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西化现象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西化现象

第28卷第3期 2010年9月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EDUCATION DisTrrII I OF TAn IAN U I、砸R圊fry V01.28 N0.3 Sept.2010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西化现象 

王建梅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山西太原030001) 

【摘要】把文章从英语翻译成汉语时。由于两者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所以有时会造成西化现象的 问题。文章从读者的可接受性、语篇价值、文化差异、符号学、历史语言发展、社会运动方面对翻译的西化 

现象进行了全方面的分析。 【关键词】翻译;西化;归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016(2010)03-0081-03 

虽然翻译界对“西化”这个词一直没有严格的 

界定。但大家指的主要是表达方式。中国现当代学 

者很重视翻译中的西化问题,鲁迅主张“宁信而不 

顺”,实际上是倡导西化;钱钟书标举化境,提醒 

译者不要因为中外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 

的痕迹;许渊冲针对中外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提出 

“优势竞赛论”。这也涉及翻译的西化问题。从以上 

观点来看,西化主要体现在表达方面,而与内容无 

关。在比较两个语言表达方式的过程中,人们会发 

现,任何两种语言都会存在表达方式的异与同,两 

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完全不同是不可能的。本文所 

讨论的西化译法.主要是由于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 

上的差异所造成的。当表达同一概念时,原语(如 

英语)与译入语(如汉语)的表达方式有差异,才 

会出现西化。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有两种办法,译 

者采取译入语(如汉语)的表达方式,避免西化; 

另外就是采取原语的表达方式。完全西化。可见, 

西化是由于翻译出来的汉语文章引进的英语的异质 

成分形成的。将西化这样界定后。可以从语言的各 

个层面发现各种西化翻译方法。 

一、从语篇价值角度看西化译法 

语篇不同.读者的可接受性也会不同。这里本 

文以语篇价值的时间持久程度为标准。把各个不同 

类别的语篇排成一个连续体,在这个连续体的一端 

是那些只有一次价值的语篇,其价值非常实用短 

暂,因为这一类语篇都执行一项较为紧迫的任务。 在这个连续体的另一端是那些永久价值的语篇,它们 

反映了语篇所属的文化有长久存在的价值.如纯文学 

作品。而在两端之间存在着许多价值不同的语篇。 

通过西化翻译法引进的表达方式。并非永久以 

异己身份存在于译入语(如汉语)。在一开始接受 

性较差的西化表达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 

有更多的人接受。其中有些表达法今天已经完全属 

于汉语的一部分,如人们现在已经不再感到“条条 

大路通罗马”有多少西化的味道了。这样,本文描 

述了一个原语言(如汉语)体系中的表达方式以语 

言的身份出现在译入语(如汉语)中,又上升到译 

入语语言体系中的过程。 

二、从文化差异角度看西化译法 

语言反映文化,因此有些西化表达方式更能反 

映英语文化的特征,更能表达原文的真实意义,而 

归化可能抹去这些特征,使译文失去原语文化的含 

义。本文可以用一个反面的例子说明这一点, 《京 

华烟云》中有一句“A pretty face has ruined an 

empty”,张振玉先生译成“多少人间佳丽曾经倾国 

倾城啊”。这里汉语的文化背景正是归化译法的依 

据.林语堂在用英文说中国.假如原文是描写西方 

的文化,这种用传统语言中已有的表达法(倾国倾 

城)就会让人产生与英语文化背景不同的联想。因 

此.在后一种情况下还不如译成“美人儿曾使帝国 

王朝覆灭”。西方许多语言会把无辜的名词,分成 

阳性、阴性,甚至中性。中国人把“天地”叫做 

收稿日期:2Oo9一l2—29 作者简介:王建梅(1979一),女,山西大同人,太原大学教育学院讲师。 

81— 2010年 王建梅:浅谈英汉翻译中的西化现象 第3期 

。乾坤”,法文、德文、西班牙文也把“天”想成阳 

性.“地”想成阴性。法文和西班牙文把“山 看 

成阴性,“河 看成阳性.不合中国人的看法。在 

德文里.“山”与“河 都是阳性。一般语言把 

‘‘太阳 叫成阳性。 “月亮”叫成阴性,而德国人 

相反。 

汉字是中国的脊梁.汉字与汉字文化也是汉藏 

语系的核心.是亚洲汉文化圈的主要价值观和意识 

形态结构。对于由中西文化差异而导致的翻译中的 

中文西化现象.人们不能简单地以西方语言学为评 

价标准来做价值判断.就像人们不能以西方文字、 

语言为标准来评价汉字和汉语一样。这种差异.本 

质上是一种文化差异.它体现出完全不同的思维方 

式和价值取向。现如今.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具 

有中国特点的“中国英语 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 

视。本文先不论这是否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事 

宴是它已得到人们广泛认可。其实.它是中西两种 

文化相互影响、诊透的结果。可以填补词汇空白、 

文化空白和中国意念的空白。翻译者的任务之一是 

帮助读者了解异域文化,使读者的头脑中显现的形 

象和产生的联想都尽可能接近原作在原文读者中产 

生的效果。这样,随着对原文民族文化的不断熟 

悉。读者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困惑就会减少,现 

在。“中国英语”扮演这样的跨文化语用的角色。 

在很多场合下(特别是哲学社科方面的文字),表 

达本身就反映了原语思维模式的特征和特定的文化 

内涵。归化虽然易“懂”,却可能丢失不少东西, 

甚至歪曲原文的意思。这里的得失有时要视具体情 

况加以权衡.不能认为归化总比西化好。 

三、从符号学角度看西化译法 

从符号学角度看.一种语言就是一个符号系 

统.各种表达方式都是这个系统的符号,翻译是在 

两个系统之问进行符号转换。在语言系统问有不少 

概念的表达方式是相同或相似的,如“I like the 

book”和“我喜欢这本书”。这些相同的表达法不 

造成翻译的困难。但还有一些概念表达起来会因语 

言不同而异。这时,译者有两种办法:一是舍弃原 

文的形式。因为原文中的符号只有在它自己的体系 

中才有意义.生硬地搬过来就失去了它在原语系统 

中的意义,这是归化译法的基础:另一种是在照顾 

到可接受性的前提下把原文的符号照原样搬人到译 

人语中.读者对这个异己符号的理解多少领先他对 

原语文化系统的了解。这第二种方法是西化翻译的 

一82一 基础。如果人们只从一次性交流的角度看,西化弊 

大于利.但西化译法有时还是具有存在的价值的, 

它会促使读者去了解原语符号体系。从而促进对西 

方文化的了解。 

每门语言都各有其不同的语体,而不同的语体 

之问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虽然每门语言的大部分词 

语适用于各种语体.但是不少词语只用于某些特定 

的语体.有些词语只见于书面语,有些词语只用于 

口语。同时.交际身份、交际场合、交际内容以及 

交际心理不同,遣词造句均会有所不同。就翻译而 

言.了解并掌握“所译者 和“所以译者 两门语 

言中口语与书面语、正式语体与非正式语体之问的 

差异.进而在遣词造句上不仅“合意 而且。合 

宜 ,当裨益匪浅。一般来说,原文用的是书面语 

体。译文则不能用口语语体;原文用的是口语语 

体,译文也不能用书面语体;原文非常正式,译文 

则不能不正式;原文不正式,译文也不能非常正 

式。虽然一门语言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是用该语言 

的大多数人都懂得并使用的.属于“共同核心部 

分 (com脚n co ),然而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 

“行话”.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术语 。译文应该 

是个统一的整体.译文既不能121语与书面语糅杂, 

更不能“方言 与“雅言”共用。 

总之.翻译的时候,译者必须关注原文及译文 

遣词造句的“语域”(register),使译文不仅在语 

义上“合意 .而且在语用上“合宜” 

(appropriate)。英文多被动语气.在微妙含蓄的场 

合用被动语气,避重就轻地放过了真正的主词,正 

是英文的一个长处。中文西化。最触目、最刺耳的 

现象就是被动语气。而事实上,在许多场合,中文 

的被动语气是无须点明的。“被”的中文西化现 

象.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是除了“被”、“经”、 

“为”之外.尚有“受、遭、挨、给、让、任”等 

可以表示被动。不必处处用“被”;其二是中文有 

不少句子是以英文意义上的受词为主语,如“书看 

完了”、“手洗好了”,中文里的被动观念原来很 

淡。西化之后,凡事要分出主客。例如,“这一项提 

案已经被执行委员会多次地讨论,而且被通过了。” 

像这样的句子屡见不鲜。 

四、从历史文化角度看西化译法 

上面从共时的角度讨论了英译汉中的西化现 

象,还有必要从历史角度来看这个问题。随着国际 

文化交流的扩大和加深,文化问的差异在缩小,作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总第96期) 

为文化的一部分.语言也受到同样的影响。可以肯 

定地说,随着现代文化的逐步实现,世界虽然因国 

界而分开.但航空、通讯的普及和商业、文化交流 

的频繁开展.已使世界的差异越来越小。在这种情 

况下.对于外部世界的熟悉了解就不只是知识阶层 

的特殊本领。而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 

时。对西化语言的可接受性将会提高,而这是以熟 

悉别人的文化为前提的.这个语言文化历史发展的 

假设和本文讨论的西化问题有很密切的联系。 

与异邦文化接触的大趋势是历史的选择。从历 

史角度看来,所有翻译中引进的西化表达方式在译 

入语中的命运却并非是随意选择的结果。语言是文 

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变化的趋势必然会与其他领域 

的变化一致平衡。当文化的整体发生巨大变化时, 

语言是无法逍遥在外的。 五.从社会文化运动角度看西化译法 

在时间生活中.语言受外界影响而变化的轨迹 

并不一定照学者们指点的那样发展。人类社会的发 

展有时可能非常激烈,形成所谓的‘‘运动 。比如, 

如果一个长期受到外部文化影响的民族深深感受到 

本民族的文化和语言受到外来文化和语言的威胁, 

这个民族的人们就会自然产生一种保护本土文化和 

语言的愿望。假如时机成熟.有一定政治因素的催 

化。这种愿望很可能酿成一场“本土化运动”。在 

这种运动中.人民对外来的东西总是保持高度的警 

惕.排斥外来语这种观点。就可能成为主流意识。 

相反.如果一个民族长期奉行锁国政策,人民急需 

外部世界的新鲜空气.这时如有合适的气候,就可 

能形成一个风起云涌的大革命,在这样的一场革命 

中的人就会对外来语言和文化采取拥抱的态度。 至此,本文已经从读者可接受性、语篇价值、 

文化差异、符号学、历史语言发展、社会运动方面 

对翻译的西化问题进行了讨论。译语的异化是普遍 

存在于译本中的语言行为和文化现象.中国传统翻 

译理论所强调的‘‘忠实 ,在一些当代学者的解读 

中被误解了,以为“忠实 可以代替一切,其实, 

“忠实 仅仅是再创造的基础,忠实的译文并不等 

于完美的译文。‘‘忠实 是译者的态度,或者是一 

种愿望。翻译和创作一样,不但需要态度和愿望. 

更重要的是需要审美力和创造力。富有创造能力的 

译者,应有意识地保持一种超越的气势,同原作保 

持一定的距离.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创造美的译 

文。随着社会的开放、文化交流的发展,人类对于 

异邦的语言体系会越来越熟悉,翻译中的西化问题 

也会因此变得尖锐。但由于不同的文化、语言永久 

存在,西化翻译所造成的冲突不会彻底消除,正如 

翻译活动不会完全终止一样。翻译工作者因此任重 

而道远 

参考文献: 

【l】孔令翠,蒙兴灿.实用英语翻译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 【2】叶子南扁级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 .北京:清年大学出版 

社.2001. 【3】单其吕。英汉翻译技巧[MI.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 

【4】陈安定.翻译精- ̄[MJ.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5】孔葱怡.翻译文学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赵稀方.翻译与中国新时期话语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2003. 

On the Westernization of Trarm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llese 

WANG Jian-mei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Taiyuan University,Taiyuan 03000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ea1s with the issues when people translate some sentences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Becange there ale diferences in their expression,the problems of westernization arise.The author V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bout the westernization of translation from acceptability from l' ̄aders)text values,cultural diferences,semiotics,history of language development,and social movemenL Key Words:translation;westernization;naturalized 

8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