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岛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环评报告书简本

青岛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环评报告书简本

青岛市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青岛市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辛屯路站~生态园站)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建设单位: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环评单位: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16年3月一、建设项目概况1.建设项目的地点及相关背景青岛市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起点为辛屯路站,终点为生态园站,线路长度29.89km,其中地下线26.13km,敞口段0.2km,高架线3.56km,共设20座车站,其中地下站17座,高架站3座。

6 号线一期工程衔接了朝阳山中央文化区和黄岛城区,为沿线各功能及居住区之间提供了便捷的交通联系,具有破解交通瓶颈,实现交通疏解的作用;且对沿线重点开发区域具有引导效应,有利于城市总体规划的实现,具有规划引导功能。

2.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生产工艺、生产规模表1 青岛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特性表(1)线路走向青岛市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起点位于朝阳山中央文化区,起于滨海大道与新屯路交叉口的新屯路站,出站后线路转向北,沿海岸大道布线,在薛泰路路口设朝阳山CBD站,与13号线换乘,至华山一路口设站,后线路下穿华山接入珠山路,在华山路口设创智谷站。

下穿柏果树河后线路转向东沿前湾港路布线,先后设石山路站、黄海学院站。

进入黄岛城区先后设置海港路站、朝阳路站、峨眉山路站与1号线换乘。

出站后线路转向北沿江山路布线,先后设富春江路站和钱塘江路站。

至香江路口线路切江山路西小区地块进入团结路向北布线,先后设团结路站与12号线换乘、齐长城路站、港头站、黄河路站与2号线换乘、淮河西路站。

下穿疏港高速公路后向上爬坡,在富源六号路口设抓马山站,为抓马山车辆基地的接轨站。

出站后继续沿团结路转向西行,由地下线转换为高架线沿团结路南侧绿化带布线,先后设河洛埠站、中德工业园站与12号线换乘、生态园站,生态园站为本线一期工程终点站。

(2)行车组织计划运营时间为5:30~23:30,日运营时间18小时。

列车编组:车辆选型为B型车,初、近、远期6辆编组。

(3)车站本工程共设站20个(其中换乘站5座)。

最大站间距2.7km(淮河西路站~抓马山站),最小站间距0.919km(辛屯路站~朝阳山CBD站),平均站间距为1.54km。

车站分布及形式见表2。

(4)供电本工程中压网络推荐采用AC35kV,牵引网采用DC1500V接触轨授电方式。

抓马山车辆基地设主变电站1座。

(5)车辆基地根据6号线一期工程的线路走向、行车组织需要,车辆基地设在抓马山附近,综合维修中心、物资总库与车辆基地合并设置,称抓马山车辆基地。

车辆基地选址位于团结路以南、疏港高速以西,抓马山以东,车辆基地选址方案已得到规划部门初步认可。

车辆基地区域内地势起伏较大,北侧邻近团结路,现状道路在该段内高程在19.7~30.8米左右,对外交通便利,段址内现状仅有部分临时房屋。

(6)工程占地本项目占地主要包含车辆基地、车站及区间地面建筑物,总数为1137807m2,临时占地474181m2。

其中车辆基地征地面积为296800m2,车站及区间征地面积为841007 m2。

3.建设项目选址选线方案比选,与法律法规、政策、规划的相符性(1)线路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相容性分析本工程全部位于青岛西岸城区,西岸城区指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是西海岸新区(黄岛新区)的核心区,服务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支撑国际海洋经济合作,辐射带动半岛蓝色经济区。

西海岸经济新区规划面积2096平方公里。

依托区域交通形成的网络化联系,立足城乡一体化、按照组团布局,形成“两港三城,轴带贯通”的发展战略和“12345”的城乡空间格局。

6号线起于珠山城区的铁山站,终点为王台新城的王台站,依次串联了珠山城区、朝阳山中央文化区、黄岛城区和王台新城。

该线实现了西海岸中心片区主要客流走廊及各重要功能组团的串联。

本工程为青岛地铁6号线的一期工程,将率先实现朝阳山中央文化区、黄岛城区的联结。

本工程的建设是实施《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青岛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调整(2013~2021年)》的重要组成部分。

(2)线路与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的相容性分析可行性研究以《青岛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调整(2013~2021年)》为研究依据,线路总体走向与布置与近期建设规划保持一致。

总体分析,本工程的建设符合《青岛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调整(2013~2021年)》。

(4)工程与青岛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相容性分析工程线路长度29.89km,其中地下线26.13km,占全线87.4%;地面段3.76km (敞口段0.2km、高架线3.56km),占全线12.6%。

出入段线和联络线均采用地下线的形式。

工程永久占地主要发生在线路地面段、车辆基地以及地下车站风亭、出入口等地面建筑,相对城市道路、轻轨等公共交通方式,有效的节约了城市里宝贵的土地资源。

线路主要沿城市主干道敷设,正线地面段与现状团结路并行,占地较小。

工程拟建的抓马山车辆基地位于团结路以南、疏港高速以西,抓马山以东,工程范围内拆迁量较小,车辆基地选址方案已得到规划部门初步认可。

(5)本项目对规划环评及审查意见落实情况2015年12月,环保部以“环审[2015]256号”文批复了《青岛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调整(2013-2021)及线网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后简称《规划调整环评报告书》)。

本项目的工程规模、路由、线路长度、敷设方式、设站等情况与《规划调整环评报告书》的描述保持一致。

《规划调整环评报告书》中提出了环保要求:对线路高架路段采取严格的声屏障措施;地下车站风亭冷却塔合理布局降低噪声影响;全线采取减振措施减轻对敏感区的影响;对沿线文物(齐长城遗址)在施工期和运营期采取保护措施等,本项目环评提出的环保措施落实了《规划调整环评报告书》提出的要求。

(6)设计中的推荐、比选方案及环境合理性分析根据《青岛市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环评报告主要从环境影响角度分析方案合理性,经梳理,主要有2个方案比选,分别为小珠山南侧路由方案比选、钱塘江路站至抓马山站路由方案比选。

①小珠山南侧路由方案比选表3 小珠山南侧路由方案技术、经济比对分析表2个方案技术、经济分析情况表可以看出,方案一(前湾港路方案)比方案二(灵海路方案)穿越生态敏感区的范围大,但穿越的区域现状为已建成道路前湾港路,路两侧分布有高家台村、工厂等建筑物,且工程在该范围内以地下隧道的形式穿越,无地面和临时工程,对珠山森林公园无影响。

另外,方案一与区域城市规划协调性最合理,拆迁较少,社会稳定风险小,可实施性好,总投资较少,且区域规划的相符性、运营期的噪声、振动环境影响均相对较小,故工程推荐采用方案一。

②钱塘江路站至抓马山站路由方案比选表4 钱塘江路至抓马山站路由方案技术、经济比对分析表通过以上分析,沿江山路方案一虽然投资较省,但线路长度较长,运营费用较高;单边客流,服务效果较差;沿途多为工业用地,不利于开发;高架线路切割马甲楼村地块,对地块的开发影响较大,协调难度较大。

沿团结路方案二全部采用地下线,虽然工程投资较高,但线路长度较短,运营费用较低;线路走行于组团中间,对线路两侧客流吸引较好,服务效果较好;沿途多为商住用地,能够很好的带动沿线土地开发,提升沿线土地价值;线路下穿江山路西小区地块,但对地块内建筑影响不大,与12号线换乘站的设置条件较好。

通过对2个方案进行环境合理性分析,团结路方案为全地下方案,区域规划的相符性、运营期的噪声环境影响均相对较小;江山路方案在运营期振动影响比团结路方案小。

另外,由于齐长城遗址呈东西方向,本工程为南北方向布置,对齐长城遗址无法进行绕避。

两个方案均穿越齐长城遗址的保护区,穿越区域地表的齐长城遗址已经消失,江山路方案距现状残存的齐长城烽火台比团结路方案近,以地下隧道形式穿越文物保护范围。

团结路方案在保护区范围内设站,车站范围内需明挖施工,施工范围距离齐长城遗址基线最近处为31m,,地下埋藏情况尚不明确,车站施工将破坏保护范围内的现状路面,并对可能存在的地下长城结构产生影响。

工程已预留文物勘察费用,要对沿线的文物古迹进行全面的勘察,并根据勘察结果,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文物保护措施做专项论证,需征得相关部门的同意才能得出方案可行的结论。

因此,在现阶段无法得出两个方案哪个更具有环境合理性的结论。

(5)与法律法规的相符性1)本工程不穿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

2)线路在AK35+510处以地下线方式穿过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齐长城遗址基线。

经初步确定,线路在AK35+310~AK35+710段落位于齐长城遗址保护范围内,在AK34+810 ~AK35+310以及AK35+710~AK36+210段落位于齐长城遗址建设控制地带内,齐长城路站、其出入口及风亭均位于保护范围内,线位所在区域地表齐长城遗址已经消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第十七条……因特殊情况需要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必须保证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并经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当征得上一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当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

”目前,工程穿越齐长城遗址保护区的手续正依法进行办理。

3)工程线路在里程AK28+000~AK28+700处,穿越珠山森林公园的最南侧,总长度700m。

线路在里程AK22+200~AK23+300处穿越珠山森林公园的小珠山景区南侧的旅游服务景区(外围景区)范围,总长度1100m。

工程在珠山森林公园及景区范围内以地下隧道的形式穿越,无地面和临时工程,环境影响较小,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国家级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

二、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1.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现状(1)生态环境现状本工程位于青岛市黄岛区,经过朝阳山中央文化区、黄岛城区以及中德工业园、生态园区三个分区,评价范围内形成了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化水平较高,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及功能完整性,由于人工的有效管理及能量补给,系统可以得到较稳定的维持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

(2)声环境现状地面及高架段:4类区内共1处测点,1类区内共17个测点,全部测点昼、夜均满足GB3096-2008中4类、1类区的相应标准。

风亭和冷却塔附近敏感点有4处位于4类区,6处位于2类区,全部测点昼、夜均满足GB3096-2008中4类和2类区的相应标准。

抓马山车辆基地周围敏感点1处,为可洛石村,位于1类区内,昼、夜均满足GB3096-2008中1类区的相应标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