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写作特色
1.描写人物心理,把握个性特点
《最后一课》具有一种特别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作者既不是像童话作家那样给你讲美好却是虚构的故事,也不是像社会学家那样搬出种种社会现状,让你去进行痛苦的思考。
他能够把你唤进他的作品,像在生活中一样去认识他笔下的人物,“分手”时,你会对故事中的人物个个难以忘怀。
这种艺术力量不仅作者描写人物心理、外貌、表情、语言、行动的手法娴熟,还在于他能够细致确切地把握每一个人物的个性特点,以最符合生活逻辑的细节把这些特点再现出来。
小弗朗士的转变过程是依靠心理活动的描写,内心世界的揭示来完成的。
把写着“阿尔萨斯”“法兰西”的字帖想象成一面面飘扬在教室中的国旗,看到“咕咕咕咕”叫的鸽子,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着墨不多,一个热爱祖国,向往自由,不怕敌人的孩子已跃然纸上,看见普鲁士士兵操练也觉得有趣;对“不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去溜冰”的种种行为非常懊悔;在“最后一课”时感到过去觉得又重又讨厌的课本都像是老朋友,这些描写不仅细腻地表现了孩子的心理,而且准确地表现了小弗朗士这一个孩子的心理。
2.选材新颖,构思巧妙
作者为韩麦尔先生找到了一个最合适的表现方式——讲课。
不仅“讲课”形式符合人物的身份,而且“讲课”的内容更体现了一位教师的思想和性格特点。
亲切、生动,循循善诱,严于自责,既让人们感到痛苦的现实又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既有对学生过失的宽容和抚慰又有富于哲理、引人深思的教诲。
几乎只凭人物的语言,作者就塑造了一位呼之欲出的可亲可敬的忠诚教师。
都德高超的观察和把握人物个性特点的能力,使《最后一课》在艺术上“炉火纯青”,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于真实、自然、动人的艺术手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