鼠,热锅上的蚂蚁”在英语中分别使用了“鸭子,兔子、猫”做比。

再比如汉语中“老黄牛、哈巴狗、落汤鸡、落水狗”的隐喻说法在日语里没有对应的词语。

在韩国语中虽然有类似说法,但是表示“落汤鸡、落水狗”时通常以“老鼠”作为构词的核心。

不同语言的源域选择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源域“牛、狗、鸡、老鼠、兔子”的选择一般都是动物范畴系统中较为典型的形象,这和认知科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基本相符。

除此之外,不同语言中以动物为源域的隐喻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倾向,例如汉语中“狗”被认为是卑贱的动物,如“他简直是条狗”,而英语中“dog”被认为是人类的朋友,带有褒义色彩,这往往和文化背景相关。

3.3源域是“植物”源域是植物时,情况又有了不同,植物名称可以进入名词隐喻结构。

例如:集体主义的精神之林 中科友谊和友好合作关系之树人才的春草 生命之花表示植物部位的词语也可以作为源域,例如:艺术之根 友谊的种子 时代的年轮 生活根基当表示植物部位的词语做源域时,往往隐含着一个深层的推理。

例如:“艺术之根”实际上是把“艺术比作一颗树”,由于源域“树”和“根”存在“整体-部分”的语义特点,因此“根”继承了源域“树”的某种属性,形成了“艺术这颗树”和“这颗树的根”的套叠形式,即“艺术【这颗树】的根”,这恰恰体现了隐喻映射的系统性。

植物的有关概念包括植物名称、植物部位、植物描述、植物的功用(周亚民2005),根据这样一个分类,笔者发现“植物描述、植物的功用”两类很少出现在n+n隐喻中。

蓝纯(2005)指出隐喻是一种跨域映射,这种映射是单向的,只是从始源域向目标域映射,而不是相反,这种映射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植于我们的身体构造,日常经验和知识。

“身体构造,日常经验和知识”到底指什么?能否给出更加具体的答案?通过上文的描述,可以确认,这种日常经验就是我们自己和熟悉的动植物,以及他们的某种突出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