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制史第十三章课件 北洋政府的法律制度

法制史第十三章课件 北洋政府的法律制度

3
本章重点
北洋政府宪政立法的性质和主要内容 北洋政府的立法特点 北洋政府的司法制度
4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社会背景与立法概况 第二节 北京政府的司法制度
5
袁 世 凯 洪 元
黎 国 璋

1912.3—1928.6,先后出现了7届政府,5个大总 统,1个临时执政,1个大元帅,44届内阁,20多位 国务总理,13个立法制宪机构 徐 世 锟 昌 瑞 霖 曹 祺 段 作 张
19
思考题
1、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袁记约法》 的主要区别。 2、简述民国北京政府“特别法优于普通法” 原则的主要特点。
20
16
第二节 北洋政府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1、普通法院组织: 实行大理院、高等审判厅、地方审判厅、初等审 判厅四级三审制 2、兼理司法法院: 未设普通法院各县 3、特别法院: (1)军事法院 (2)特区法院:临时设置(少数民族、特别区域) 17 4、平政院:主管行政诉讼
第二节 北洋政府的司法制度
12
三、北洋政府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严厉镇压人民的革命活动 ,维护军阀统治 (1)《暂行新刑律》: 援用《大清新刑律》 ;“内乱罪”: 处罚严酷 (2)其他单项法规: 《惩治盗匪法》 《戒严法》 《预戒条 例》、《治安警察条例》、《违警罚法》
13
三、北洋政府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二)保护帝国主义的侵略利益 1、政治特权: (1)《暂行新刑律》: “妨害国交罪”, (2)扩大领事裁判权: 《规定华洋诉讼办法》、 《审理无领事裁判权国人民犯罪交通处刑办法文》 2、经济特权:维护帝国主义在华的经济利益 《破产条例》:列强在中国随意开矿设厂、霸占土地、 掠夺资源的法律保障
第十三章 北洋政府的法律制度 1912年 1928年 (1912年-1928年)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概述 本章重点 主要内容 思考题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与立法思想,理解北 京政府宪政立法的性质和主要内容,掌握其法律制 度及司法制度的特点
2
本章概述
北洋政府(民国北京政府)是篡夺辛亥革命 胜利果实,在帝国主义国家扶持和操纵下的地主买 办阶级政权。其法制多沿袭清末,维护军阀独裁专 制,镇压人民革命活动;严格保护地主买办阶级的 利益,维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因而其法制具 有明显的封建性与买办性。
11
(三)《中华民国宪法》 )《中华民国宪法》 中华民国宪法 贿选宪法” (“贿选宪法”)
直系军阀曹锟以每票5000元的贿赂收买国会议 员当选总统(贿选总统;猪仔国会),1923年10月 10日公布 近代史上中国首部正式颁行的宪法 (1)以资产阶级共和国粉饰军阀独裁专制 (2)以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掩盖军阀独裁统治
9
(一)《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天坛宪草) (天坛宪草)
1913年4月8日民国首届国会正式召开 “天坛宪草”: 宪法起草委员会(30人)在北京天坛起草宪法草 案,1913.10.31,三读通过 性质: 资产阶级的宪法 较《临时约法》有退步 国民党、进步党和旧官僚相互妥协的产物 19141.10,袁世凯解散国会,未及公布,遂成废纸。
14
三、北洋政府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三)保护地主买办阶级的利益 1、保护地主土地所有权和封建地租剥削 2、保护官僚买办阶级的利益: (1)颁布一系列银行法规,给予官僚买办银行的金融 特权 (2)颁布《所得税条例》、《不动产登记条例》等
15
三、北洋政府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四)恢复封建法律制度 1、沿袭清末立法 2、《暂行新刑律补充条例》:增设体现伦理法特征的 罪名 3、恢复已废除的发遣刑、笞刑等
10
(二)《中华民国约法》(“袁记约法”) )《中华民国约法》(“袁记约法” 中华民国约法》(
1914年5月1日公布,因糸袁世凯一手 操纵、 炮制出来的,故称“袁记约法”,它是军阀 专制全面确立的标志。 特点: (1)取消责任内阁制,规定总统制 (2)无限扩张总统权力 (3)废除议会制度,设立咨询性质的立法院
(二)诉讼审判制度的特点 1、运用判例和解释例 2、四级三审制: 3、县知事兼理司法 4、军事审判取代普通审判
高等军法会审
军事审判机构
最重要的审判机构 军法会审 临时军法会审
18
审判对象
第二节 北洋政府的司法制度
(三)狱政制度: 司法部监狱司 《监狱规则》—首部监狱法典(1913.12) 设立女监、幼年监
6
第一节 社会背景与立法概况
社会背景 立法思想 主要宪法文件 北洋政府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7
第一节 社会背景与立法概况
一、立法思想
1、沿袭清末立法 2、以宪法为军阀专制独裁粉饰正名 3、司法原则:特别法优于普通法
8
二、主要宪法文件
(一)《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天坛宪草”) (二)《中华民国约法》 (“袁记约法”) (三)《中华民国宪法》 (“贿选宪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