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入侵的现状及思考

生物入侵的现状及思考

生物入侵的现状及思考——11生转本2(检疫)刘平摘要:本文阐述了生物入侵的概念,并从生物入侵导致本地物种的濒危和灭绝,入侵物种威胁人类健康,生物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并且,从生物检疫的角度探讨了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利弊影响,希望引起人们对此方面问题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生物入侵现状危害对策利弊前言: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在改造自然、利用生物资源的过程中开拓了自身生存空间和范围并创造了文明。

与人类共同生存的大量生物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食物、木材以及其他所需原材料,而且在调节气候、保持土壤、涵养水分等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生物多样性正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而人们往往有针对性地从国外引进优良的动植物品种,以丰富本国的生物多样性。

但由于人们在引进外来物种的时候,往往更多关注其经济效益,对引进后的生态环境效益缺乏理性的思考,从而可能导致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一旦形成入侵,往往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不但对社会经济、文化和人类健康产生危害,而且还破坏本地的生物多样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交流的加快、贸易和交通系统的发展和入境人员的增加,外来物种入侵也成为一个频繁的现象。

当前我国在森林、农田、水域、湿地、草地、城市居民区等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可见到外来物种。

外来入侵物种已经对我国的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经济发展、人民健康等方面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一、外来物种入侵的概念“外来物种”,也被称为非土著的、外地的、外国的或者非本地的物种。

指的是出现在其生长的初始范围或者扩散潜力范围以外的物种、亚种或者次级的分类单元。

其种类包括了所有可能存活、进而繁殖的生物部分、生物配子、生物繁殖体。

外来物种的生物学定义为:某物种由于多种原因被带到一个新的生态环境中,而相关生物天敌没有同时带去,该外来物种就可能在新迁居的生态系统中生存下来,并且自行繁衍扩散,对引进地的生态系统与景观造成明显的改变,对本土原有的生态群落和生物物种产生显著的影响的物种。

从生物学的角度上来看,“外来物种”是指在没有直接、间接引进,或者没有人类活动就不能固定繁殖的情况下,在其原自然分布范围和位置以外自然定殖的物种、亚种或者次级分类群。

种类包括了所有可能存活、进而繁殖的部分、配子、繁殖体。

外来物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益的,一类是有害的。

因此,外来入侵生物物种是外来物种的一种,它强调的是传入当地后带来深远生态危害等的生物物种。

生物学界对外来物种入侵的定义为:外来物种入侵是指的入侵种从原生地传播到入侵地,直接减少物种的数量,间接减少依赖于当地物种生存的物种数量,改变当地生态系统和景观,并损害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甚至危及人类健康,从而造成经济损失及生态灾难的过程。

根据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定义,Bio-logical Invasion——外来物种入侵,指的是从自然分布区通过有意或者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在当地的自然或者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并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损害或影响的物种。

上述对外来物种入侵的解释有两层意思,第一,这种物种必须是非本土的,是外来的;第二,这种物种能够在进入的天然或者人工系统中生存、定殖和扩散。

二、外来物种入侵的构成要素外来物种入侵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此物种被引进或者进入的生态系统是其从来未分布过的。

2、除了物种整体外,也可以是亚种或者次级的分类单元。

3、其在半自然或者自然生态系统、环境中建立了自己的种群。

但是,外来物种入侵的界定,并不简单的以地理界限为判断的依据。

如果某一物种进入了自然分布地域以外的生态系统中,并且能够在当地自然繁殖,造成对当地的生态或者经济等的破坏,就可以被界定为外来入侵物种或者有害生物。

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影响是造成当地物种多样性的消失和一些物种的灭绝,造成对本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持续利用乃至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威胁。

通常体现出来的经济代价是农林牧渔产量质量的重大损失,因为控制外来生物影响而产生的高额防治费用,甚至威胁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三、、外来物种入侵的途径外来物种入侵的途径一般有:1、有意识的引进。

许多物种往往是引入用于农牧渔生产,或为改造和恢复生态环境,或为美化景观,随后却始料不及,演变为入侵物种。

2、无意识地引进。

伴随对外贸易、出境旅游、货物运输而无意带入。

3、自然入侵。

这种入侵不是人为原因引起的,而是通过风媒、水体流动或由昆虫、鸟类的传带,使得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卵或微生物发生自然迁移而造成生物危害所引起的外来物种的入侵。

四、我国生物入侵的现状我国幅员辽阔,从北到南跨越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5个气候带,多样的生态系统使我国容易遭受入侵物种的侵害,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数外来种都有可能找到适宜的栖息地。

在我国 34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发现有入侵种,在覆盖全国总面积8. 62 % 的1118个自然保护区中,除少数偏僻的保护区外,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入侵种。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了外来物种的引入,从森林到水域,从湿地到草地或到城市居民区,都可以见到这些生物“入侵者”,如微甘菊吞掉伶仃岛、水葫芦欲困死云南滇池、飞机草要霸占西双版纳等。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3年, 我国至少有380种入侵植物(外来杂草107种 ),40种入侵动物(外来害虫32种 ),23种入侵微生物(外来病原菌23种)。

这些外来生物的入侵对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危害,仅对农林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就高达 574 亿元。

五、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生物人侵危及国家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已经成为世界广泛关注的生态问题。

入侵物种至少有4个方面的危害:1、通过对环境资源的竞争排挤,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种类组成,影响到当地生态景观和气候,造成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2、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形成单优势种群落,危及本地物种的生存,导致物种种群不断缩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3、导致生态灾难,对农、林、牧、渔业等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002年,美国入侵性外来种中,每年由于入侵性动植物所带来的经济损失约1370亿美元;在澳大利亚,由于野兔(外来种)与牧畜争夺牧草, 每年造成3.73亿美元损失。

4、外来物种入侵因其可能携带的病原微生物而对其他生物的生存甚至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

六、外来物种入侵的防治对策针对我国生物入侵现状及入侵途径, 提出我国生物入侵的防治对策。

1、建立健全法规,加强协调管理。

目前,国家没有制定专门针对外来种的法规或条例,应迅速制订防止外来生物入侵法或入侵种管理法,从法制高度重视生物入侵问题。

由于外来入侵种威胁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仅靠某一个或几个部门是不够的,应成立包括农业、林业、环保、海洋、贸易、检疫、卫生、国防、司法、教育、科研等国家主管部门在内的统一管理协调委员会, 从国家利益的高度全面管理外来入侵种。

2、预防为主。

对于生物引种,在引入前应进行充分的、科学的评估和预测,不仅要考虑到引进的生物在当前的各种生物生态学表现,还应预测将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不仅要看外来种的经济利益,还要看其生态影响;不仅要考虑地区性问题, 更要考虑全国性问题,引入后应加强观测,释放后应不断跟踪,如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有效对策,避免大面积造成危害。

应进一步加强边境海关检疫和阻截作用,阻止新的人侵种人境,加强对入境的各种交通工具如列车、汽车、轮船和旅游者携带的行李以及各种货物的检查工作,防止无意带入外来生物。

3、有效控制。

对于已传入并造成危害的入侵种,应采取迅速的控制对策,其中包括生物、化学、物理、机械、替代等控制技术,对外来有害生物的治理和风险开展评估工作, 在经过科学的成本收益分析论证后, 可有效地利用入侵生物的某些经济特性,变废为宝。

对于新发生的危险性病虫,采用果断的措施进行扑灭,防止其扩散、蔓延,对疫区进行严格控制,保护非疫区,禁止到疫区进行调入种子,苗木或其他繁殖材料。

4、信息流通。

加强国内国际合作,成立国家生物入侵信息中心,建立信息库,有效利用国际互联网和局域网,加强信息流通。

5、公众参与和教育。

防止生物入侵,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应充分调动公众的积极性,提高公众的生物入侵和生态安全意识。

2003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我国16种外来入侵物种,如紫茎泽兰、薇甘菊、飞机草、水葫芦、美国白蛾等。

另外还有鱼类:虎鱼、食蚊鱼等;有害虫、昆虫类:松材线虫、德国小镰、松突圆蚁等。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因为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在不间断地进行,生物个体也在不断地进行更新。

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种类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直到使生态系统达到成熟的最稳定状态为止。

当生态系统达到动态平衡的最稳定状态时,它能够自我调节和维持自己的正常功能,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来的干扰,保持自己的稳定性。

但是,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调节功能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来干扰因素、人为引入或消除某些生物等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就会引起生态失调,甚至导致发生生态危机。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和生物圈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生态系统,保持这个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七、从生物检疫方面谈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①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当入侵物种和当地生物存在杂交机会时,可以加速本地物种的消失或导致群落遗传多样性的丢失。

杂交也可以将当地生物的基因引入入侵物种中,可能导致入侵种群遗传变异的增加,从而增强了入侵物种在新环境中的适应度。

②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外来入侵物种可通过与本地物种竞争水分、光、养分及生存空间等,引起本地物种的减少甚至灭绝。

由于外来入侵物种改变了群落的物种组成,往往导致入侵地区物种区系的多样性单一化,被侵入的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方面趋于物种贫乏。

③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生物入侵对本土生态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与其对本土生物多样性产生的负面影响相比,在短期内不太明显,也不太容易发现。

2、破坏土壤环境①影响土壤流失和侵蚀由于外来入侵植外来入侵植物能影响土壤的侵蚀,若外来入侵植物生长快,林冠层可阻挡雨水,根分布广或地下茎不断生长,均有利于减少土壤的侵蚀,如大米草可使潮汐的沉积物固定,减少海岸边崖的侵蚀。

但有些外来种可加重侵蚀,如一年生的外来入侵植物取代多年生本地植物,分散型生长的外来入侵树种取代密集型的本地种、矮生种,树根浅或易燃烧,均可加重侵蚀。

②改变土壤营养状况某些外来入侵植物在营养代谢过程中沉积某些物质,改变了周围土壤的化学成分,使周围的本地植物难以正常生长而失去竞争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