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人口状况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人口状况的影响

2010年第5期 人口学刊 N o 5,2010 (总第183期) POPULATI ON JOUR NAL (Tot N o.183)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人口状况的影响梅春才(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四平136000)摘 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赢得战争胜利,苏联付出了惨重的人口代价。

战争对苏联人口状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仅加重了战前已存在的人口危机程度,而且对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结婚率和家庭规模造成了更深程度的破坏。

战后流行病大规模爆发,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严重失衡,人口数量大幅减少,并持续数十年,为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爆发的人口危机埋下了隐患。

关键词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人口状况;人口危机中图分类号C924 24 文献标识码A do i!10.3969/.j issn.1004-129X.2010.05.006文章编号1004-129X(2010)05-0039-04收稿日期2010-03-17作者简介梅春才(1967-),男,吉林洮南人,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的苏联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有材料表明,苏联战争死亡人数达2700万,[1]遭到重创。

本文将从战后苏联居民的身体状况、性别年龄结构、结婚率和家庭规模这三个方面的变化上,来揭示战争给苏联人口造成的影响。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人口身体状况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一片废墟。

各种医疗卫生设施遭到严重破坏,负伤的军人和普通群众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各种传染病得不到控制,任其蔓延。

战后苏联人民生活十分艰苦,健康水平大幅下降,进而导致出生率的下降和死亡率的上升。

第一,战争严重破坏了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提高。

按照医学统计,战争对人口健康状况影响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发病率普遍上升,特别是传染病。

同时,随着传染病的发展、扩散,战争还导致心理疾病、精神病、各种外伤损伤、维生素缺乏症以及食物缺乏等引起的疾病发病率的提高,疾病导致死亡率上升。

据苏联中央统计局的有关资料显示,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在苏联主要疾病仍然是战争所造成的结核病、心血管疾病、肺炎、肠胃疾病等。

1949年在苏联城市中因这些疾病死亡的人数占所有死亡人数的60%。

其中,因心脏病导致的死亡者比例为13 5%,因肺炎死亡的比例为12 5%,因结核病死亡的比例为14 5%,因肠胃疾病死亡的比例为10 5%,因肿瘤疾病死亡的比例为9 5%;1950年的比例分别为13 6%、13 3%、12 3%、11 4%、10 1%;1952年的比例分别为14 7%、11 9%、9 3%、7 3%、12 7%。

[2]随后的几年情况更为严重。

1959年与1940年相比,在城市因心脏病导致的死亡数量增加了1 2倍,因肿瘤导致的死亡数量增加了1 5倍,因其他类型疾病导致的死亡数量稍有减少。

在农村因传染疾病和呼吸道感染导致的死亡率很高。

并且,因心血管疾病和结核病导致的高死亡率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这些人大部分不仅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且也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

战争导致高死亡率,1949年前苏联每年死于∀39∀战争造成的疾病的人数在120~170万人之间波动。

1947年死亡人数最高,达170万人。

1954年死亡人数略有减少,但仍停留在110~120万人之间。

直到1959年,死亡人数下降到每年100万。

值得注意的是,婴幼儿的死亡率犹为突出,1946年至1950年期间年死亡人数达19 3~34 1万, 1947年死亡人数最高达到34 1万。

[3]第二,战争使正值生育年龄的男性和女性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出生率降低。

由于大部分男性青壮年奔赴前线参加战斗,后方的妇女成为生产的主力军,城里妇女进了工厂,农村的妇女干起了农活。

繁重的劳动超出妇女体力承担的限度,再加上食品匮乏、营养不良等因素,造成妇女不孕或处于艰难的生育状态。

战争使男性常常处于身体疲劳和精神紧张的状态,有些人还因战争成为残疾人,这些都影响了男性的生育能力和生育质量。

1946年和1947年儿童死亡率高达167#和190#,整个50年代死产的情况增加了2%。

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先天营养不足。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战后很长时间不满1岁的儿童一直处于高发病期,一般都患有肺病和肠胃疾病。

1948年,城市中因肺部感染死亡的儿童数量占总死亡数量的35 1%,1949年占32 9%, 1950年占35 1%,1951年占33 9%,1952年占37 4%;相应年份因肠胃疾病死亡的比例分别为24 4%、28 6%、28 8%、29 4%、23 2%;因先天营养不足、早产造成的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15 5%、17 2%、16%、16 9%、16 1%。

肺炎、肠胃疾病、新生儿先天营养不足和早产等是战后苏联城市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

特别是在战争年代出生的儿童,其身体发育所需营养结构的破坏导致了儿童体质状况的恶化。

第三,战争对婴幼儿的健康状况及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破坏。

战时由于生活条件恶化,造成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提高。

而且受战争影响,居民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损害,特别是临近前线地区的居民以及敌占区的居民,更是深受其害。

战争给婴幼儿的健康状况及儿童的生长发育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列宁格勒,1941年婴幼儿平均体重比1938~1940年轻100多克。

1942年出生的婴幼儿体质状况更加恶化,其平均体重减少600克,平均身高矮了2厘米,胸围小了1.5厘米,头围小了1 3厘米。

根据1965年的资料,在莫斯科,1943~1944年出生的儿童体重与1937年出生的儿童相比轻650克,身高矮1 5厘米。

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1942年婴幼儿体重男孩下降了200克,女孩下降了171克,身高分别减少0 71和0 74厘米。

[4]战争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表现在儿童的生长发育上。

1959年的调查资料显示,1945年4~7岁男孩的身高比1938年同龄儿童的身高矮4~5厘米,7岁儿童体重减轻2公斤,4岁儿童体重减轻1公斤。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小学生身上。

11岁的女孩在战争年代身高滞后最严重,而13~14岁男孩的发育滞后最严重。

婴幼儿、儿童及小学生身高、体重的缺陷主要是由于物质严重匮乏,食品极其短缺,所需营养严重不足造成的。

第四,战后死亡率过高直接导致人口寿命的缩减。

因战争所造成的各种疾病以及伤残,使居民过早死亡,大大缩减了居民的平均寿命。

据资料显示,1946年男性的平均寿命为46 6岁。

1947年又逢饥荒,死亡率猛增,男性平均寿命降到39 9岁。

1947年女性平均寿命49 8岁。

1949年才略有提高,男性为51岁,女性为60岁。

但整个50年代男性的平均寿命始终没有超过62岁。

[5]第五,战后残疾人数量大幅增加,残疾组成结构发生变化。

残疾人数在人口中比例的提高,一方面表明战争对人口健康的危害程度之大;另一方面也成为人口健康状况急剧恶化的证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使苏联人口中残疾人的数量猛增,而且改变了残疾结构。

据相关资料显示,战争致残者留下很多后遗症,如化脓性脓肿、骨髓炎、瘫痪、神经瘤、外生骨疣、耳聋、关节硬化和挛缩、失明、视力减退、胸廓变形、肢体缺损、内脏器官病变、精神失常、伤口长期不能愈合等等。

这些伤病及并发症的复发(在受伤部位发炎病变)将持续3年或更长时间,导致受伤人员的过早死亡。

战争造成的伤害长时间地保存在人们的记忆中,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这些也会导致患病者过早衰老,甚至过早死亡。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的影响战争导致大量的青壮年男性公民阵亡,这无疑使苏联人口的性别比例、年龄构成出现失调。

有资料表明,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的青壮年男性公民死亡惨重,因而造成青壮年男性人口的数量和比例急剧下降,导致人口的性别年龄结∀40∀构失衡状况更加恶化。

总体上,苏联农村人口的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失衡比城市严重。

这是因为农村绝大部分青壮年男性都被征召去了前线,而且死亡惨重。

战后苏联城市中男性的比例占城市人口的45 2%,农村占44 9%。

[6]第一,战争造成性别比例的失衡。

根据1959年全苏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男性损失最多的年龄组是1920~1924年的出生人口,在战争年代是主要应征年龄的人口。

1939年这一年龄组男性的数量有4685000人,1949年几乎减少了一半,为2719000人。

战后,这一年龄组男性占总人口的38%,女性占62%。

在农村这种比例失衡表现得更明显,男性比例为35 6%。

男性人口损失较多的另一个年龄组是1915~1919年的出生人口,其男性数量在1939年为4221000人,而1949年仅有2514000人。

战后,这一年龄组男性比例占41%,女性占59%。

1946年在苏联总人口中男性占43 6%,1950年占43 3%,1951年占43 4%。

[7]可见,战争导致苏联人口性别比例中最有劳动能力和最有潜力的男性人口比重的下降。

男性人口的减少,破坏了苏联人口性别的比例关系。

第二,战争造成人口年龄结构的失衡。

根据1959年普查资料,50年代初出生的0~9岁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1 9%;10~19岁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4 9%;20~24岁年龄组占9 8%;25~29岁年龄组占9%。

可见,不满30岁的年轻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55 6%。

而30 ~34岁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9 5%;35~39岁年龄组占5 5%;40~44岁年龄占5 2%;45~49岁年龄组占5 2%;50~59岁年龄组占9 1%;60岁及以上仅为9%。

[7]从上述年龄组成中我们可以看到,从0~9岁年龄组到10~19岁年龄组的比例迅速减少。

后者大部分是在战争期间出生或早期童年经历战争的儿童。

20~29岁年龄组比例不高,是由于大部分是在30年代初饥荒年代出生的,一部分还经历了30年代儿童流行病的折磨。

35~44岁年龄组比例较低,主要是由于二战期间人口的大量损失。

50岁及以上年龄组人口所占的比例不大,老龄化问题当时还没有涉及。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人口的结婚率和家庭规模的影响战争年代由于局势动荡和社会不稳定造成人口结婚率大幅度下降。

战争对婚姻状况的消极影响极大。

婚育年龄男子数量的绝对减少是战争造成的沉重后果之一,导致了人口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的失衡,这势必会影响到战后许多代人的婚姻。

由于青壮年男性比例偏低,女性比例偏高,使有些女性青年难以找到法定配偶。

再者,战争中失去的大量青壮年男性人口中,有一定数量的男性已婚,导致一些女性失去配偶,破坏了许多实际存在的婚姻。

同时,由于性别比例的严重失衡,大大削弱了婚姻、家庭的稳定性和长期性,进而导致离婚率上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