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福建省宁化客家美食文化建设的探究
姓名:伍烨轩专业年级:12级旅游管理学号:12110041042
【摘要】美食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一支,对于美食文化的实践调研,不仅可以增强我们的旅游专业知识,更可以提升我们对于旅游目的地人文地理等各方面综合分析的能力,是本专业专业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
而笔者对于家乡福建省宁化县客家美食文化建设的探究,一方面可以展示宁化县政府在饮食方面做出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希望能以本文的分析对美食文化建设提出稍有裨益的建议。
【关键词】宁化客家小吃美食培训美食文化城五星级宾馆
一、背景介绍
近年来,随着宁化县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品质尤其是饮食的高度关注,饮食文化成为了人们茶前饭后的谈资。
宁化县政府在贯彻上级的方针政策的同时,根据民情适时地提出了宁化客家美食文化建设的战略。
二、实践调研
笔者顺着新年气象,赶赴宁化各地进行实践调研,以期对客家美食文化建设进一步地认识。
宁化县作为世界客家祖地,不仅拥有最纯正的客家乡土文化,宁化县人对美食的热衷与研究也远近闻名。
宁化县从2012年开始的一系列美食文化的建设,获得广泛关注。
美食文化建设可大致分为三大类:打造宁化客家小吃品牌、建设海西美食文化城、建设宁化客家国际五星级大酒店。
笔者将对上诉三项进行逐一分析。
1、打造宁化客家小吃品牌
2012年初,宁化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把发展宁化客家小吃作为一个提升本县农村劳动力价值、促进农民增收、提升本地旅游竞争力的产业来抓,确定了打造宁化客家小吃品牌的战略,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办事服务机构,出台了优惠政策。
一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宁化客家小吃产业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截至2012年底完成培训学员1200多人,宁化客家小吃在县内外开业500多家,福建省烹饪协会认定宁化客家小吃41个品种为“福建名小吃”。
笔者先从宁化县政府所公布的客家小吃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分析,认为方案详细制定了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和保障措施。
方案明确了政府将对客家小吃产业发展给予相应扶持政策,主要包括:免费培训;免费咨询指导;按统一规范标准要求开办小吃店的免费赠送一套统一标志的餐具;对有贷款要求的普通店提供5万元以内的两年贴息贷款,标准店提供5万至8万元的两年贴息贷款;建立原料供应中心,对客家小吃主要原料进行统一配送,确保原料质量。
此外,宁化政府将成立客家小吃工作领导小组和小吃办,并通过乡村发动、干部职工推动和驻外机构带动产业发展。
还将编制品牌专辑、确定主打品种、注册小吃商标、制定行业标准;建立培训中心、组织专门培训、聘请客座老师、编印培训教材;举办小吃节、举办推介会、录制宣传片、开展技艺比赛等进行宣传。
笔者认为,该实施方案具体而全面,从品牌宣传到职业培训,从原料生产到产品营销,从专家认证到机构带动,以及政府对从业者的优惠政策、相关保障,可以说有了舞台,有了演员,也有了观众,从理论上应该认为打造宁化客家小吃品牌的战略完全可行。
但是,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尚有不尽人意之处。
笔者走访安远、淮土、河龙、中沙、
曹坊五乡,以及详细考察宁化城区,发现存在问题较多,且具典型性。
一是,店内小吃品种单一,以面食为主;二是各店小吃雷同,特色小吃不“特色”;三是,服务水平较差;四是,卫生执行标准跟不上。
万事开头难,要想打响宁化客家小吃的品牌,以上四项问题是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然而,要想像沙县小吃那样走得更远,(沙县与宁化同属三明市管辖)还必须建立一套系统的统一的有重点的服务与销售系统,贯彻落实灵活统一的经营标准。
2、建设海西美食文化城
建设海西美食文化城是宁化县美食文化建设的又一重要项目。
宁化县目前已在县城塔山地域建设海西(宁化)客家美食文化城。
项目占地640亩。
拟辟客家美食商品文化区、客家文化游览区、旅游度假区等园区。
建成集美食、旅游、休闲、文化、娱乐、购物、健身、养身、度假及培训为一体的多特色客家文化旅游度假区。
客家美食文化城在装修、布局、经营等方面将重点突出本地特色:在装修方面,美食店内的装饰要凸显宁化客家文化底蕴,如:“伊府面”店,店内可悬挂伊秉绶书法代表作品;黄焖鸭店,店内可悬挂黄慎名画“芦鸭图”等等,尽量做到美食与装饰物相吻合,相得益彰,让客人在品尝丰富多彩的宁化美食时,感受博大精深的宁化客家文化。
在布局方面,经营美食的厨师及所有服务员一律着富有特色的宁化传统客家服饰,如:从业人员男的统一穿“对襟衫”,女的统一穿“大襟衫”,尽量体现宁化客家人的原始古朴风貌。
还要求会讲普通话和客家话,这样有利于与海内外客家人交流。
另外,美食店餐饮、加工器具也尽量保持客家传统特色。
如:饭甑、锡制酒壶、擂钵、石臼、木棰等。
有利客人参与客家美食的制作过程,亲身体验其乐趣。
在经营方面,按宁化客家美食主料分为五大类。
同类美食安排集中在一块,在同类中还要突出重点美食店,以点带面。
如:米食类重点为“韭菜包”;豆类重点为“豆腐驼子”;荤馔类重点为“鱼生片”、“田鼠干”;果蔬类重点为“烧卖”和“长命菜”;饮品类重点为“擂茶”和“酒娘”等。
对于已经小有名气的美食品牌进行深入挖掘。
客家擂茶、延祥贡茶、河龙贡米、客家酒娘、韭菜包、烧卖、生鱼片、田鼠干、豆腐驼子、黄馃、粉皮、伊府面、客家“八大碗”、淮土茶油、辣椒干、咸笋干、肉糕、大卷等等这些宁化独特的美食个个都藏有不为人知的故事,发掘整合宣扬后,可以进一步提升客家美食的吸引力。
举办客家美食文化节。
宁化客家美食内涵丰富,既有美食与名人的联系,如:伊府面与清代著名书法家伊秉绶;霉豆腐与乾隆皇帝;延祥茶与明代皇帝;河龙米与伊盆将军;黄焖鸭等鸭美食与清代画圣黄慎。
又有美食蕴含的客家精神,如:客家擂茶不仅味道鲜美,解渴充饥,而且清热解毒,营养保健,它蕴含着坚韧耐劳、质朴实在的客家精神;白斩鸡(盐酒鸡)、扣肉这两道美食在烹饪的刀功方面,都以“粗块”的形式出现,包含着客家人粗犷质朴,讲求实惠的精神。
还有许多节日美食如:春节吃“长命菜”象征长命百岁,健康长寿;七巧节吃“七层糕”,象征忠贞爱情;立春吃“松丸”,寄托一年四季轻轻松松,快快乐乐等。
举行美食文化节,进行厨艺大比拼等活动,把它塑造成一张名片,既有利于招徕游客,又有利于宣扬美食品牌,应是美食城不二的选择。
3、建设宁化客家国际五星级大酒店
县城建设五星级酒店并不多见,宁化县决定建设客家国际大酒店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的。
宁化建设客家国际大酒店,不仅依托客家祖地、天鹅洞群、革命苏区三张名片,独具特色的客家美食文化也是其建设的重要考量。
建设大酒店此举,正是对客家美食文化建设的响应,也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外来美食游客,尤其是高端游客、华人华侨等。
投资4.5亿元人民币,由三明市统战部副部长邓源明,市工商银行副行长赖剑平,宁
化县委正处级干部何正彬,副县长陈健,副县长李航晖,县政协副主席王盛通,县政协调研员张益民,福建省宁化客家国际大酒店有限公司董事长蔡金辉、总经理沈洪辉出席奠基仪式的客家国际大酒店必定将宁化的美食品味提升到更高层次。
建设大酒店不得不说是县委县政府长远眼光的表现。
随着酒店的落成,基础接待设施的完善以及服务水平的提升,宁化的美食文化将会吸引更多更广泛的人群。
这也将进一步带动宁化的经济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三、分析探究
宁化县做出客家美食文化建设的战略抉择,可以说是顺应了天时地利人和,建设的三部曲也演奏得无比精彩。
但是细节决定成败,各项工作必须落实到实处,立足于小处,从长计议,三思后行。
宁化客家小吃自身美味独特,五味俱全,极具诱惑力,在着力提高品位的同时,还需进行大量的宣传,适度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从而形成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小吃品牌。
美食文化城位于城市新区,又毗邻汽车站,交通便捷;接近居民区,距离消费市场近;北接体育中心,南临慈恩塔风景区,东接客家博物馆和迎宾大酒店(四星级),区位极好,可打造成美食天堂,因此,必须注重美食文化城的创新品位和服务品质。
客家国际大酒店保证顾客拥有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在提供最美味最地道的客家美食的同时,宣传客家美食文化的核心理念,使顾客在身体和精神得到最优质的服务。
笔者认为,宁化县客家美食文化建设优势明显,成绩赫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美食文化建设是紧贴人们生活的大事,要做好这件大事,不仅要关注这件事本身,还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接待设施,基础设施。
在交通,住宿,购物,娱乐,休闲等方面应该同步跟上。
立足整体,统筹全局方能走得长远;重视局部,关注细节才可行得稳健。
只要宁化县政府和人民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把握机遇,致力发展,客家美食文化的建设就能够按部就班,计日程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