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的探讨

对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的探讨

对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的探讨从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对于法国在革命的研究进入了打捞的阶段,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法国专家的著作和论文被翻译出版,中国学者在一定程度上开始真正突破各种束缚研究法国在革命及其史学。

我们知道,18世纪启蒙运动作为法国在革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曾经掀起过轰轰烈烈的反响,并波及至世界各地。

从那时起就不断有学者研究它、探讨它。

而卢梭良久以来作为启蒙运动中杰出的代表(虽然后来的学者对此提出质疑),他的理论及思想引起很大的争论,特别是其人民主权思想一直都被视为研究的热点,众多的学者在它的主要内容实质作用及其对雅各宾派罗伯斯比尔的影响等许多方面展开讨论。

本文即将对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在卢梭人民主权思想方面的论文及著作作个总结,以备为更好地研究卢梭、启蒙运动和法国在革命作铺垫。

1、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内容与暴力革命说许多人认为人民主权思想是卢梭民主理论的核心,并且标志着现代民主理论诞生态。

吴明银《试论卢梭的民主思想》中提出卢梭人民主权的最高理想是全民参与或大多数人参与的直接民主制,最低理想是选择少数杰出人物进行执政的代议制民主政治。

王谷良《关于卢梭评价的几个问题》中认为卢梭的关于人民用暴力革命彻底推翻封建君主制及不平等的论述极大鼓舞了人民群众同封建社会斗争到底的信心。

李平民《雅各宾专政与卢梭》中认为暴力革命说是人民主权的保障。

以上几点卢梭思想的核心内容,学者们几乎无所异议,但他们认为理论有多面性,因而要试图挖掘其中主导及其实质表现,这将在下文中重点讨论。

2.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特点a..陈闻桐《从社会契约论和国家观看卢梭的政治哲学思想》中认为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充满着虚幻性植根于他理论,阶段和历史的局限,思辨性则与他的研究方法有关。

而陈禹鼎《卢梭以人民主权论为中心的政治学说述评》中认为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体系上体现了他理论上的空想性。

b.葛力《正确理解卢梭的政治思想及其影响》认为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具有创造性、启发性和繁殖性。

3.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分离蒯慧《试论卢梭人民主权思想》认为卢梭虽是启蒙思想家中最激进最民主的一位,但他的人民主权思想在实践中极易产生误导作用---——它为极权政治和暴力政治提供了理论根据,而且高度集中但缺乏制约政治体制必然走向专制和独裁。

陈闻桐也认为卢梭主权学说理论上的虚幻性、思辨性运用到现实中会产生消极作用。

中晨星《卢梭思想与雅各宾主义、波拿巴主义》对民主与专制有新的看法,他认为民主思想及其实践与专制独裁的出现并无多大关系,每项民主在实践时总会引起专制。

4.卢梭人民主权思想与雅各宾派对卢梭人民主权思想所产生的影响这个问题讨论的文章不少,但学者们基本上同意它对法国及世界革命产生一定影响这样一个事实,而争论最多的集中在其思想与雅各宾派的关系上,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因为这本身还要牵涉到关于“雅各宾派性质”的定性问题。

从中国学者的研究来看,分歧主要出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卢梭思想是否是大革命的主旋律。

其次如果卢梭政治思想对雅各宾派有影响,则到底体现在哪个方面:是推动革命前进的动力呢还是直接把革命引向反动。

(1).卢梭人民主权思想是否是大革命的主旋律a.张庆海《卢梭政治思想是法国大革命的主旋律吗?》提出了“危机造就原则”,认为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虽在一定程度上与雅各宾派的革命措施出现了暂时的统一,但这只是形势发展所迫的结果,并不表明两者间存在熏陶的关系。

b.陈维纲陈维纲《评卢梭人民主权论的专制主义倾向》认为以上看法是站不住脚的,他认为是卢梭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促进激进的理想主义者以毫不留情的手段来实行专制,以致陷入事与愿违的悲惨境地。

(2).卢梭人民主权思想对雅各宾派的影响体现:大部分学者认为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很大程度上或至少是部分影响了雅各宾派的各项活动,但大家对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的看法不一致。

a.有一大批学者拥护这样一个观点: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是革命中最有影响的指导思想,而雅各宾派首领罗伯斯比尔正是其民主政治的坚定捍卫者,《93年宪法》的“人权宣言“中关于自由、平等等原则都以卢梭思想为依据,所以卢梭思想作为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在当时曾经是正确的。

b.但陈维纲认以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中孕育了后来在恐怖时期所发生的那些横道暴行,卢梭的根本错误在于他抽掉了民主的价值基础,卢梭把国家当作目的,把人作为手段的理论在实践中必然导致专制、独裁。

另外,朱学勤的雅各宾派的暴力进行了新的注释,他认为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使政治国家高踞于而非服务于市民,并以道德鸟瞰的方式裁夺市民社会,这种裁夺当然有断头台暴力作后盾,然而与其他专制暴政不同,它有道德语言为根据。

朱学勤把它称为内心统治法,并说是卢梭推行的第四种法律——即意识形态。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雅各宾派和罗伯斯比尔接受卢梭人民主权思想是有选择性的,是继承地发展的。

陈彦认为:启蒙固然是革命的先导但革命也并非总是被动地遵循理论的指引,法国革命的实践者实际上自学地从启蒙理论中吸取营养,选择性地接受,并尽可能开发其中的革命成份。

陈崇武、何汝璧认为罗伯斯比尔是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产儿,但同时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卢梭的思想观点。

5. 国内学者研究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的盲点:就我们了解的材料看,我国学者对卢梭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卢梭本人的人民主权思想在大革命进程的影响方面,由此涉及到他学说本质的民主与专制的争论。

然而对卢梭的探讨,我认为另外重要的一点是他与同时代其他启蒙思想家理论的异同比较及其原因探析。

对此西方学者已有一定研究,并且也有指出卢梭根本与启蒙精神不合拍,以及卢梭以分裂的形式属于启蒙阵营且攻击了启蒙的前提(理性与进步)这两种观点的。

这些问题都有助于我们更加宏观地了解卢梭和解析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

摘要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是人类政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人类的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卢梭人民主权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基础来人手,分析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内容和实现路径。

着重结合法国大革命的实际情况来深入了解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有好的也有坏的,一份为二的来看待。

并探寻卢梭人民主权理论的缺陷以及产生这些缺陷的影响,从这些缺陷我们可以看出什么问题以及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缺陷的原因。

最后站在全世界的高度来客观的评价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对人类民主化进程的影响和对世界的贡献。

关键词人民主权公意直接民主理论缺陷主权引言在18世纪法国的诸多启蒙运动的先贤中,卢梭以其思想内在的矛盾性与深邃性,从伏尔泰式的理性进步颂歌中挣脱出来,成为第一个现代性的批评者。

他的《社会契约论》自问世以来,一直闪耀着不朽的思想光辉。

人民主权学说是《社会契约论》的核心内容,也是卢梭政治思想的基石。

卢梭的人民主权不仅影响了现实中的法国大革命,还对后世的思想尤其是共和主义与左翼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遭到了诸多批判,但它早已被相当一部分理论家批判性地吸收,融入到当代的诸多理论思潮中。

我认为,通过对人民主权思想主要内容的阐述、分析,并总结其在实践中的得失,对当今社会的民主化建设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人民主权思想产生的背景作为18世纪杰出的思想家,卢梭生活在波旁王朝后期。

在经过“太阳王”路易十四(1643年—1715年在位)的长期统治之后,18世纪下半期的法国开始走下坡路。

对外方面,法国在“七年战争”中惨败给英国,丧失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加拿大、路易斯安那、塞内加尔和在印度的许多据点。

这不仅使法国丢掉了大部分的海外市场,而且使法国降为欧洲大陆上的二流国家。

在国内,路易十五在位期间(1715年—1774年),封建专制政权日益腐朽。

宫廷贵族集团垄断教俗要职,生活奢靡,腐化堕落。

政治气氛死气沉沉,顽固保守势力强大,财政赤字有增无减,债台不断高筑。

当旧制度危机四伏的同时,涌现出一大批反封建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

在这些思想家中,卢梭是最激进的,“人民主权”学是说就是在这个时候被卢梭勇敢地提出来的。

他彻底地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主张。

这在当时犹如一盏醒世明灯从法国闪亮,积极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发展。

后在整个世界广为传播,照亮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民主进程。

二、人民主权思想的内容对人民主权思想的理解必须结合卢梭社会契约的理论,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是与社会契约紧密关联的.在卢梭看来,人们为了克服自然状态的障碍,订立社会契约,建立政治社会是人民主权讨论的前提.可以说,“社会公约”是人民主权的直接依据。

(一)在社会契约制国家中,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拥有者和行使者卢梭认为:“通过理想的社会契约建立起来的东西是主权而不是政府,主权总是在人民这一边,因为人民实际上就是公民的集合体[1],”在社会契约制国家中,人民是国家的主体。

因此,国家的最高权力就总是在人民手中。

在卢梭看来,人民成为主权者是社会契约的特性自然而然地决定的,既然“每个人都把自己奉献出来”、“转让是毫无保留的”、“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

”那么作为公共意志的主权的承担者,必须是全体的人民,是“他们集体地”称之的人民。

因而,卢梭所谓的“共和国”、“主权者”、“人民”、“政权”等都内在地指向同一个公共人格,“公共的大我[3]。

”即主权。

所以说,社会契约直接决定人民对主权的主体性,人民是主权的拥有者和行使者。

因此,“公众的决定可以责成全体臣民服从主权者”、“共同体不可能损害它的全体成员、、、也不可能损害任何个别的人[4]。

”(二)“人民主权”的实质是公意的体现和运用“公意”不同于“众意”,代表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和意志。

“公意”的特点在于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基于共同利益、针对共同目标、符合共同幸福而具有的共同意志。

尽管“公意”不一定会被每一人认识到,却是客观存在的。

“公意”与私意、团体意志和“众意”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众意”虽然也属于全体人民的意志,但只是个人意志简单地、机械地和零碎的相加。

“公意”是从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的,“众意”则在根本上是以个人私利为基础的。

(三)国家主权由“公意”构成,并且永远属于人民,由于“公意”是共同利益的体现,所以,主权是一个整体,它不可被分割、转让和代表。

因此,应该进行直接选举和全民公决首先,国家主权不可分割。

如果主权被分割,那么,具有整体意义的公共意志就会丧失,主权就名不副实了。

其次,国家主权不可转让。

这是因为:主权是“公意”的运用、集体的应用和国家的灵魂,应该由人民掌握,不能转交给君主。

否则,国家会因为出现一个主人而毁灭。

再次,国家主权不能被代表。

原因在于,主权是由“公意”构成的,而一直是不能被代表的。

所以,议员不是人民代表,而是人民公仆。

凡是未经人民全体表决通过的法律都是冒牌货。

(四)主权不等于政府政府是公民和主权者之间的中介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