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复习题

中国古代史复习题

中国古代史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排列下列我国古代纺织原料,其使用的先后顺序应是[ ]A.麻、棉、丝 B.丝、麻、棉C.麻、丝、棉 D.棉、丝、麻2.汉代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输出的主要是[ ]A.应用性技术 B.农作物良种C.手工业产品 D.书画艺术品3.隋唐连接运河和长江的枢纽城市是[ ]A.登州 B.扬州C.苏州 D.杭州4.对李自成提出的“均田”口号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C.规定了平分土地的办法 D.动摇了封建土地所有制5.下列各项关于唐末黄巢起义与明末李自成起义共同点的叙述中,不正确的项目是 [ ] A.农民赋税负担十分沉重是起义原因B.都在占领当时的都城后建立了政权C.都长期进行了流动作战D.都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6.明、清时期都曾设置的官制有[ ]①丞相②吏、户、礼、兵、刑、工六部③内阁④军机大臣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7.以下各项符合我国江南经济开发状况的有[ ]①三国时,江南经济赶上了北方②西晋时,北方大批农民南迁,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江南地区③南朝时,江苏南部、浙江、江西、湖北、湖南一带,农业比较发达④福建、广东、广西发展很快,超过了长江中下游地区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8.我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和征税标准由人丁到田亩,收税办法由实物到银两的变化反映了[ ]①土地由分散到集中②商品经济发展③无地的农民不负担租税④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驰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9.关于我国古代天文学成就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春秋时期,留下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的记录B.《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C.唐朝僧一行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子午线长度的人D.郭守敬创制了“十二气历”10.下图反映了古代人民的[ ]A.娱乐活动 B.农业活动C.军事活动 D.狩猎活动11.唐宋时期,两处以产青瓷著名的瓷窑分别在今天的[ ]A.浙江绍兴和河南临汝B.河南临汝和河北邢台C.河北曲阳和浙江绍兴D.四川成都和河北曲阳12.下列各机构所辖范围包括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的有:①黑水都督府②黑龙江将军③辽阳行省④岭北行省⑤奴儿干都司⑥吉林将军[ ] A.①③⑤⑥ B.①②⑤⑥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13.下列各地,作为我国冶铁业中心或治铁业发达地区的先后顺序是[ ]①徐州②邯郸③遵化④广东A.②③①④ 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 D.③①②④14.下列朝代曾以洛阳为都城的是[ ]①西周②东周③西汉④东汉⑤曹魏A.②④⑤ B.②③④C.①③⑤ D.①③④15.造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的渊源是[ ]A.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势力日益壮大B.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恶性膨胀C.统治者偏安一隅,无心统一全国D.士族势力腐朽,中央集权严重削弱16.形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分裂局面的社会根源是[ ]A.西汉王国问题未从根本上解决B.东汉豪强地主势力恶性膨胀C.汉族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D.北方各族人民被迫大量南迁17.“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的共同特点是[ ]A.文化高速度发展B.国力达到鼎盛C.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比较安定D.社会经济繁荣18.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发现于A.① B.② C.③ D.④19.春秋时期,大国争霸局面出现的政治前提是()A.大国竞相吞并邻近小国 B.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C.西周分封制瓦解 D.诸侯国整顿内政,富国强兵20.《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楚越之地,地少人稀,饭焰羹鱼,或火耕\par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元史·食货志》中记载:“元都于燕,去江南甚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

”从上述两段材料中,说明引起这种变化的最突出因素是[ ]A.统治阶级政策的调整B.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C.北方人民的南迁和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D.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21.后金与清朝的关系类似于[ ]A.西汉与东汉 B.北魏与北朝C.蒙古与元朝 D.西周与东周22.我国的下列发明传入阿拉伯的先后顺序是[ ]①造纸术②火药③指南针A.①②③ B.①③②C.②①③ D.③①②23.王充和范缜都是唯物主义思想家,其思想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自然界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人定胜天B.批判道教的神仙方术C.人的肉体死了,精神也随之消失D.揭露佛教对人民的欺骗24.《论语·先进》记载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深奥学问)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里孔子提倡的教学方法是 [ ]A.启发诱导 B.因材施教C.学习思考相结合 D.择优而教25.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关系时,下面四人的结论,比较正确的是[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C.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26.三国时期的荆州是指[ ]A.今长江下游的江南一带B.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C.今湖北、湖南及河南西南部一带D.今四川成都一带27.唐玄宗为密切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而采取的措施有[ ]①封皮罗阁为云南王②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③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④与尺带珠丹和亲A.①②③④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28.以下关于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措施的评价,正确的是[ ]A.通过分散地方的权力来加强中央的权力B.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划时代的变革C.有利于加强明朝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力量D.政府各部门互相牵制,客观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29.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实质上就是少数民族[ ]A.内迁的过程 B.汉化的过程C.农业化的过程 D.封建化的过程30.下列对唐代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作用和评价不正确的是A.它使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B.它使农民的生产时间得到保证C.它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D.其征税是以人丁为主要标准31.雅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潮A.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B.引导人们注意世界的形势C.掀起了学习外国技术的高潮D.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32.为曹操统一北方扫除主要障碍的战役爆发于(图)[ ]A.① B.② C.③ D.④33.以节气的周期编订历法,出现于我国的[ ]A.战国 B.唐朝 C.宋朝 D.元朝34.《宋史·食货志》载:“大中祥符四年……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稍)小,不择地而生。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江南农业发展已经超过了北方B.已经出现了南粮北运的情况C.江淮和两浙地区农业技术落后D.北宋政府积极推广优良新品种35.唐朝中期,均田制无法实行的主要原因是()A.赋税沉重导致农民逃亡,土地荒芜 B.安史之乱造成农业生产破坏C.国家把大量土地分配给皇室、贵族 D.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二、材料解析题36.阅读下列材料:汉代中外交通示意图回答:两汉时期,中外关系出现第一次高潮。

请依据《汉代中外交通示意图》,指出汉代中外交往的社会条件、交往的国家或地区、文化交流的特点。

要求: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答题应成文,限200字以内,多写扣分。

37.以下材料均摘自《管子》:材料一管子曰:“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材料二“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

彼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地非民不动,民非作力毋以生财。

”材料三“为兵之数,存乎聚财而财(才)无敌。

”材料四人之本性是“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

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前也。

渔人入海,海深勿论仞(音Ren-古时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上。

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焉。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管子(仲)的治国方针。

要求:可引用原文指明其治国方针,还应包括实施该方针的目标、措施、原因及评价。

答案应成文,限180字以内。

3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朱元璋)谕中书省臣曰:“朕设科举,求天下贤才以资任用,今所司多取文词,及试用之,不能措诸行事者甚重。

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虑文应之,甚非所以称朕意也。

其暂罢天下科举。

”《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四材料二: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明宪宗)成化以后。

……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盖密,恐有借以自炫者,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

至万历中,大结止三四句,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

其象已见应举之文矣。

《日知录·试文格式》材料三:是年(1610年),侍郎王图主庚戌会试,(汤)宾尹以庶子(身份)为分校官。

举人韩敬,尝受业宾尹,及会试,敬卷为他考官所弃(弃,淘汰),宾尹越房(越房,超越职权,到其他评卷房)搜得之,与各房互换闱卷凡十八人,强图录敬为第一;……《明通史》卷七十四回答:①根据材料--概括朱元璋“设科举”的目的和“暂罢科举”的理由②材料二的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③材料三说明明朝后期的科举存在什么问题?④从材料二、三可以看出明朝后期的科举与明初的科举有何不同?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有哪些?三、问答题39.元朝和清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表现出哪些共同点?试从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40.两汉之际,中原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关系如何?这些关系对历史发展有何影响?应怎样看待这些关系?41.概述隋唐时期和明清时期科举制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影响。

【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2.D3.B4.A5.B6.A7.C8.B9.D 10.A 11.A12.A 13.C 14.A 15.B 16.B 17.C 18.D 19.B 20.C 21.C 22.B 23.C 24.B 25.D 26.C 27.D 28.A 29.C 30.C 31.B32.B 33.C 34.D 35.D二、材料解析题36.评分要点;(1)条件:汉代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发展,丝织、冶铁技术领先;张骞沟通西域;两汉政府保护交通的畅通。

(2)地区:向东达朝鲜、日本;向西达中亚、西亚、大秦;向南到越南地区、马来半岛、印尼列岛、缅甸;向西南到印度半岛。

(4分,“向南……”答出两地即可给1分)(3)特点:与亚洲国家交流频繁,对东方文化影响大;中国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开始传入欧洲;中国开始吸取佛教等外来文化;汉代文化先进,对世界影响深远。

(4 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