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新词英译研究十年述评_吴秋芬

汉语新词英译研究十年述评_吴秋芬


一、引言
朱子曾有诗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 活水来。”保持水渠清澈的源头是“活水”,而保持 一种语言活跃的因素当属新词。正如社会语言学家 陈原所言:“凡是社会制度出现了新的东西,不论 是新制度、新体制、新措施、新思潮、新物质、新 概念、新工具、新动作,总之,这新的东西千方百 计要在语言中表现出来。”[1] 211-212 近年汉语中新词可 谓层出不穷,而在世界聚焦中国与中国外宣力度不 断增强的双重作用下,最能反映中国“新制度、新 体制、新思潮”的汉语新词如何英译,也是最近探 讨最为活跃的领域。
第 15 卷 第 3 期 2014 年 9 月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 15 No. 3 Sep. 2014
汉语新词英译研究十年述评
吴秋芬, 杨司桂
三、汉语新词英译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 10 年来对汉语新词如何英译的讨论已 经颇多,对翻译原则、方法的阐释也不乏有见地 者,但是论文质量良莠不齐,很多论文重复性较 高、可读性不强,虽然数量基数大,但是真正有见 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译文比例并不高。有些论文理 论空洞,没有实际意义,拼凑的嫌疑很大。下面就 针对这几个问题一一加以说明。
王铁昆在其《10 年来的汉语新词语研究》一 文中开篇总结:“20 世纪 80 年代是汉语新词语研 究兴起的时期。”[2] 9 此时对汉语新词的研究视角多 为词典学和语言学。然学术界对新词的定义仍有争 论,笔者认为曹聪孙的定义最为基础:“一个最新 创造的词语。它代表新的概念,表述一种新的事 物;或者,是一个旧词语的新含义。”[3] 134 新词出 现速度快,对其来源,“一般地说,不外是旧词语 的新用;外来词的引进;利用原有的构词成分的新
[作者简介] 吴秋芬(1989 -),女,河南开封人,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杨司桂(1972 - ),男,遵义师范学院外国语 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
第3期
吴秋芬 等 汉语新词英译研究十年述评
77
相应的讨论,让读者受益匪浅;(5) 期刊上大量对 汉语新词英译探讨的论文,包括英译方法、原则、 译法等方面的讨论,具体灵活,时效性比较强。
四、汉语新词英译的研究建议
汉语新词不断发展,“新词英译热”仍将持续。 基于笔者对汉语新词英译的一些思考,冒昧对未来 新词英译研究提出三点建议。
第3期
吴秋芬 等 汉语新词英译研究十年述评
79
1. 脚踏实地,专注讨论新词具体译法 笔者统计,《上海翻译》所刊论文中,从 1999 至今,共有 20 篇论文探讨汉语新词英译问题,其 中 4 篇分析英语国家报纸(如《时代周刊》、《经济 学人》等)对中国特色文化词的英译方法,2 篇剖 析新词英译中的误译现象,另外 14 篇探讨具体新 词译法,包括“形象工程”、“整合”、“山寨”、“裸 婚”、“裸官”等。而发表在《中国翻译》上 21 篇 讨论汉语新词英译的文章中,探讨具体新词译法的 也有 14 篇,包括“托儿”、“不折腾”、“福娃”、“水 货”、“邓小平理论” 以及新兴网络科技英语词汇 等。这 41 篇论文中,除了朱天文的《美国新闻期 刊中汉英翻译采用的策略和方法》一文,总结美国 期刊翻译中国特色文化词所采用的方法之外,其余 40 篇均未提及具体用到何种翻译理论,也未“总 结”新词英译时该用哪些种翻译方法,而是具体而 深入地考察新词英译文的具体涵义,分析指出各种 译文的优劣,或探讨译文在英语中具体语境中的应 用。这两本堪称最权威的翻译杂志上刊出论文的倾 向,或许正是研究新词英译的正道。再者,继续刊 发那些充满陈词滥调、译例千篇一律的所谓“新词 英译”的论文,本身就是对学术资源的一种浪费。 2. 注重语境,受众的接受是评价译文的重要 标准 新词的英译更注重语境,语境不同,即使是同 一个词语也会有不同的译法。“要翻译好新词语,传 达出其确切的含义,必须弄清楚其来龙去脉,考察 并弄清他们在实际中使用的语境和语用意义。”[13] 29 而对于汉语新词究竟采取归化还是异化策略,取决 于语体、语境、目的等多种因素。受众的接受与否 是衡量译文的重要标准,但并非唯一标准。“对自 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得到 他国受众的认同;‘一厢情愿’的推介不一定都能 得到预期的反响和回应;而过分‘迁就’和‘迎 合’西方受众可能完全达不到宣传目的,甚至有损 国家利益。”[14] 96 新词译法在西方接受与否,只能 留给时间衡量。 3. 建立汉语新词英译语料库 《“邓小平理论”就是 Deng Xiaoping Theory 吗?——从词语搭配的视角谈》一文作者从语料库 中选择“~理论”的英语搭配词,从词语搭配角度 纠正了“邓小平”理论的英语译法应为“Dengxiaoping’s Theory/Legacy”[15] 61,视角独特。从语料
表 1 汉语新词英译研究成果发表时段
时间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总计
文章数量(篇) 2 0 4 2 7 3 4 4 7 14 14 25 26 28 13 153
所占比例(%) 1 0 3 1 5 2 3 3 5 9 9 16 17 18 8 100
中谈到归化与异 化时评价:“韦努蒂讨论隐形时,紧密结合归化、 异化两种翻译策略讨论。这两种翻译策略都与文本 和翻译方法的选择有关。”[10] 146 由此可见,归化是 译者在翻译时考虑的策略,涉及翻译文本以及翻译 方法。笔者在《汉语新词的产生背景及翻译》一文 中读到:“归化。汉语中有些新词语与英译中的某 些说法‘不谋而合’,形式迥异,内涵相当。此时, 不妨直接套用英语中的表达方式,这样使译语生 动、地道。如‘世界足球先生’:World Footballer of the Year;‘笔记本电脑’:laptop。”[11] 103 所列举 的这两个“新词”岂止是与“英语中的某些说法不 谋而合”?原本就是汉语中的舶来品!再者,归化 “在翻译上是指恪守本族文化的语言传统,回归地 道的本族语表达形式”[12] 3。
1. 汉语新词英译是否一定要硬拉上一种翻译 理论
笔者统计过,这些论文中涉及到 25 种翻译理 论或者阐释角度。但是这些理论与实际汉语新词英 译之间的关联并不大,指导性不强,许多论文颇给 人牵强附会之感,论证不够有力。在应用某种翻译 理论进行阐释的论文中,很多篇的模式基本相同, 而且都是泛泛而谈,作者一般都会首先介绍该理论 的起源、发展、基本原则等,接着总结汉语新词的 特点与来源,最后一般都会说到“汉语新词的英译 方法”,诸如直译、音译、意译等。这些论文结构 上大同小异,除了理论论述不同之外,其余部分相 似度很高,所举的实例也基本相同。而对于最为关 键的问题,即翻译理论如何指导翻译实践,论文一 般都含糊其辞,很难有令人信服的论述。例如,笔 者在 7 篇以目的论视角研究的论文中,能找到目的 论与汉语新词英译的联系就在于译文一定要“达到 对外交流的目的”[8] 210、“向世界人民介绍当前中国 的国情和发展,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
表 2 汉语新词英译论文中翻译方法一览
翻译方法
提及次数
直译
48
意译
41
直译加注释
40
音译
29
回译
22
音译加意译
20
释译
15
归化
14
借译
13
合成法
8
类推
8
其他建议采用的汉语新词英译翻译方法包括
创造性翻译、字母缩略法、直译加音译、移译、派
生转化法、词缀等。通过仔细阅读所选论文,笔者
78
燕山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新词翻译需要很强的时效性,因此本文所探讨 的内容主要是以期刊论文为主。笔者在中国知网中 以“新词”和“翻译”为主题词进行搜索,有 2733 篇论文讨论汉语新词英译问题,占 56%;另外 120 篇论文探讨英语新词汉译问题,占 44%。获得相关论文后,笔者通读全文并详细记录 了论文作者的发表时间、理论依据及翻译方法等, 对 10 年来汉语新词英译研究情况进行统计、描述、 分析,剖析汉语新词英译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而 对新词翻译研究提出建议。
难讨好的活儿”[5] 70。而就是新词翻译这一块“硬
骨头”,最近 10 年来成绩斐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1) 权威学术刊物,如《中国翻译》,开辟“汉
英时事政治词语选登”和“词语选择”等新词翻译
专栏,译文相对权威,涵盖政治、文化、社会等领
域的新词;(2) 英语学习交流网站,如中国日报英
语网站、英语巴士、口译网等,设置专门的新词翻
3. 按汉语新词英译的理论依托 根据笔者的统计结果,153 篇论文中涉及到 25 种翻译理论,其中 7 篇文章从目的论展开阐释,4 篇论文引述顺应论,4 篇引述功能对等理论。另外 涉及到的翻译理论或者阐释视角为等值翻译理论、 文本类型、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传播学、接受美 学、可接受性、语言能量、图式理论、信息释义角 度、文化缺省、语义翻译、交际翻译、语用学、关 联理论、文化视角、跨文化、解构主义、不可译、 认知学、生态翻译学、系统功能理论。 4. 按汉语新词英语的翻译方法 除了专门探讨某一个具体汉语新词的论文外, 其余论文基本都会有对翻译方法的解释与探讨。涉 及到的翻译方法有 23 种,整体统计结果见表 2。
二、汉语新词英译期刊论文统计与分析
1. 按论文发表的时段特点 153 篇论文中,最早对汉语新词英译特点进 行分析的当属 1999 年杨全红教授发表在《中国翻 译》上的《简论汉英新词语的翻译》。其后若干年 (1999—2007) 对汉语新词的研究并没有明显的发 展,而这一时段所发表的有关新词翻译的论文主 要讨论的是英语新词汉译。2008 年之后,中国网 民数量剧增,一系列的网络新词也由网民或调侃 或总结地创造出来。随之对这些新词的英语译法 也各有讨论(见表 1)。 从时间上看,相较于汉语新词的研究,汉语新 词英译研究起步较晚,却在最近几年内蓬勃发展。 这也与最近我国加大外宣力度的做法一致。 2. 按论文所讨论的主要内容 经笔者统计,153 篇文章,按讨论内容可大致 分为 3 类:对汉语新词翻译的整体讨论、中国特色 政治词汇英译讨论、社会或网络流行语讨论。2008 年以前,所发表的有关汉语新词英译的论文中,基 本上是对汉语新词的整体讨论,另有 4 篇是中国特 色政治词汇英译的探讨。2008 年之后,整体讨论 的论文比例明显下降,而关注社会或网络流行语的 论文明显增多,达 31 篇,基本覆盖到了所有热门 新词的翻译。同时,对于汉语新词英译的研究也不只 是泛泛而谈翻译方法、翻译理论,而是以一个具体的 实例入手,如“素质教育”、“给力”、“套餐”、“裸 婚”、“裸捐”、“~客”等,或探讨该词在不同语境下 的译文,或对比几种译文的优劣,实用性更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