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县生态工业新城核心产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主要内容
一、规划范围
北至河梅高速与科创路,南至规划宝川一横路,西至规划赣龙紫高速与G205国道,东至规划宝仓三纵路、宝安七纵路与宝川五纵路。
总用地面积15.95平方公里。
二、功能定位
定位为“湾区共建产业要地•粤北科技生态新城”。
是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科技技术转移的战略枢纽地;东江生态经济带的绿色产业基地和生态宜居新城;龙川发展升级的引擎。
三、发展规模
规划区总用地规模1595.02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330.93公顷,工业用地规模612.6公顷。
总人口约5.7万人,其中常住人口3.4万人。
四、规划结构
构建“双心多核、轴带串接、网络联动、绿脉渗透”的空间结构。
以产业发展为动力,城镇发展为支撑,形成产城融合的良性发展态势。
1、双心,指的是樟塘综合服务中心,布局文化活动、商务、商业、体育竞技、旅游服务等功能,是龙川生态工业
新城核心产业区最具活力和吸引力的地区;产业综合服务中心,布局商业、物流、企业总部、科研研发基地、产业信息咨询服务等功能,是龙川生态工业新城核心产业区产业的核心发展地区。
2、多核,指的是分布在各个组团的生活融合服务核心。
轴带串联,指的是四条引领龙川生态工业新城核心产业区发展的轴线。
3、产业发展轴,以现有的宝通大道为骨架的一条自南向北的发展主轴,是带动龙川生态工业新城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4、景观发展轴,以原有山脉、绿地、水系景观为基底,形成由南向北的景观发展轴线,成为龙川生态工业新城的主要绿色景观带。
5、产城融合发展轴,是联系龙川生态工业新城东部工业片区与鹤市河西部生活片区的发展轴线,促进产城融合与协调发展。
6、绿色产业发展轴,是联系新型绿色产业与智慧产业组团的发展轴线。
7、五片区,分别指的是“综合型生产服务”的电子产业片区、电子电器产业拓展片区;“特色制造产业”现代建筑产业片区,“循环经济”空气能产业片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科技展示片区。
五、各类建设用地
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595.02公顷,其中建设用地面积为1348.56公顷,包括城市建设用地1330.93公顷,区域交通设施用地17.63公顷。
非建设用地246.46公顷,包括水域14.60公顷、农林用地231.86公顷。
城市建设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物流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共计八大类。
其中,规划居住用地面积123.67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9.29%;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69.6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5.23%;规划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面积57.7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4.34%;规划工业用地面积612.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46.03%;规划仓储物流用地面积28.3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2.13%;规划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面积260.1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19.54%;规划公用设施用地面积21.6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1.63%;规划绿地与广场用地面积157.1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11.81%。
六、综合道路交通
1、对外交通规划
在对外交通联系上,规划强调优化现有河梅高速公路、
G205国道与规划赣龙紫高速形成的环路。
2、城市道路网规划
道路分为三级,主干道、次干道、支路,支路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建设。
路网密度基本可以满足龙川生态工业新城核心产业区的通行需要。
(1)主干道
规划道路红线36—50米,40米主干道采用横断面为两块板,50米主干道采用横断面为三块板,控制为双向6车道并有够宽度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G205国道道路红线宽度60米,采用横断面为三块板,控制为双向6车道并有够宽度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2)次干道
次干路作为龙川生态工业新城核心产业区交通系统主骨架的补充,连接主干路和支路,承担主干路交通向支路分散或者由支路向主干路聚集。
次干道主要包括交通性次干道和生活性次干道,道路红线宽度为24-30米,采用一块板形式,控制为双向4车道。
交通性次干道主要以龙川生态工业新城核心产业区内部交通性联系为主。
生活性次干道为生活区和中心服务区主要的交通性道路。
(3)支路
支路作为到达性道路,主要承担居民生活性出行及与干道的衔接功能,是生活服务性道路,规划中应注重支路的连
贯性,以利于公交线路进入居住区设置站点,方便非机动车和步行出行。
规划道路红线20米或者20米以下道路,控制为双向2车道。
主要为地块内部联系道路,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或增加。
3、道路系统结构
综合考虑城区整体布局及未来发展需求,龙川生态工业新城核心产业区道路系统整体上形成了“四横、三纵”为骨架的道路系统结构,以此为基础实现了有效分离城区过境交通,系统衔接城市各级道路的目的。
具体布局如下:(1)“四横”是指樟塘北路、宝衢大道、G205国道、宝川大道东西向路段,四条主干路与外环路相衔接,起到承载城区东西向交通以及分散东西向进出城交通的作用,其具体功能如下:
樟塘北路:贯通城区东西的生活性主干路,同时也是联系登云镇和龙川生态工业新城的纽带;
宝衢大道:紧邻梅城河的交通主干路,同时兼具部分景观功能;
G205国道、宝川道路东西向路段:主要的东西向交通主干路。
(2)“三纵”是指宝通大道、宝川大道南北向路段、樟塘北路南北向路段。
宝通大道:纵向交通道路,以实现对外交通联系功能为
主;
宝川大道南北向路段:连接河梅高速,贯通龙川生态工业新城南北的纽带;
樟塘北路南北向路段:龙川生态工业新城西部连结南北向的交通纽带。
七、生态绿地系统
龙川生态工业新城核心产业区绿地系统规划考虑公共绿地服务半径等因素,形成点、线、面相结合,布局均衡的网络化绿地系统格局。
(1)公园绿地
龙川生态工业新城核心产业区公园系统规划为区级及社区级两个层级,其中区级公园2个,分别为樟塘水库公园,滨河景观公园。
社区级公园8个。
区级公园的服务半径为2000m,社区级公园按服务半径500米的要求设置,充分满足了居民步行可达的要求。
社区级绿地体现均好性、网络性原则,与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相结合。
(2)防护绿地
规划防护绿地主要为市政公用设施、工业生产防护绿化和过境道路两侧的防护距离以及110KV高压走廊安全防护距离。
生产防护绿地主要在工业用地与其他用地之间设置绿化隔离带,减少工业对其他用地的干扰。
道路绿化起着隔离
街道噪音、减少道路扬尘、美化街景的作用。
部分有排洪渠的防护绿带可作为街头绿地设计景观或者滨水环境。
(3)广场用地
八、单元控制指标体系
1、规划单元
采用二级编码,即由“规划编制区代码——规划单元代码”组成;规划地块编码按由西往东、自北向南的顺序,采用三级编码,即由“规划编制区代码——规划单元代码——规划地块代码”组成。
如规划编制区代码用字母“A”表示,代表西北部创新科技展示区;规划单元代码和规划地块代码则均以两位阿拉伯数字表示,编号次序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编号。
如“A-01-02”即表示创新科技展示区 01 规划单元中的 02 地块。
根据上述划分原则将规划范围共划分为5个控规单元,依次为A、B、C 、D、E控规单元。
2、土地使用性质
本次规划涉及的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和代码主要采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的分类标准,以中类和小类为主,涉及R2、A2、A33、A5、B1、B3、M1、W1、S1、S3、S41、S42、U12、U21、G1、G2 等,结合龙川生态工业新城实际,增加居住商业混合用地 RX、商业居住混合用地BX。
3、土地使用强度
土地使用强度指标由地面以上总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限高等指标组成,以上指标原则上不予调整。
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限高指标为上限指标,绿地率指标为下限控制。
图则中确定的各地块土地使用强度均以地面以上建筑总面积为控制指标。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对图则确定的地块进行合并或细分开发,土地的开发强度、配套设施及开发建筑总量控制指标应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