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汉语语法欧化现象

现代汉语语法欧化现象

现代汉语语法欧化现象综述【摘要】自从西方语言进入中国后,就存在着“欧化”的现象。

本文整理了自五四到近几年来中外学者们对于现代汉语语法欧化现象研究的相关文献,归纳了欧化现象的内容和问题。

【关键词】现代汉语;欧化;语法一、前言随着交流的日益频繁,几乎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其他语言阶段性或连续性的影响。

因而,想要对语言变化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不可以忽略语言接触这一影响因素。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高呼着“德先生”和“赛先生”,将西方思想文化及其科技引入中国,同时白话文运动勃然兴起,翻译作品如潮涌来。

英语作为一种强势语言对汉语书面语的影响,成为一种语言事实。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汉语吸收大量外来词,而且在词法和句法层面也出现了一些冲击汉语语法规范的语言变异现象,有的已经或正在逐步扩散出去,甚至已变成有序的变异,即“欧化语法现象”。

笔者阅读了相关的文献,整理有关现代汉语语法欧化研究的兴起、内容和存在问题。

二、现代汉语语法欧化研究的兴起自五四以来,汉语欧化问题就受到学者的关注。

傅斯年在《怎样做白话文?》中提出“要创造新白话,就要‘在乞灵说话以外,再找出一宗高等凭借物’”,所谓的“高等凭借物”就是“直用西洋文的款式,文法,词法,句法,章法,词枝(figure of speech)”。

这是第一个比较系统地提出以欧化来造就新白话的想法。

20世纪初至30年代,胡适、钱玄同、鲁迅、周作人、茅盾、朱自清等都对汉语欧化问题发表过见解和主张。

不过他们所论的都只是对汉语欧化的态度和评价,或者是对如何吸收印欧语言有益成份的建议,而不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语欧化现象本身进行系统的研究。

真正对汉语语法欧化问题的研究是从语言大家王力开始的。

王力认为“文法的欧化,是语法史上一桩大事。

”20世纪40年代,他在《中国现代语法》(1943)和《中国语法理论》(1944)专门就此现象设置“欧化的语法”一章,梳理了五四以来汉语语法中出现的欧化现象,涉及了复音词的创造、主语和系语词的增加、句子的延长、可能式和被动式以及语法标记的欧化、联结成分的欧化、新兴的替代法和称数法等诸多方面的欧化现象。

20世纪50年代,王力在《汉语史稿》(1958)中,以他40年代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补充了无定冠词的产生、新兴的使成式、新兴的平行式、新兴的插语法等受印欧语言影响而产生的语法现象。

他还对汉语接受外来影响的途径和限度做了一些论述,虽不系统,但也具有较大的开创意义。

王力从语言学方面对汉语语法的欧化进行研究,为同类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这一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50年代之后,有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的《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言的变迁和发展》(1959),从两个方面讨论了五四以来的汉语语法的变迁和发展:一是词法的发展,主要包括词的形态的丰富、词的功用的规范、词的用法的扩大;二是句法的发展,主要包括句法结构的复杂和精密化、句法结构的简练化、句法结构的多样化。

该书虽不是专门讨论汉语语法欧化的,但其中涉及的新兴语法现象多受印欧语言的影响,个别来自日语。

自此大陆学者再没有该方面的研究成果问世,直到1990年香港的谢耀基《现代汉语欧化语法概论》出版,对汉语欧化问题的研究才有了新的进展。

三、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内容因为欧化的现代汉语语法涵盖的内容太多,所以在此仅选取部分学者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而且因为不同地域学者们对于汉语欧化的研究方面小有不同,所以就以地域来做区分。

学者们所写的文章在论述研究欧化现象时,都会涉及到词法和句法两个主要方面,港澳与海外的学者还会有新的认识,所以就分了词法与句法两个大方面,再兼顾新的方面。

在对外来词和词法的研究方面,郭鸿杰的《二十年来现代汉语中的英语借词及其对汉语语法的影响》(2002)指出现代汉语在改革开放以后,同英语接触密切的情况下字母词增多,音译词增多以及外来词的语素化的特点。

还有贺阳的《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2008)一书,大部分从词法的角度介绍了动词、形容词、代词、数量词、介词等词语的欧化现象,包括第三人称产生性的分化等。

在句法方面,牟文杰在《汉语句法欧化的描述性研究》(2008)一文通过定性分析,较为系统地归纳了一些新的句法变异,如:名词前有长定语,代词的重复使用、代词后指、人称代词前带长修饰语,插入语的频繁使用,系动词“是”的增加,某些状语的变异等情况。

马春华《现代汉语欧化结构研究》(2010)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对汉语中复句句式的结构变换和复句中后项连词的增多,还有“量词+可数名词”形式的的改变角度,阐释了汉语结构欧化的特点。

林莉红在《翻译对现代书面汉语的欧化影响》(2006)中认为欧化语法,主要表现为形态和句法欧化两个方面。

现化汉语的形态欧化体现在词缀加速,复数标记“们”的使用。

同时也涉及了汉语的句法欧化结构,包括:长句的使用,欧化的“被”字句,语序变化,连词使用频率增加,词的功能转换,系词的增加,时间状语中介词“当”的欧化,以及语篇的欧化等等。

这些均是人们从汉语的变化中来找寻欧化的痕迹,并且从词法和句法两方面来承认欧化现象的产生。

除中国大陆的研究外,港台一些学者对欧化的语法现象进行专门和系统的研究。

在词法方面,石定栩和朱志瑜在《英语对香港书面汉语句法的影响──语言接触引起的语言变化》(1999)一文中指出英语语序对汉语语序的影响和干扰造成了词汇的转类,即形容词或名词作动词,名词或动词作形容词,不及物动词作及物动词,非谓形容词作一般形容词。

学者吴东英的《再论英语借词对现代汉语词法的影响》(2001)就英语借词对现代汉语词法——词缀化和拉丁字母化——的影响展开讨论。

谢耀基的《现代汉语欧化语法概论》(1990)中对汉语语法欧化的成因和欧化语法的规范化问题做了大力阐述。

他在另一篇论文《汉语语法欧化综述》(2001)中,在词法研究方面涉及到构词方法、词类、词的形态变化方面的欧化,在句法方面,提出了语序的变化、插入语增多以及被字句普遍使用的欧化现象。

因为港台受英语的影响早,人们对于欧化现象感受更深刻,除了对词法和句法方面的研究外,还有学者就对欧化的“善性”和“恶性”提出问题,余光中是第一个。

谢耀基在其《汉语语法欧化综述》一文中提到了现代汉语欧化已是既成事实,所以最重要的应该在怎样消除恶性,加强善性,避免未见其利,先受其害。

外国的学者则是从语言接触的方面进行分析。

li的(1962)涉及双音节的增加、词缀构词法的发展、缩略语的应用以及一些新兴的表达方式,如“意味着”、“有着”等的出现。

gunn 的(1991)则是讨论了在修辞方面的新兴现象,并尽可能的指出这现象最早出现的时代。

更值得一读的是kulbler 的(1985)。

他采用描述的方法,从巴金的小说《家》先后两个版本中收集数据,从词法和句法两个平面去论证汉语的欧化现象。

在词法上,有三个创新,而且发现新的后缀;句法上,分析了14 个欧化的结构。

尽管他的发现没有脱离王力的框架,但是所有例证都来源于他本人亲自收集的大量数据。

并且他还提出将汉语语法的欧化作为范本来研究间接语言接触,看是否在语言接触的过程中,一种语言的语法系统是否会受到另一种语言的深刻影响,谈到了欧化研究对汉语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研究的深远意义。

四、欧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自王力以来,大陆学者对于汉语语法欧化研究方面并没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

可能像庄黄腾在《现代汉语语法欧化论的全新审视》(2009)一文认为的,大部分“欧化论者”引以为佐证的语法现象均能在古代汉语中找到其始源形式。

指出现代汉语史研究沉浸在一种“欧化的迷思”当中,主张应当从始源层面和推广层面分别看待欧化对汉语的实际影响。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汉语在近几十年中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或许有人一生下来就是接触的欧化的汉语,脑海中并没有纯正汉语的概念。

但是就当前汉语欧化研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从数据收集和研究方法上看,欧化研究的大部分语料仅来自书面语,这很难全面的反映汉语欧化语法。

随着英汉语言直接接触机会的增多,通过使用口语语料来研究英语对汉语的影响会有很大的意义,这是因为口语语料更能从本质上揭示语言面貌。

其次,大部分学者所使用的语料缺乏系统性、典型性,数据采样还不够大。

所以,要获得具有代表性的欧化结构就需要发掘大量的材料,加强汉语语法欧化的定量研究。

而且随着世界村的慢慢构建,笔者相信汉语和英语的相互影响会日趋明显,到那个时候应该就有很多可供研究的语料。

最后,对于欧化的恶性和善性的争论一直未休,有学者认为汉语语法欧化的实质就是欧洲语言形态成分在汉语中的借鉴和使用,其结果就是造成汉语中出现了大量复杂冗长的句子,因而排斥欧化。

但就现在研究表明,欧化的语法可增加汉语的灵活性,“不要生吞活剥”、“不要躁进偾事”就可以达到善性的欧化,恰当的吸取外语的养分,正确的“洋为中用”。

五、结语以上是对近百年来国内外有关欧化研究文献所做的简要归纳。

受眼界所限,介绍得并不全面,有些经典文献未提及。

今天,当英语以排山倒海之势深入到我们生活各领域之时,重提欧化问题在语法研究上是必要的。

欧化的词语极易流行,欧化的语法则往往处于一种半隐蔽状态,是潜移默化的。

随着文化的交流,各种语言的相互渗透,使得汉语语法欧化问题具有较好的研究价值。

不仅如此,还能以汉语语法欧化为突破口,研究间接语言接触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另一种语言的语法系统问题。

【参考文献】[1]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2]贺阳.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8.[3]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商务印书馆,1985.[4]谢耀基.汉语语法欧化综述[j].语文研究,2001(1).[5]kubler, c.c.a study of europeanized grammar in modern written chinese[m].taipei: student book co., ltd.198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