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经验与体会

最新“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经验与体会


二、传承工作的体会
4、治瘀贯穿周围血管疾病的始末 周围血管疾病以“瘀”论治。 痛为血瘀;久病入络之血为之血瘀;污秽之血为之血
瘀;离经之血为之血瘀。 汉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始见“瘀血”病
名,并为之创立了辨证论治体系和十余首活血化瘀方 剂。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血气者,喜温而恶寒, 寒者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又云:“结者散之, 留者攻之。”《素问·三部九侯论篇》“必先去其血脉, 而后调之。”因此我在治疗此病的总则即遵循《素 问·调经论篇》的“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 络。”
之。”曾子对此解释的十分准 确,“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矣。”忠恕就是“仁”,忠就 是中心,把心放于正中,故孔 子告诉子贡:“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仁。恕 就是如心,将心比心,孔子告 诉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这就是恕。
二、传承工作的体会
2、忠恕之道为医之本 忠和恕是统一的,忠是从正面讲的,恕是从
二、传承工作的体会
5、中华文化是学好中医的前提

生物
土壤
空气
温度
二、传承工作的体会
5、中华文化是学好中医的前提
水几于道,“道”由“水”而生 《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
兮,似万物之宗。 “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诸生之宗室也。”
《管子地度篇》 《道德经•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
3、精、气、神为生命之源
“精者先天之本”,不少疾病的发生与“精”有 着明显关系
治病时遵循《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 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在用药时要补 精血、壮元阳、充骨气、达血脉。否则,脏腑衰 弱,脉络不和,病情加重
周围动脉缺血性疾病的病机为:肾阳虚,脾阳虚, 肺气不充,心气不足,阳气不能达四末,精血不 能濡养肌肤,致使肌肤枯槁发生坏疽或溃疡;若 寒湿聚于内瘀久化热,热则肉腐成为湿坏疽。
二、传承工作的体会
1、法于自然,和于术数 孔子在《中庸》中云:“天命之谓道,率性之
为道,修道之为教……” 《内经》中的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
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灵之府 也,治病必求于本” 以内经概况,应为治病遵循的法则。
二、传承工作的体会
2、忠恕之道为医之本 孔子告诉曾子:“吾道一以贯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 术思想传承研究”经验与
体会
总结报告内容
一、 “十一五”课题完成 过程的回顾
二、 传承工作的体会
三、 关于中医传承的建议
二、传承工作的体会
1、法于自然,和于术数 老子:“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 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道可道,非常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三、关于中医传承的建议
1. 中医本科大专院校要加强中华文化的基础教 育
2. 做好对中医院校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做出全方 位调查
3. 中医的医和中医的药不能截然分开 . 4.切合实际的培养模式很重要 5.扩大中医传承范围
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的学术思想在临床工作中的举例
1.弱与强的辨证 2.有与无的辨证 3.治大国者如同烹小鲜 4.水的哲学
1
善利 老子认为 “水”和 “道”的基 本特征是善 利万物
2
不争
若说“善利” 是水德的基本 特征,那么 “不争”就是 水德道更高境 界
3
处下 “处下”是 “不争”重要 表现形式
反面讲的。忠恕思想就是和谐思想。 作为医者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
自然关系的人,“医者,意也。”医既要调 和社会,又得调和医患,同时还需调和疾病, 医更应调和自己。 本人认为,为医者要仁术,需以仁的思想来 对待患者,即所谓和谐就是平衡,具体到医 学,就是五行的相生相克。
二、传承工作的体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