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蛀干害虫

第九章+++蛀干害虫

第九章
钻蛀害虫
§1、小蠹类 §3、吉丁类
§2、天牛类 §4、象甲类
蛀干害虫

钻蛀树干和枝桠,取食韧皮部和木质部, 造成林木生理及工艺损害的生态类群。 危害普遍,区系丰富,林业意义重大

类群

鞘翅目
小蠹、天牛、吉丁虫、象甲
鳞翅目
木蠹蛾、透翅蛾、蝙蝠蛾、螟蛾、小卷蛾、
织蛾等

膜翅目
树蜂
成虫平均寿命为248 d, 最长442 d, 最短 94 d。4~ 8 月份自然死亡多, 雌雄虫死 亡各占总数的10% 以上,其中7 月份死 亡率为最高,雌雄虫死亡各占总数的28. 7%和26. 9%。 卵 初产时为乳白色,表面光亮并有粘 性,以后随着胚胎的发育, 颜色逐渐变 为黄褐色。卵期15. 5±7. 5 d,孵化率平 均为37. 4% , 最高为55. 6% , 群体饲养 所产的卵在6 月上旬孵化最多。
合欢吉丁虫
§4、象甲类
鞘翅目象甲科,最大科,国内6000种 蛀食枝干 多1年1代,有些2年1代 多成虫或幼虫越冬,杨干象卵或初孵幼虫 在木栓层越冬

一、萧氏松茎象生物学特性

萧氏松茎象属 鞘翅目象甲科 松茎象属,完 全变态昆虫, 两年一代,以 幼虫或成虫越 冬。

幼虫:5 月中旬卵孵出幼虫后,仅三天就能蛀食寄主 树干韧皮层,6月中旬到9月下旬取食量大,并形成一 条通道,虫体可在通道内自由转弯,横向或纵向蛀食, 粪便随松脂沿虫道流出树皮外成团泥状,10月上旬至 11 月上旬逐渐停止取食,并在通道内越冬,到次年3 月上旬气温达到8℃开始新一年的危害。老熟幼虫则4 月上旬至6 月中旬取食量大,流脂多,6月下旬开始取 食量逐渐减少,到8 月下旬基本停止取食,并从取食 道内退回流脂团内化蛹,9月为化蛹盛期,9 月中旬开 始羽化成虫,10月中旬羽化盛期,羽化成虫后就在蛹 室内越冬,并于次年3月中旬出孔活动,4 月下旬开始 产卵,5月中旬开始孵化幼虫。
4、防治方法 :

及时剪除被害枝梢、死梢。当越冬成虫及新羽成虫 进行补充营养造成枝梢枯萎时,应及时剪除并烧毁。 成虫侵入新梢之前,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 50%磷胺乳油1000-1500倍液喷洒树冠。 保持林地良好的卫生条件,改善立地条件促进林木 健康成长。 进行合理的抚育管理,采伐后的原木及枝丫梢头, 应及时运出林外。

一雄一雌:雌虫先蛀孔侵入,咬母坑道
一雄多雌:雄虫先咬交配室
坑道系统







侵入孔 交配室 母坑 卵室 子坑 蛹室 羽化孔 通气孔 交配孔
坑道类型:种类鉴别的可靠特征
纵坑 横坑 星形坑 梯形坑 共同坑 受害后增强分泌松脂的保护性反应

生态学
发生地形成和发展,与林内衰弱木多少、 种群积蓄地数量、天敌数量有关 猖獗期长短,依种类、虫口密度、树木生 理状况和抗虫性等,3~4年至6~8年 寄生性天敌主要有小蜂、小茧蜂、螨类、 线虫等; 捕食性天敌有郭公虫、阎甲、隐翅甲等

成虫 越冬成虫于3 月中下旬气温稳定在10 ℃以上时, 便破孔而出。出孔多在12~21 时, 出孔后立即取食活立木的树皮(表皮下多汁 部分) 以补充营养。如气温下降到3 ℃以下 时便停止活动。一天中以10~ 22 时活动最 烈, 23 时至次日9 时静伏于树皮上。成虫善 爬行, 极少有飞翔, 不趋光, 也不趋树皮、 松油脂及糖、酒、醋气味。
圆形或椭圆形
树干(胸径10-12cm) 向上
生活史
生活史长短不一 幼虫或成虫树内越冬 成虫或补充营养 前口式直接产卵于树皮裂缝中; 下口式先在树干上咬刻槽,卵产于刻槽 内或附近。刻槽可帮助识别种类。 幼虫最初在树皮下取食,龄期增大后蛀 入木质部危害

生活史
幼虫在树干内向上或向下危害 坑道形状和长短随种类变化 多蛀食心材,部分蛀食边材 树皮上开口,排粪孔(通气孔)推出排泄 物和蛀屑 幼虫老熟后筑成较宽的蛹室,两端以木纤 维和蛀屑堵塞,化蛹其中。

小蠹虫防治



重视自控能力 林业技术措施为根本 协调森林资源管理与小蠹防治 预防性卫生措施 伐除虫害木或设置饵木歼灭 化学防治只是补充,且与天敌保护利用协调 聚集信息素和性引诱剂监测与控制
松纵杭切梢小蠹
松纵坑切梢小蠹(属鞘翅目,小蠹虫科)
1、分布及危害:我国南北各省区,为害马尾松、赤松、华山松、油松、 樟子松、黑松等。以成虫和幼虫蛀害松树嫩梢、枝干或伐倒木。凡被 害梢头,易被风吹折断。该虫在广州白云山景区为害马尾松甚烈。 2、 形态特征 : 成虫体长3.5-4.5毫米,头部、前胸背板黑色,鞘翅红 褐色至黑褐色,有强光泽;前胸背板近似梯形,前窄后宽,具明显刻 点和棕色细毛;鞘翅上的刻点大而明显,排列整齐,形成纵沟。 幼虫,末龄体长5~6毫米,乳白色,体粗,微弯多皱,头部黄色。 卵淡白色、椭圆形。幼虫体长5-6毫米,乳白色,无腹足,体粗壮多 皱纹、微弯曲。 蛹为裸蛹,长约4.5毫米,白色。
3、生活史习性:
1年1代,以成虫在树干基部皮下做盲孔越冬,少数在被害梢内越 冬。来年3月中、下旬开始做飞出,蛀入新梢进行补充营养,然后雌 虫侵入衰弱木或新伐倒木,先蛀筑交配室,交尾后,雌虫蛀筑与树干 平行的母坑道,并产卵于坑道两侧。4月中、下旬开始孵化为幼虫,5 月上旬达孵化盛期。幼虫孵化后,沿母坑道两侧横向蛀食子坑道。5 月中、下旬化蛹。5月下旬~7月上旬出现新一代成虫,蛀入新梢补充 营养,蛀入一定距离后随即退出,另转蛀新孔或其它新梢,10月上、 中旬转移到干基,由下向上蛀一盲孔越冬。 母坑道为单蛀坑,长5~6厘米。子坑道长而弯曲,开始时与母坑道垂 直,以后略向纵向伸展。蛹室位于子坑道末端。树势生长衰弱,林内 风倒木、濒死木、采伐木、过高的伐根等不能及时清除,都是导致该 虫猖獗的基础。

迁移发生地
偶发地或未清理采伐(火烧)迹地迁移而来 健康林分发生

慢性发生地
缓慢、个别、群团状枯死 病虫协同混合危害 逐年积累
§1、小蠹类
鞘翅目小蠹科,小型,1~9mm 多树栖,种类多,我国165种以上,严重危 害种类少 密集成群,终生蛀食树皮或木材,致生理和 工艺危害 多次期性,少先锋种 原始林、过熟林多发生;健康林分少 加速林木枯死,林业非常重要:红脂大小蠹
吉丁类防治

林业措施
清除严重受害木、风倒木、火烧木、困山原木等,
降低伐根,剪除被害枝 加强抚育管理,加快林分郁闭 林缘不修枝,防止机械损伤 抗性树种保护行 饵木诱集产卵,及时销毁


严格检疫,防止外传 化学防治
成虫扬飞盛期,喷被害枝或飞机超低容量喷雾 幼虫孵化盛期,涂抹被害部位

人工捕捉法;时间宜选在10 月中旬至次 年3月中旬期间,该方法适合虫口密度小, 危害面积较大的林地,该方法经技术培训 后,好推广,易操作,不受地形影响,林 木地上部分害虫有效防治率可达85%以上。 准备材料:砍刀。方法,沿新鲜虫道逐渐 往上用砍刀将松树皮轻轻砍去,很快就能 找到虫体。经调查,人均每天可捕虫200 余条,最多可达360多条

促进因素
蛀干害虫、根腐病、溃疡病等 长期作用,最后致死
控制策略
预防为主,综合管理 注重环境对蛀干害虫综合作用 注重病虫协同及复合危害 林业措施极为重要

钻蛀害虫作用机制
多寡食性 寄主初级引诱 性信息素或聚集信息素次级引诱

林木衰退有助于初级引诱
垂直分布区系
部位不同,种类不同,针叶树尤显著 根颈、干基、树干中部(厚树皮)、 干上部(亚厚树皮)、树冠部分枝干 (薄树皮)、枝梢部 选择某一部位,一定厚度,也有水平分 布

干枯类型

干基型
源于干旱、地下水位变化、土壤板结等 寄居于根颈及干基,自树干下部开始干枯 树干近期仍绿

树冠型
源于食叶害虫、速行火、有毒物质等 寄居于树干上部及枝桠,树冠首先干枯 树木下部仍有生活力

偏枯型 全株型
发生地类型及其成因

偶然发生地
局部小面积突然发生 短时间大量死亡
其它

木蠹蛾、拟木蠹蛾
蛀食枝干,不规则连通坑道
排粪孔似天牛

透翅蛾
蛀食枝、干、顶芽 引诱剂


化学防治法: 时间宜选在4月下旬至10月上旬。经磷化铝、甲胺 磷和氧化乐果等五种药剂进行防治试验,以磷化 铝熏蒸法效果最佳,有效防治率达95%以上。该 方法适合虫口密度较大或地下根部危害严重的林 木,如国外松幼林或中幼林马尾松。 准备材料:防毒面具、薄膜、扎绳、宽胶带。若 无防毒面具要注意操作安全,先将有虫植株用薄 膜包扎好,薄膜包扎形状成反“V”型,上小下大, 树上边用扎绳捆好,下边用泥土埋好,薄膜结口 外用宽胶带胶好,留一小口放进药后迅速封好, 每株放3粒—5粒即可。
§2、天牛类
鞘翅目天牛科,我国2000种以上 危害几乎所有树木,枯死或降低木材质量, 树木和原木重要害虫 幼虫危害为主,生理、工艺损失

健康木:防护林、经济林 衰弱木:原始林、用材林

杨树天牛、松褐天牛:国际性
光肩星天牛
生活史 (贵州) 越冬虫态 成 虫 形 态
星天牛
云斑天牛
2年1代 第1年以幼虫越冬; 第2年以成虫越冬 黑色,密被灰白、 灰褐色绒毛;鞘基 有瘤状颗粒;翅面 上有白色或浅黄色 云片状斑纹

雌雄性比近似1∶1。一般交尾于根颈处树皮裂缝 内, 每虫每天交尾一次, 偶有两次。每次交尾持续 1~ 12 h, 平均4. 6 h。交尾后才开始产卵。产卵前 先在树皮上打洞,,洞径2mm , 深约3 mm , 每洞产1 粒卵, 产后咬树皮屑堵塞洞口。一般每夜产卵1 粒, 平均产27 粒ö 头,最多68粒ö 头。解剖60 余头雌虫, 未见有遗腹卵。产卵与气温关系密切, 正常温度下 产卵多,气温在10℃以下和28 ℃以上产卵少或不 产卵。产卵部位高低与树种及树龄有关, 湿地松上 虫的产卵部位高于其它树种。幼树上虫卵一般产 在根颈, 而成年树多产在树干上, 伐蔸上不产卵。 群体饲养成虫产卵以6 月中旬最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