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森田疗法1.简介森田疗法,由日本慈惠医科大学森田正马教授于1920年创立的适用于神经质症的特殊疗法,是一种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心理治疗方法,具有与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可相提并论的地位。
森田教授根据患者症状把神经质症分成三类:普通神经质症、强迫神经质症、焦虑神经质症。
森田认为发生神经质的人都有疑病素质。
他们对身体和心理方面的不适极为敏感。
而过敏的感觉又会促使进一步注意体验某种感觉。
这样一来,感觉和注意就出现一种交互作用。
森田称这一现象为“精神交互作用”,认为它是神经质产生的基本机制。
2.治疗原则森田疗法的基本治疗原则就是“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就是接受和服从事物运行的客观法则,它能最终打破神经质病人的精神交互作用。
而要做到顺其自然就要求病人在这一态度的指导下正视消极体验,接受各种症状的出现,把心思放在应该去做的事情上。
这样,病人心里的动机冲突就排除了,他的痛苦就减轻了。
该疗法分门诊治疗和住院治疗两种。
症状较轻的可让当事人阅读森田疗法的自助读物,坚持日记,并定期到门诊接受医生的指导;症状较重的则需住院。
住院生活分四个时期:一,绝对卧床期,四天到一星期。
禁止病人做任何的事情,病人会有无聊的感觉,总想做点什么。
二,轻微工作期,三天到一周。
此间除可轻微劳动外仍然不能做其他事情,但开始让病人写日记。
三,普通工作期,三天到一周。
病人可开始读书,让他努力去工作,以体验全心投入工作以及完成工作后的喜悦。
四,生活训练期,一到两周。
为出院准备期,病人可进入一些复杂的实际生活。
3.适应症所谓“神经质”。
大致包括当今分类中的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疑病症、神经症性睡眠障碍等。
二.家庭治疗1.简介家庭治疗是心理治疗的一种形式,治疗对象不只是病人本人,而是通过在家庭成员内部促进谅解,增进情感交流和相互关心的作法,使每个家庭成员了解家庭中病态情感结构,以纠正其共有的心理病态,改善家庭功能,产生治疗性的影响,达到和睦相处,向正常发展的目的。
家庭治疗由麦尔首创。
他认为一个人一生中每个阶段的心理发展与其家庭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并试行家庭治疗,以纠正这些心理病态。
2.治疗原则由于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功能单位,它与每个家庭成员的关系最为密切。
家庭中每个成员的个性、价值观、以及对社会的适应模式等,皆在家庭的熏陶下形成。
家庭成员之间密切交往,互相产生正性的和负性的影响。
但是,由于家庭功能不良,诸如家庭领导功能不良、家庭界限不清、外人插人、家庭内部互相折磨、家庭关系扭曲、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寄养家庭、家庭松散、互不关心、中老年人的困难,以及家庭交流模式不同等,都能使所有家庭成员在不同程度上卷人家庭纠纷,在病态的家庭关系中都占有一角,从而导致各种病态情感和行为障碍。
3.适应症在进行家庭治疗时必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①针对整个家庭成员,进行集体治疗,纠正共有的心理病态;②“确诊的病人”所存在的问题只不过是症状而已,其家庭本身才是真正的患者;③家庭治疗医生的任务在于使每个家庭成员了解家庭病态情感结构,改善和整合家庭功能。
4.目的家庭治疗与其说是一种治法不如说一种治疗取向,目前,对于家庭治疗未取得一致的认识,关于家庭治疗的原则和程序也没有定论。
总体上说,家庭治疗是把家长、孩子及其他家庭成员当作一个自然单位,旨在改进这一家庭单位的整体功能的治疗过程。
即通过改变家庭成员之间的交互作用来造成个体的变化。
家庭治疗的一个前提是,家庭对儿童的发展具有最重要的影响,家庭的结构、气氛塑造着儿童的态度、信念、价值观、自我感和相应的行为。
家庭作为一个系统对其成员的适应不良的行为具有塑造作用,也有改变作用。
家庭作为一个系统有其特殊的规律,如家庭有一定的结构,它抵制强烈的变化,当这个系统变化了,作为家庭成员的个体也倾向于发生变化;家庭内部相互作用对于维持系统的平衡十分重要;家庭有其统辖成员的规则等等。
家庭成员生活在家庭中,相互影响,相互适应。
家庭成员适应着家庭的系统及其紧张,并可为这个系统制造紧张。
这个系统的变化影响其成员的行为和对自己的看法。
家庭治疗主要方面之一是改变家长,帮助家长更了解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帮助家长认清自己的角色,认识自己面对的孩子问题的复杂性。
三.作业治疗1.简介作业治疗是一个独立的康复治疗专业。
是协助残疾者和患者选择、参与、应用有目的性和有意义的活动,去预防、恢复或减少与生活有关的功能障碍(自理、工作、游戏/休闲 ); 及促进最大程度的功能。
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恢复躯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适应及功能,增进健康,预防能力的丧失及残疾的发生,使人可以在生活环境中得以发展,和鼓励他们参与并贡献社会。
2.治疗原则以作业活动(occupational activity)作为治疗媒。
针对的是日常生活作业功能 , 包括自我照顾、工作及休闲。
即要求患者主动(actively)参与(participate)治疗活动,成为有作业意义之个体。
3.适应症①普通科作业治疗:伤残所致功能障碍;神经肌肉系统疾病;骨关节系统疾病;肿瘤的相对稳定期;其它: 如肺心病、冠心病、糖尿病等。
②社会心理作业治疗: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燥狂症;思觉失调;人格异常;其它心理障碍。
③发育性作业治疗:学习行为异常;智力(认知)障碍;儿童发展障碍;脑瘫四.暗示疗法1.简介通过言语或非言语手段暗示患者不加主观意志地接受一种观点、信息或态度,以消除某种症状或加强某种治疗效果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
暗示治疗的具体方法很多,临床常用的有言语暗示、药物暗示、手术暗示、情境暗示等。
此外,心理医生对患者的鼓励、安慰、解释、保证等也都有暗示的成分。
暗示疗法可分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两类。
他人暗示是施治者利用患者对他的信赖和顺服给予暗示以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或消除其心理的或生理的症状。
自我暗示是患者通过自己的认识、言语、思维等心理活动调节和改变其心身状态。
暗示疗法常用于治疗神经症、癔病、强迫症、运动障碍、口吃以及其他一些心身疾病。
2.治疗原则利用言语、动作或其他方式,也可以结合其他治疗方法,使被治疗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积极暗示的影响,从而不加主观意志地接受心理医生的某种观点、信念、态度或指令,以解除其心理上的压力和负担,实现消除疾病症状或加强某种治疗方法效果。
3.适应症目前,临床上普遍认为暗示疗法的使用范围是很广的,其适应症除了癔病和其它神经症(如恐怖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外,对疼痛、瘙痒、哮喘、心率过速、过度换气综合症等心身障碍和心身疾病,阳痿、性冷淡等性机能障碍,遗尿、口吃、厌食等行为习惯障碍等均有疗效。
暗示疗法的治疗效果往往取决于患者的感受性和对暗示的顺从性,患者对心理医生的信任是暗示治疗的基础。
五.厌恶疗法1.简介厌恶疗法的原理是经典条件反射。
利用回避学习的原理,把令人厌恶的刺激,如电击、催吐、语言责备、想象等,与求治者的不良行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消除这种不良行为。
主要有电刺激、药物刺激及想象刺激等方式。
2.治疗原则将欲戒除的目标行为(或症状)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而达到戒除或至少是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
3.适应症厌恶疗法常用于治疗酒癖、性行为变态、强迫观念等。
通过对患者的条件训练,使其形成一种新的条件行为,以此消除患者的不良行为。
在治疗时,厌恶性刺激应该达到足够强度。
通过刺激确能使患者产生痛苦或厌恶性反应,治疗持续的时间应为直到不良行为消失为止。
如强迫观念的患者,用拉弹橡皮圈法治疗。
头几天,当强迫观念出现时要接连拉弹30~50次,才能使症状消失。
另外,要求患者要有信心,主动配合治疗。
当治疗有进步时医生要及时鼓励患者,必要时最好取得患者家人的配合,效果会更好。
六.音乐治疗1.简介音乐治疗是以音乐的实用性功能为基础按照系统的治疗程序应用音乐或音乐相关体验作为手段治疗疾病或促进身心健康的方法。
而只要是系统的,有计划有目的的应用音乐作为手段从而达到促进人类身心健康的目的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活动,都应属于音乐治疗的范畴。
2.治疗原则①循序渐进原则:依据来访者心理特点,循序渐进播放音乐。
一般从轻音乐开始,逐渐过渡到中度悲伤音乐;音量也要逐渐增大以让来访者逐渐适应。
②学习与启发原则:对不懂音乐的来访者进行教育和引导。
③体验原则:让来访者用心体验自己的情绪或感受。
3.适应症成人: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心身疾病、老年期的心理障碍、临终关怀(癌症、心脏病、艾滋病等垂危病人)七.团体治疗1.简介团体治疗被定义为一种建立于特殊关系的谈话治疗,就是一群特定人们与治疗师透过谈话达成治疗目标的一种心理治疗。
可分为活动团体、支持性团体、问题导向团体、动力取向团体等四种团体类型。
以达到使得症状得以解除,对个人有更大的自我察觉以及个人成长,对人格进行改变等目标。
2.治疗原则坚持民主平等、共同、启导、发展、综合和保密的原则;助人自助。
3.适应症各种情绪障碍(如抑郁症)、神经症(如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躯体形式障碍等)、睡眠障碍、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问题、进食问题、家庭问题以及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障碍康复期问题等。
八.工娱治疗1.简介工娱治疗是工作和文娱治疗的简称,也就是组织病人进行适当的生产劳动和文娱体育活动,以促进疾病恢复,是临床上一种辅助治疗手段。
所谓工疗是指劳动疗法,工作疗法,职业和作业疗法。
娱疗是指文娱疗法,体育疗法。
2.治疗原则①自愿参加的原则②因人而异的原则:考虑来访者的个体差异性,选择比较合适的方式。
③自然的原则:不应用强硬的、教条的、做作的方式进行,而应使治疗和谐、自然地融合在娱乐之中。
3.适应症人格障碍、智能低下病人;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精神疾病的间歇期或恢复期病人。
九.绘画治疗1.简介绘画治疗是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方法之一。
方法是让绘画者透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语言工具,将混乱的心、不解的感受导入清晰、有趣的状态(目的)。
可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抒解与满足,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效果。
可以在有限的空间(纸张)呈现完整的表现,画者可以客观的观看自己的作品。
适合成人及儿童。
2.治疗原则①投射理论。
绘画疗法主要是以分析心理学中的心理投射理论为基础。
它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作用是减轻焦虑的压力及保卫自我以维持内在的人格结构,此时的投射是个体将自己的过失或不为社会认可的欲念加诸他人,又称为否认投射。
投射被认为是无意识主动表现自身的活动,是一种类似自由意志物在意识中的反映。
投射的产物不仅以艺术的形式存在,梦境、幻觉、妄想等也都可以理解为心理投射。
艺术心理学认为绘画天然就是表达自我的工具,是用非语言的象征性工具表达自我潜意识的内容。
绘画可以作为心理投射的一种技术。
而同样是心理投射技术的罗夏墨迹测试、主题统觉测试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科学的心理测验及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工具,因此绘画也应该具有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