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讲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第四讲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导入自新航路开辟后,随着远程贸易以及殖民活动的开展,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进程。

在这个过程的前半段,英国爆发工业革命,开启现代化的大门,美、法紧随其后,先后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一个东方从属于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本主题概述后半程现代世界体系从初步形成到最终形成的发展过程,解释工业革命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与世界体系形成的关系,揭示现代世界体系的实质。

一、本主题包含教材内容、各课课时中心及其解释本主题的教材内容主要集中在第四分册第五单元。

大致内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之交,德、日、俄等新兴强国相继崛起的历程。

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被瓜分完毕,一个欧洲列强主宰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完成。

把这些史实概括起来,本主题的核心概念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形成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动力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整体化的格局是一个资本主义工业大国主宰的世界体系,严格意义上是西欧大国主宰世界的体系,是建立在殖民体系基础上的世界体系。

本单元包括六课课文,各课的课时中心不同,大致上从三个角度说明了主题思想。

第14课《美国的扩张和强盛》的课时中心:美国南北战争是继独立战争后,又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战争的结果维护美利坚民族统一,废除黑人奴隶制度,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美国嗣后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国将挑战英国的霸主地位,使世界体系发生巨变。

14课是一个角度,既说明生产力、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巨大进步,也说明西欧列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先天的缺陷,这个体系还未最终形成,挑战者倒已经形成了。

第15课至第17课是一个角度,分别叙述德国、俄国和日本的崛起。

这三个后发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有个性也有共性。

共性:都是自上而下的,个性:德国通过完成统一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迅速崛起,跨越式地超越英法。

俄国通过先后两次改革,渐进地发展。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摆脱民族危机,成为唯一与欧洲列强平起平坐的亚洲强国。

第15课至第17课的课时中心:德、俄、日三国都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或者统一战争走上资本主义强国道路,一方面说明工业化成为时代的潮流,不可阻挡,他们成功的经验,尤其是德国经济强势发展的经验对后起国家具有积极而深刻的启示。

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均保留封建残余,或者困扰、制约经济快速发展,如俄国;或者强化军国主义传统,埋下战争的祸根,对历史产生消极影响。

这是后发工业国崛起的两重性,也说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弊端。

第18课和第19课又是一个角度,直接陈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和影响。

第18课和第19课的课时中心: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工业化进程的又一次巨大的推动力,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的直接推动力。

导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世界实现整体化,只是这种整体化是一个资本主义大国控制世界的整体,是一个强权政治的体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垄断。

垄断既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尤其是大型新兴工业发展需要所做的改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垄断资本又成为经济危机和社会冲突的重要原因。

第19课中的部分内容,在垄断阶段,工业大国政治经济不平衡发展导致重新瓜分世界的尖锐斗争的相关史实,将并入第七主题,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一起分析。

二、课文知识架构三、课文新观点、新视角的解读1.第二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的关系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巨大推动力。

我们分三个层次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的影响。

(1)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帝国主义这个概念是19世纪70年代后,在英、法、德诸国出现,并且非常流行的政治——社会学术语,是当时西方工业化强国所支持和奉行的“殖民主义”和“扩张主义”的代名词。

(2)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成为西方列强扩张的重要手段和强大动力。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的全球扩张和瓜分世界的斗争具有与以往不同形态的殖民地争夺战。

对西欧人来说,殖民扩张自古有之,古代为解决生存问题,人多地少,粮食有限,离井背乡,抢一些殖民地,以便活下去。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一些国家就开始抢夺殖民地,当时奉行重商主义政策,目的是输出商品,保持和扩大贸易顺差。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成为西方列强扩张的重要手段和强大动力。

这时候的殖民扩张是以扩大资本利益,获取超额利润为目的的殖民扩张。

做一个比较:图示略。

商品输出把扩张对象作为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而资本输出的要求不一样。

资本输出把扩张对象作为投资场所,无论何种形式的资本输出,都需要更加牢固地控制扩张对象的国家主权、劳动力、土地等资源,殖民地对于工业大国,较之过去,有更重要的意义。

所以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短短二、三十年,世界被瓜分完毕,一个以欧美工业大国为主体,世界广大亚非拉国家为附庸的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3)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创造的巨大的生产力和高超的科技水平,使列强在世界范围争夺霸权不仅具有动力更具有可能性。

许多过去可望而不可及的,具有重重自然障碍的地方,如非洲内陆,由于医学、交通、武器等全面进步,都可以逾越。

于是,地球被列强瓜分完毕。

纵上所述,工业革命对世界现代体系的形成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2.南北战争与美国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美国的经济腾飞不仅是本主题一项重要内容,更为20世纪美国强势崛起,取代英国的霸主地位,改变世界格局奠定基础。

对此,南北战争中北方的胜利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南北战争的主要成果是什么?我们过去在教学中,比较强调废除黑人奴隶制度,扫除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障碍。

当我们接触美国史学家的评论,阅读了新教材,对这个问题有新的理解。

南北战争最重大、最直接的影响是美利坚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

诚然,美国南北方矛盾的根源是两种经济制度的冲突,对于这一矛盾冲突,作为政治家的林肯希冀在国家体制内解决。

后来,仗还是打起来了,导致战争的直接原因是南方种植园奴隶主分裂国家挑起战争。

而战争的直接结果,如教材所说:“消除了国家的分裂,维护了美利坚民族的统一。

”对于南北战争与美利坚民族国家的巩固问题,我补充三点意见:(1)战争中,林肯所发表的葛底斯堡演说阐述了“民治、民有、民享”的理想,进一步确立的美利坚民族追求自由、平等的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2)战后,以林肯为代表的美国政治家用一种比较宽容的方式,处理了南方叛逆者,维护了民族的统一。

经过战争,美国人懂得一个道理,联邦不是想进就进,想出就出的松散的框架,美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民族国家。

这一点,在宪法14号修正案中给予明确规定。

在独立战争后建立的美国到这个时候,才真正形成并巩固了民族国家,成为美国崛起的政治前提,其意义绝不亚于独立战争。

(3)内战和战后重建中,由于南部奴隶主退出国会,共和党人执掌大权,实行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决定,包括《解放黑人奴隶》、《宅地法》以及对南方实行军管,按照重建方案进行改造,重建联邦,等等。

不仅废除奴隶制,重建和扩大统一市场,而且全方位地影响国家农业、工业、交通、教育各领域的发展,成为美国能够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实现经济腾飞的巨大推动力。

课后,请老师们看一段历史特级教师汪德武所执教的南北战争的片段。

这节课在外省市上,用人教版教材,俄国改革与南北战争合在一课时内,尽管时间很紧,汪老师言简意赅对南北战争的影响做了独到的分析。

当时,外省市的老师评价是感到震撼,对南北战争有了新的理解。

我自己受到很大启发,所以推荐给各位看。

三、课文新观点、新视角的解读(续)3.美、德跨越式发展对世界体系演变的影响任何民族发展的条件不能脱离一个民族的周边国际环境,不能脱离历史留给它的遗产继承物。

反之,任何民族发展的不同特点又会对周边国际环境以及本国的历史文化积淀产生巨大的影响。

美国和德国都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抓住机遇迅速崛起,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国家,然而,由于历史文化积淀、地理环境以及崛起方式的差异,这两个国家对世界格局的发展、演变产生不同的影响。

(1)美国和平崛起,促进世界格局发生变化,其经验值得借鉴。

美国是移民国家,与西欧国家,尤其是英国,有先天的、血缘的联系。

又由于地缘的因素,美国人最早接受启蒙思想,并以此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美国人最早偷偷地获取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并有了自己独特的创造,比如发明轮船。

美国通过战争推翻英国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独立以后,虽有早期一些小规模的局部冲突,美国基本上与英国和平共处,采取和平崛起的方式,在美国取代英国霸主地位导致世界体系重大变化的过程中,未与英国发生过剧烈的冲突。

相反在重大国际事务中,保持合作关系。

这一点,以后的历史发展演变都会证明,美国和平崛起的经验值得借鉴。

(2)德国迷信军事,企图依靠军事强势挑战世界体系,实现世界霸权,酿成世界大战。

其教训无论对德国还是对世界人民都是刻骨铭心的。

德国是中欧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情况比较复杂。

其人种多样,境内德意志人、罗马人及其后裔拉丁人、斯拉夫人三大部分;地理上德国东西两边都是强国,德国疆域不确定,在德意志历史的各个不同时代里,其版图的大小则迥然不同,领土长期分裂,到16世纪,当英法已经用中央集权的统治方式完成民族集合,大步迈向现代化社会的时候,德国还有300多个大、小诸侯国和2000多个帝国骑士领地。

有人说:“在德意志境内,一年有多少天,就有多少个国家。

”虽然拿破仑帝国征服后,314个邦国已经被归并成39个拥有主权的国家和城市,毕竟还有30多个邦国。

德意志人一直重复着大诗人席勒当年提出的问题:“什么是德国,德国在哪里?”国家长期分裂是德国发展的巨大障碍,而且由于刚才所分析的历史地理原因,德国排除障碍实现统一的难度极大。

19世纪6、70年代以普鲁士为代表的、由容克军事贵族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和“王朝战争”使德意志世界终于迈进了现代化的门槛。

这些史实都是我们已经知道的了。

但是留下了许多后遗症。

第一,德国保留了军事封建残余,容克军事贵族继续拥有实权,实现君主专制体制,保留崇尚武力、遇事诉诸武力的军国主义传统及其行为模式。

第二,德国是以小德意志方式实现的统一,排除了奥地利等德意志人生活的地域,并没有实现德意志人完全统一的理想。

这些在德国强势崛起后,对世界格局的演变发展留下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跨越式地超越英国后,就竭尽全力以武力向英国挑战,终于酿成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希特勒法西斯挑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大德意志统一”的梦想被希特勒利用来挑动民族情绪,成为煽动战争狂热的借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