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地理学第六章旅游地生命周期和空间竞争

旅游地理学第六章旅游地生命周期和空间竞争


名山旅游资源的特点
名山分 布广泛
遍在性
中国119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中, 名山占50%以上。广东国家级名山3 座,20个省级风景区中有名山10座
共性大 同一岩性的名山共性较大;但具体到某一座名 个性强 山,又具有强烈的个性
有的名山旅游功能单一,有的同时具备观光、 功能差 休闲度假、健身、教育、其它等功能
巴 特 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提出旅游地演化一般 示 勒 经过: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 意 图 理 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 论
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图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内容 (3-1)
探查阶段
旅游景点少,无特别设施,只有零散游客;自然 和社会环境未因旅游活动的发生变化 随着游客增多,本地居民提供简单设施,开始出 现广告,旅游市场范围基本可以界定, 政府和 旅游机构增加、改善旅游设施和交通状况 在大量广告以及旅游者的宣传下,形成成熟的 旅游市场,外来投资增加,现代化旅游设施大量 出现,旅游地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游客增长率下降,总游客量继续增加并超过常 住居民。有了界限分明的娱乐、商业区,以前 的设施有可能成为二级设施而满足不了需要
因游客量太少而关闭洞穴
案例
分流旅游热线和著名风景 区的部分游客而得以维持
案例
宝晶宫、古佛岩洞、狮子岩洞和 白龙洞的游客量年变化曲线
龙宫、阿庐古洞的游客量 年变化曲线
喀斯特洞穴生命周期特征的原因
全世界凡是有碳酸盐岩分布的地区,大多 有喀斯特洞穴发育 属于遍在性 旅游资源 我国碳酸盐岩广泛分布于川、滇、黔、渝、 桂、粤、湘、浙等。截止2005年,长度超 过500m的洞穴1000余个
内 涵
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
公 式
T
ij
G
Pi A j
D
b ij
Tij 客源地i与目的地j之间旅行次数的量度
符 号 意 义 Pi 客源地i的人口规模、财富或旅行倾向的量度
Aj 目的地j的吸引力或容量的某种量度
Dij 客源地i与目的地j之间的距离
G
b
经验参数
名山旅游地的空间竞争
1 2 3
名山旅游资源的特点 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因素 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特点
年份 1988 1989 1990 1991 黄山 50.4 52.7 67.0 76.3 九华山 21.9 26.6 31.1 26.0 齐云山 5.92 6.17 6.82 7.21
三大名山旅游资源的 级别分析
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
黄 山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九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华 山 四大佛教名山 齐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云 山 道教名山
1987~1990年燕子洞投资431.15万元,游客量上升,1990年游客 量达到最高。1991起共投资929.48万元对洞穴进行深度开发,但 游客量仍呈下降趋势
旅游地空间竞争
㈠ ㈡
相关理论 名山旅游地的空间竞争

石林旅游地的空间竞争
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相关理论
多个旅游地位于同一地域时,各自的吸 引力会出现此消彼长或同步增长的动态 变化和旅游市场结构的再组织 旅游地空间竞争主要发生在同类型旅游 地之间 分 析 模 型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云南 95.53 95.30 96.60 80.67 84.82 100.24 127.98 133.82 石林 乃古 石林 4.70 4.20 4.70 5.40 4.40 / 1.20 1.00
收 入
1993年的门 票收入
云南石林 乃古石林
1200万元 5万元
开 发 中 的 应 用
在同一地域出现多个石林,只能选择 原 则 最好的一个开发,而放弃并保护好那 些景观价值虽然也很高的石林
案 云南石林与乃古石林的 例 空间竞争
云南石林与乃古石林的空间竞争
竞争 状况 接待人数和收 云南石林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入比较 规模
原因 分析 可进入性 景观价值 知名度 启示
两处石林差异不大
几乎一致:二者相距8km,有 83km的二级公路是相同的 云南石林略胜一筹 区位 关系
景观价值比较
两处石林的知名度分析
知名度是石林旅游地空间竞争的关键因素
云南石林与乃古石林接待人数和 收入比较
1986~1993年云南石林与乃古石林游客量比较(万人次)
接 待 游 客 量
1986
1987
石林旅游地的空间竞争
1 2 3
石林旅游资源的特点 石林旅游地空间竞争的因素 石林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特点
石林旅游资源的特点
非遍在性 中国石灰岩面积约130万k㎡,占国土面积 的14%。但全国只发育有35片石林;国外 分布也不广泛
大多分布在亚热带喀斯特岗丘的坡面上,部 分分布在洼地、谷地边缘和底部,少数分布 地域分布相 在高寒山地及海岸岬角和岛礁处 对集中 中国石林分布相对集中,仅云南石林县就 发育有20片 共性大,独特 石林间只是规模和造型景观的差异, 缺乏历 性小、以观 史文化内涵,旅游者以观光为主,重游率低 光为主
石林旅游地空间竞争的因素
当多个石林处于同一地域时,大尺度 资源级别 旅游者往往只选择级别高、知名度最 大的石林旅游地游览
旅游者能否方便、快捷地进入旅游资 可进入性 源所在地是其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 影响因素
石林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特点
特 点
替代性 竞争 知名度大、地位高的石林抑制 代替知名度小、地位低的石林 的发展
颐和园1949~1988年游客的 年变化曲线
区域市场案例
——七星岩生命周期
简介 生命周期 曲线
1982年国务院审定的首批44个国 家级重点风景名胜之一
七星岩1976~1996年游客量年变 化曲线 发展阶段 1980年以前
1980~1984年 1985年短暂复苏 1985年后缓慢衰退
七星岩生命 周期分析
第5讲 旅游地生命周期 与空间竞争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 旅游地空间竞争
一 二 三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㈠ ㈡ ㈢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内容 评述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理 论 发 展 回 顾
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克里斯塔 勒(1963)在研究欧洲旅游发展时提出;美国学 者斯坦斯菲尔德(1978)在研究美国大西洋城旅 游发展时也提出类似概念。目前,被学术界广泛 应用的是加拿大学者巴特勒(1980)提出的旅游 地生命周期理论
衰退阶段
七星岩1976~1996年游客量 年变化曲线
喀斯特洞穴生命周期
1 2 3
生命周期特征 原因分析 开发与规划中的应用
喀斯特洞穴生命周期特征
无探查、参与阶段, 直接进入发展阶段 孤立洞穴巩固、停 滞阶段短,很快进入 衰落阶段 位于旅游热线或著 名风景区内的洞穴, 巩固、停滞阶段较 长,不会很快衰落 未开发前,洞穴游览危险性较高,没 有游客进行探查和参与
云南石林与乃古石林的区位关系
云南石林与乃古石林景观质量比较
云南石林与乃古石林知名度分析
世界自然遗产地(2007年) 云 南 石 林
国家AAAAA级景区
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分 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国家地质公园 电影《阿诗玛》使其家喻户晓,成为 喀斯特石林的代表和化身
乃古 石林
1986年正式向游人开放;目前与云南 石林打捆销售
异较大
具备多旅游功能的名山重游率较高
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因素
名山的 影响旅游者的 多座名山位于同一地域,大尺 度游客往往只选择级别最高的 空间行为 级别 名山 名山的 功能越多竞争力越强 功能 可进 入性
可进入性好的名山竞 争力强
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特点
特 点 皖 南 三 大 名 山 的 空 间 竞 争
评述
应 用 指导市场营销和规划 领 域 作为预测工具
作为旅游地的解释模型
只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旅游学中的 质 疑 简单移植和机械套用,是一种似是而非的 理论,存在着致命的逻辑漏洞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
㈠ ㈡ ㈢
广域市场案例 区域市场案例 喀斯特洞穴生命周期
广域市场案例
——颐和园生命周期
颐和园生命 周期曲线 颐和园1949~1988年游客的 年变化曲线 探索阶段和 参与阶段 颐和园生命 周期分析 发展阶段 巩固阶段 无 1949~1985年 1985年以后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内容 (3-3)
旅游地市场衰落,房地产转卖率高,旅游设施 逐渐被其他设施取代甚至消失。本地居民介 入旅游业的程度大大增加。宾馆变成公寓、 疗养院或退休住所。最终, 旅游地可能变为 “旅游贫民窟”或完全失去旅游功能
衰 落 或 复 苏 阶 段
衰 落 阶 段
复 苏 阶 段
旅游地通过以下途径可实现复苏:一是增加 人造景观吸引力;二是发挥未开发的自然旅 游资源优势,重新启动市场
非替代性 竞争 概况 竞争 状况 知名度大、地位高的名山抑制知名度 小、地位低的名山
皖南三大名山指黄山、九华山、齐云山 三大名山游客 接待量 级别 黄山竞争力最强;九华山 次之;齐云山最弱
原因 分析
齐云山距黄山市30余km,九华山距 可进 黄山180km。黄山最好;齐云山好; 入性 九华山较差
1988~1991年三大名山接待游客量 (万人次)
洞穴旅游资 源共性大、 独特性小, 重游率低
大多数喀斯特洞穴景观都是由共性大、个 性小的石钟乳、石柱、石笋、石幔等构成
开发与规划中的应用
同一地域出现多个喀斯特洞穴时,只能选择 其中最有价值的一个开发 在洞穴游客量下降时,不 宜进行高投入的再开发 建水燕子洞 案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