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策略与方法(三)
教学目标:
1.经历对知识回顾和整理的过程,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2.通过回顾整理,了解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3.体会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策略与方法,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运用假设的策决问题。
教学难点:当假设与实际结果发生矛盾时该如何进行调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不规则鱼缸小正方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出示一个不规则的鱼缸。
组织学生思考:你能求出这只鱼缸里大约放了多少升水吗?
学生回答后指出:同学们想出的很多办法,但无论采用什么方法,我们都要运用一些基本的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方法。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
板书课题:立体图形的体积(复习)。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熟悉的鱼缸,通过“鱼缸里大约放了多少升水”的话题,结合学生想出的各种各样的办法,自然而妥贴地引出课题,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促使学生以良好的心理态势进入后继的梳理复习。
)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看到课题,你想到了哪些基本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
)
(2)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你会用字母表示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相应的图形旁边板书体积公式。
)
2.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1)小组讨论研究长方体体积的步骤和方法。
教师: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在小学阶段,我们首先学习的是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我们先来归纳一下研究长方体体积的步骤和方法。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教师巡视帮助。
)
(2)全班集体交流。
教师:在研究长方体的体积时,我们是从解决“求饮料箱的体积”这个现实问题入手,(课件出示第一步:饮料箱图片,问题:怎样求饮料箱的体积?)教师:饮料箱是什么形状?(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用课件演示第二步:把长方体的轮廓从饮料箱中剥离出来。
使学生明白求饮料箱的体积也就是求长方体的体积,从而把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
教师:接下来怎样研究?在学体积之前我们已经有哪些知识经验?(学生回答出各种体积单位。
)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和体积单位之间有什么联系?(课件出示第三步:联想已有生活经验,体积的大小也就是含有体积单位的个数。
)教师:用什么方法能够知道长方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示第四步:寻找方法,切一切、摆一摆、数一数、算一算。
并用课件演示整个切、摆的过程。
)
教师:下一步该做什么了?(出示第五步:归纳结论,总结体积公式V=abh)教师:有了体积公式,我们就可以运用它来解决求饮料箱体积的问题。
(出示第六步:解决问题、解释应用)
教师:在运用公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自己解决不了,我们就来一块儿解决。
(出示第七步:产生新问题)
小结:我们研究长方体体积公式分哪几步?能不能自己说说,也可以说给同位听听。
(设计意图:教师将解决问题的策略流程图完整、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建构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
3.拓展练习,发展新知
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研究的步骤和方法也与长方体有什么相
似之处?你能说说吗?(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每人选1种形体,说一说研究过程。
教师巡视帮助。
)
全班集体交流。
(学生选择形体口述的时候,教师重点关注学生思路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简练,并让学生重点说说哪些地方运用了转化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长方体体积公式,结合电脑演示,让学生再次经历研究过程,进而归纳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归纳其他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不采取简单的一问一答式,而是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先小组共同回忆,再全班集体交流,并根据生的自主选择性回答,浓缩公式的来龙去脉,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
三、梳理总结,提升认识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总结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谁来说说有哪些收获?(学生谈学习收获)
这个方法也可以适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其他问题,希望你们把今天学习的方法灵活地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反思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板书设计:
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步骤
现实问题——数学问题——联想已有知识经验——寻找方法——归纳结论——解决问题、解释应用——产生新问题
转化法
数形结合法
寻找方法(常用)列表法
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法
猜想与尝试法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回顾梳理,系统归纳。
第一环节我首先以问题的形式,引起学生回忆思考回顾整理长方体体积研究的步骤和方法,唤起学生的认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
识的掌握情况,再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对前面知识加以系统复习,培养学生回顾与反思的习惯和能力。
(2)探究方法,建立模型。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小组互动交流,促进生生之间相互补充,形成统一认识,达到深化思维、理解问题的目的。
同时小组合作之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在引领学生反思归纳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
(3)注重基础,提高能力。
习题设计在注重基础的同时,着重引导学生发现一般规律,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通过练习,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使用建议:在探求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发表意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问题解决后,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多种答案,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案。
3.需破解的问题:在拓展练习、发展新知第1题中,利用了倒推的思想,本教材没有专门讲解,是否还要对学生进一步讲解?
常庄镇东点联校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