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三章辅助降血脂的功能性食品

第十三章辅助降血脂的功能性食品


(四)、营养防治原则

调节血脂三大法宝调节饮食结构、改善 生活方式、药物治疗。 调节饮食结构
在平衡膳食的基础上控制总能量和总脂肪, 限制膳食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保证充足的 膳食纤维和多种维生素,补充适量的矿物质 和抗氧化营养素。






1.控制总能量摄入,保持理想体重 能量摄入过多是肥胖的重要原因,而肥胖又是 高血脂的重要危险因素,故应该控制总能量的 摄入,并适当增加运动,保持理想体重。 2.限制脂肪和胆固醇摄入 限制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膳食中脂肪摄 入量以占总热能20%~25%为宜,饱和脂肪酸 摄入量应少于总热能的10%,适当增加单不饱 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3.提高植物性蛋白的摄入,少吃甜食 蛋白质摄入应占总能量的15%,植物蛋白中的大豆有 很好的降低血脂的作用,所以应提高大豆及大豆制品 的摄入。碳水化合物应占总能量的60%左右,要限制 单糖和双糖的摄入,少吃甜食和含糖饮料。 4.保证充足的膳食纤维摄入。 膳食纤维能明显降低血胆固醇,因此应多摄入含膳食 纤维高的食物,如燕麦、玉米、蔬菜等。 5.供给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维生素E和很多水溶性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具有改善 心血管功能的作用,特别是维生素E和维生素C具有 抗氧化作用,应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 6.适当多吃保护性食品 植物化学物具有心血管健康促进作用,鼓励多吃富含 植物化学物的植物性食物,如洋葱、香菇等
改善生活方式 a.减肥:肥胖就是脂肪过剩,也是动脉样硬化的 外在标志。 b.戒烟:烟草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引发和加重 动脉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c.控制酒精:酒对人体少饮有利,多饮有害。酒 的热量高,多喝加重肥胖。 d.有氧运动。
二、具有辅助降血脂功能的物质


(一)、小麦胚芽油 1、主要成分 基本组成:棕榈酸11%~19%,硬脂酸1%~6%, 油酸8%~30%,亚油酸44%~65%,亚麻酸 4%~10%,天然维生素E2500mg/kg,磷脂 0.8%~2.0%。 2、生理功能 主要功能有降低胆固醇、调节血脂、预防心脑血 管疾病等。在体内担负氧的补给和输送,防止体 内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控制对身体有害过氧化 脂质的产生;有助于血液循环及各种器官的运动。 另具有抗衰老、健身、美容、防治不孕及预防消 化道溃疡、便秘等作用。
4.单糖和双糖

Black和Saris(1995)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正常血 脂、高甘油三酯血症或糖尿病受验者进行的大多数研 究中,当摄取西方饮食量时,单糖和双糖对血清脂蛋 白分布的影响与淀粉的影响相似。
5.抑制性淀粉

抑制性淀粉在小肠中不能被降解(至少不能完全降 解),而在大肠中它由某种细菌作用而代谢掉。虽 然研究表明,代谢产物可促进胆固醇代谢,但生 淀粉和老化淀粉似乎都不能对血清脂蛋白分布产 生有益的影响。
(二)、米糠油


1、主要成分 脂肪酸组成:14:0,0.6%;16:0,21.5%;18:0, 2.9%;18:1,38.4%;18:2,34.4%;18:3,2.2%。 另含磷脂、糖脂、植物甾醇、谷维素、天然维生素 E(91~100mg/100g)等。 2、生理功能 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天然维生素E和谷维素,具有相 应的生理功能;降低血清胆固醇、预防动脉硬化、预 防冠心病。曾试验100~200人,每人食用60g/d,一 周后血清胆固醇下降18%,为所有油脂中下降最多的; 由70%米糠油加30%红花油组成的混合油,下降达 26%。
2.脂肪替代物

当受验人摄入含非吸收性脂肪替代物的饮食时, 胆固醇的吸收减少,所以这些化合物会降低血 清LDL-C的浓度。当由于这些脂肪替代物的存 在使脂肪摄取量减少时,HDL-C浓度也降低。
3.大豆蛋白制剂

Anderson等人(1995)出版了有关大豆蛋白对人血清 脂浓度影响的综合分析结果。据估计,日摄入47克 大豆蛋白将会降低血清总胆固醇浓度0.60mmol/L, 主要是LDL-C减少0.56mmol/L而致。总胆固醇浓度 低于6.5mmol/L的受验者血清总胆固醇浓度下降约 4%(0.2mmol/L),而胆固醇水平高于8.7mmol/L的受 验者下降约20%(1.85mmol/L)。甘油三脂水平降低 0.15mmol/L,而HDL-C水平没有显著变化。尚需要 确定的是:大豆蛋白可能的这种作用是由于大豆蛋白 本身引起的,还是由于植物雌激素引起的
9、植物固醇

在西方国家,每日植物固醇摄入量大约为160 ~360mg,其中菜油固醇、麦芽固醇和豆固醇 是最普遍存在的。这些化合物在结构上与胆固 醇相似,可降低胆固醇吸收,而且长期以来一 直被当作降低LDL-C的制剂。对于高胆固醇血 症的受验者,每日摄入大约2.0~2.5g酯化麦 芽固醇,能降低血清LDL-C浓度大约10%。
10、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 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是具有维生素E活性的化 合物。生育酚存在于大多数蔬菜油中,而且在 饮食中比生育三烯酚更普遍,后者在棕榈油和 米糠油中浓度相对高些。 生育酚可以降低LDL-C浓度。 11、大蒜 每天食用数量上相当于半个至一个鳞茎的大蒜 制剂,可以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LDL-C浓度
(三)、引起高血脂的因素


1.脂肪酸 • 脂肪酸分为四类: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 酸(主要是油酸,18:1 n-9)、多不饱和脂肪酸(主 要是亚麻酸,18:2n-6)和反式脂肪酸(主要是18:1 反式)。 • 虽然亚麻酸是饮食中最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但饮食中少部分多不饱和脂肪酸为α-亚麻酸 (ALA;18:3 n-3)、长链脂肪酸即二十碳五烯酸 (EPA;20:5 n-3)和来自于鱼油的二十二碳六烯酸 (DHA;22:6 n-3)。• 饮食甘油三脂的结构也能影 响血清脂水平。
2、高脂血症和高脂蛋白血症



血脂高于正常的上限称为高脂血症。 血浆中的脂类几乎都是与蛋白质结合运输的。脂蛋白 被看成是脂类在血液中运输的基本单位。 • 高脂血症或高脂蛋白血症均能反映脂代谢紊乱的状 况。 • WHO建议将高脂蛋白血症分为六型.在我国的各型 高脂蛋白血症中以Ⅱ型和Ⅳ型发病率为高。
2.高血脂对机体的影响
血脂是人体中一种重要的物质,有许多非 常重要的功能,但是不能超过一定的范围。如 果血脂过多,容易造成“血稠”,在血管壁上 沉积,逐渐形成小斑块(就是我们常说的“动脉 粥样硬化”)这些“斑块”增多、增大,逐渐堵 塞血管,使血流变慢,严重时血流被中断。
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心脏,就引起冠心病; 发生在脑,就会出现脑中风;如果堵塞眼底血管, 将导致视力下降、失明;如果发生在肾脏,就会 引起肾动脉硬化,肾功能衰竭;发生在下肢,会 出现肢体坏死、溃烂等。此外,高血脂可引发高 血压、诱发胆结石、胰腺炎,加重肝炎、导致男 性性功能障碍、老年痴呆等疾病。
(三)、紫苏油


继发性高血脂症是指由于全身系统性疾病所 引起的血脂异常。可引起血脂升高的系统性疾病 有:糖尿病、肾病综合症、肾动能衰竭、胰腺炎、 肥胖症、痛风、酒精中毒等。
高血脂症的临床表现: 单纯的高血脂症常常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 和体征,若血脂增高时间较长,脂质在血管内 皮沉积而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产生头晕,头 疼,头痛,冠心病,脑血管病和周围血管病变 等.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极少数患者可 出现黄色瘤、角膜弓和脂血症眼底改变,但多 发生于家庭性高血脂症患者。
一、临床简单分类法: 根据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检测结果,通常将高血脂 症分为下列四种类型: 1、单纯性高胆固醇血症: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增高, 即TC>5.7mmol/L(220mg/dl);甘油三酯(TG)含量 正常,即TG<1.81mmol/L(160mg/dl)。 2、单纯性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清甘汕三酯(TG)含量 增高,即TG>1.81mmol/L(160mg/dl);总胆固醇(TC) 含量正常,即TC<5.70mmol/L(220mg/dl)。 3、混合型高血脂症:血清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 (TG)含量均增高,即TC>5.70mmol/L(220mg/dl), TG>1.81mmol/L(160mg/dl)。 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高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含量降低,即HDLC<0.91 mmol/L (350mg/dl)。
8.纤维素

基于对十项实验的综合分析,Ripsin等人(1992) 得出结论:每日从燕麦产品中摄入大约3g可溶性 纤维素,可以降低血清总胆固醇浓度0.15mmol/L。 这个效果与初始血清胆固醇浓度呈正相关。据报 道,其它水溶性纤维素也可减少总胆固醇浓度, 主要是通过降低LDL-C来实现的。不溶性纤维素 对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影响较小。
血浆中脂蛋白: 蛋白电泳法: 分为α-脂蛋白、前β-脂蛋白、β-脂蛋白和糜微 粒; 密度离心法: 分为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

2.什么是高血脂?
高血脂是指血中胆固醇(TC)和(或)甘油 三酯(TG)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过低,现代医学称之为血脂异常。
二、高血脂症病因分类法:
根据高血脂症的发病原因,通常分为原 发性和继发性高脂血症。 原发性高血脂症是指排除了全身系统性 疾病,所引起的血脂异常,多与遗传有关。



1.遗传因素 遗传可通过多种机制引起高脂血症,某些可能发生在 细胞水平上,主要表现为细胞表面脂蛋白受体缺陷以及细 胞内某些酶的缺陷(如脂蛋白脂酶的缺陷或缺乏),也可 发生在脂蛋白或载脂蛋白的分子上,多由于基因缺陷引起。 2.饮食因素 饮食因素作用比较复杂,高脂蛋白血症患者中有相当 大的比例是与饮食因素密切相关的。糖类摄入过多,可影 响胰岛素分泌,加速肝脏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易引起 高甘油三酯血症。胆固醇和动物脂肪摄人过多与高胆固醇 血症形成有关,其他膳食成分(如长期摄人过量的蛋白质、 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膳食纤维摄入过少等)也与本病发 生有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