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讲《礼记》PPT课件

第四讲《礼记》PPT课件


礼义
礼质:礼的内 在精神。即仁
价 值
爱。
“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礼, 无以立。 ” 《论语·季氏》
成己
个人层面:温文尔雅、知书达理等。
治世
别序:分出各种等级制度。君臣、父子、 夫妇、兄弟、长幼、邻里等。 分物:礼之核心在于分。分类、分配等。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 《论 语·子路》“礼也者,义之实也。” 《礼
唐“九经”:九部儒家经典的合称。隋炀帝以“明经” 科取士,唐承隋制,规定“三礼”(《周礼》、 《仪礼》、《礼记》)、“三传”(《左传》、《公 羊传》、《谷梁传》),及《易》、《书》、 《诗》,称为“九经”。
宋“十三经” :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 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 《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 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 经》、《孟子》。
这样说来,君子总是以恭敬、克制和退让来阐 释礼。鹦鹉能言,始终是飞鸟;猩猩会说话,也始 终属于禽兽。现在作为人而不受礼的规范,即使能 说话,不也合了禽兽的心态么?只是禽兽无礼,才 会有父子共妻。所以,圣人兴起时,才制定礼教化 人们,使人们有礼,从而懂得把自己与禽兽区别开 来。

礼仪
礼文(仪则): 各种行为关系、 日常行为规范
孔子的礼说,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金钱观
“邦有道(太平),贫且贱焉(自己却贫贱), 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论语
《周礼》:又名《周官》,是三礼之首,汉世初出,
因与《尚书·周官篇》相混,改为《周官经》。西 汉末列为经而属于礼,故有《周礼》之名。该书搜 集了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官制及制度,以儒家的政治 理想加以增减取舍汇编而成。共分六篇。
《仪礼》:其内容主要是阐述春秋
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礼仪,提倡 一种有等差的人伦礼仪,如今天我 们所能见到的体现“亲亲尊尊”原 则的礼仪,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 会制度与血缘关系,而且对后世社 会组织、文化观念有着重要影响。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
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 资料汇编。《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 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 和弟子等人的问答(多为托名之作),把修身 作为做人的准则。约九万字。内容广博,门类 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 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 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 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 资料。
孔林
《礼记》
《礼记》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与《仪 礼》、《周礼》合称为“三礼”,是一部重要的儒 家经典。
《大戴礼记》相传由戴德选编,共85篇,到唐代仅剩 39篇。
《小戴礼记》相传由戴德的侄子戴圣选编,有《曲 礼》、《礼运》、《学记》、《乐记》、《中庸》、 《大学》等49篇。即今天见到 的《礼记》。东汉 末年,著名经学郑玄为《小 戴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 到宋代被列入‘十三 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春秋时,礼崩乐坏。 以礼治天下,迫在眉睫。
礼,是维护古代道德规范的重要工具。
《礼记》开宗明义: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 礼不备。纷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 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 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涖(同莅: 到任)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 祀,供给鬼神,非礼不成不庄。
道德仁义,没有合乎礼的标准的行为就不可能得 以成就(推行);教育人民思想品行端正,没有礼 就不可能完备;论辩争执没有礼的评判通达,就不 可能解决;君臣、上下级、父子、兄弟之间的名分 礼遇,没有礼便不能遵循维系;外出游学拜师,没 有礼便不会亲密融洽;排列朝廷上的等级和整治军 队,官员到位执法,没有礼就不能树立威严;因事 祭祀和曰常例行的祭祀、供养神鬼、若没有礼的程 式,就不能体现虔诚和庄重。
记·礼运》
孔子论礼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 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 葸(xǐ畏惧) ,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 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子曰:“兴 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 也。” 《论语·学而 》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 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 虽百世可知也。” 《论语·为政》
孔子的政治思想: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 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 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 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 人的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說文》) 。 五禮也
(虞书五礼:“吉、凶、军、兵、嘉;大戴礼记·本命 九礼 :冠、
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此之谓九礼。),莫 重於祭,故从示。豊者,其器也。
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传说《周礼》、《仪礼》系周公所作,汉何休 疑《周礼》作于六国之时,宋儒亦多疑之。惟刘歆、 郑玄信为周公致太平之书。有学者认为系刘歆伪造。 清方苞《周官义》及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皆言 为刘歆伪造。
是以君子恭敬、撙(zǔn节省、克制)节、 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 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 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 兽无礼,故父子聚麀(yōu,雌鹿)。是 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 礼,知自别于禽兽。
太上(三皇五帝)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 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 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 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 尊人。虽负贩者(挑着担子做买卖的小商贩) , 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 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