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文化与重庆性格
返回
3.泛灵信仰
泛灵信仰又称万物有灵论,是对超自然 存在物最普遍的信仰之一。它认为各种精 灵使自然有了生命,而各种自然物也同样 被赋予灵魂。动物是巴人泛灵信仰的主题: 有虎、蛇、鱼、鹰、鸟,以及人们想象中 的夔、凤、龙和其他怪兽。而且这些神灵 见之于殷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出土 的青铜器、漆器上,有的记载于《山海经》 返回 上。
2.文字
巴国内文字也分为两种 情况:一是上层王族;二 是巴地各部族。下面是巴 蜀文字,请大家观赏,目 前无法释读。
巴蜀文字
巴 蜀 文 字
巴 蜀 文 字
2.诗歌作品 诗歌作品,其中有农事诗、好古乐道诗、 祭祀诗等。 (1)农事诗 川崖惟平,其稼多黍。 旨酒嘉谷。可以养父。 夜惟阜丘,彼稷多有。 嘉谷旨酒,可以养母。 注释:稷(ji)有的说就是黍,有的说 就是粟(su)
美丽的清江画廊
土家族人崇拜白虎, 每年祭祀白虎神。民间 有“白虎当堂坐,当堂 坐的是家神”的说法。 在土家族居住地,有许 多以白虎命名的地名, 在器物雕有虎的图案, 在撒尔嗬舞蹈中也有模 仿虎的动作。“白虎图 腾”体现了土家族人勤 劳、朴实、英勇、顽强 的精神风貌。
中 堂 悬 挂
巴渝舞舞曲在《晋书·乐志》上记载较为 详细,有:《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歌 曲》、《安召本歌曲》、《行辞本歌曲》总四 篇。由于是曲词是巴地语言剧本,中原人不知 其意,魏文帝曹丕命军谋祭酒王粲用汉魏时代 的现代语言改创其词,使人们能表演和听懂。 到南朝时,在王粲基础上进一步改编,叫 做《宣武武歌》。其舞:“肆武士,剑弩齐列, 戈矛为之始,进退疾鹰鹞,龙战而弱飞,疾逾 飞电,回旋应规,武节齐声。或合或离,退若 激,进若飞,五音协,八音谐。”
返回
六.巴为白虎音义说
巴人是一支极为崇拜白虎的 民族。彭英明在《试论湘西土家 族的“同源异支”》中说: “‘巴’也亦是白虎部落‘白’ 字的转音,巴人也就是虎人。”
返回
七.巴为鱼之读音说
张勋燎在《古代巴 人的起源及其与蜀人、僚 人的关系》中讲:“根据 民族学和民俗学资料,认 为应该是我国南方壮泰语 系民族中‘鱼’的读音。 ‘巴’就是鱼。”
返回
四.巴为植物名说
唐代司马贞在为《史记.张仪列 传》的“苴、蜀相攻击”作《索隐》 时解释说:“苴(bāo)言巴……或 巴人巴郡,本因芭苴得名,所以其 字遂以苴为巴也。”这就是说巴之 得名实因巴地产一种芭茅可以调酒 的植物。
返回
五.巴为虫蛇图腾说(流行) 依据许慎的《说文解字》,并 多引《山海经》中的“巴蛇食象” 为证。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著 名学者吴致华、卫聚贤等分别撰文 论证是说。目前,此说影响非常之 大,学者如林。任乃强在《四川上 古史新探》中说:“巴字是依据图 腾造型而用其为民族自称之声”。
返回
(五)建筑----干栏式建筑民居
陕南、鄂西、川东地区,群山叠嶂,岭高谷深, 河流众多,气候、植被、地貌同属于一个地理单元。 巴人多居河流两岸和岭谷,其居住方式就是便于水居 的干栏,这种房屋为竹木结构,分上下两层,下层为 底架,人居住在上层,因而既能防御南方的湿热,又 能避免毒蛇猛兽的侵害,其实是山区“构木为巢”的 方式。主要是蜑人的生活方式。后来发展成为西南地 区少数民族共享的一种居住方式,如土家族、苗族、 壮族、彝族等等。以至今天重庆和西南地区仍能看到 各种不同风格的干栏式建筑。今山城重庆能见到的吊 脚楼也是干栏式建筑的原型。
返回
八.巴为颜色说
李恕豪在《试论巴的得名之由》 认为巴人崇拜白色,巴就是白,所 谓巴人就是白人的意思。胡继明在 《盐.巴人.神》一文中强调“为何 巴人崇尚白色?我们认为盐乃白色 也,巴国因盐而兴,盐与巴人休戚相 关”
返回
巴的早期历史
•《山海经》中记载“西 南有巴国,太皞生玄鸟, 玄鸟生乘厘,乘厘生后 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民风古朴,耿直好义对现在的 影响: 1.《我是重庆崽儿》的直性: 耿直、执着。 2.像重庆火锅一样的辣性:热 情、乐观。 3.英勇杀敌的猛性:侠义、 豪情。
返回
2.与中原有不同的葬俗 (1)船棺葬
如巴人居住的巴县冬笋坝(今九龙坡区铜 罐驿镇)发掘了大批船棺葬,这群巴人与渔 猎有关。在重庆市船棺占有相当的比例。船 棺是用巨大的楠木掏空制成船型棺具,把尸 体放于其中,还附有陪葬品,如陶器、铜器、 竹木漆器、纺织品,多为生产用具、工具和 兵器等。然后船棺治愈土坑中,其船头正对 河流。从死者身份看,不是上层统治者,而 以武士阶层为主。
返回
盾牌舞
Hale Waihona Puke 返回重庆酉阳摆手舞
返回
踏蹄舞
返回
虎钮錞于
錞于形如圆筒, 上部比下部稍大, 顶上钮。钮多作 虎形, 故常有 “ 虎钮錞于”之 称。有人认为, 具有虎钮的錞于 应属古代巴人遗 物。已发现的青 铜錞于多出于四 川、湖北和湖南 部分地区。
钲
古代的一种乐 器,用铜做 的,形似钟 而狭长,有 长柄可执, 口向上以物 击之而鸣, 在行军时敲 打。
舞 台 形 象
知识拓展一:关于巴人信仰蛇的问题
上古巴族的廪君蛮以白虎为图 腾,知者甚多。除廪君以外,巴人 还有一些部族以龙蛇为图腾却鲜为 人知。 《山海经·海内南经》:“巴 蛇吞象,三岁而出其骨。”《楚 辞·天问》:“一蛇吞象,厥大如 何?”世上能够吞象的蛇值得怀疑。
2.崇奉“乌鬼”
是一种起源甚古的祖先崇拜形式。所谓鬼即“鬼 主”,即先祖神灵,略同于上层统治者所奉的神 主,“庶人庶士无庙,死曰鬼”。《汉书`地理志》记 载:江汉“信乌鬼,重淫祀”。此处的乌鬼正是巴人崇 拜的乌鬼。乌与巫相通。巴地东北部属江汉之域, “而汉中淫失支柱,与巴同俗”。此宗教遗风,与东 面的楚地一致。秦汉时巴西宕渠賨民仍“俗好鬼巫”, 这就说明,所谓乌鬼,就是一般民众所崇奉的先祖神 灵而已。唐代杜甫居夔州(奉节)时所写的《戏作俳 谐体遣闷》一诗中提到的巴人“家家养乌鬼”,正是 一般民众无庙,只得于家中自立祖先神主的情形。
巴文化
所谓巴文化,是指古代巴国各族人民所创造 的丰富多彩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时 代特征的古代地域文化,是巴人在其历史发展过 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巴文 化的分布地域十分广大。这里所述的巴文化以重 庆、川东地区为主,同时述及鄂西地区和汉水流 域。以长江、嘉陵江汇合处为中心的重庆西部地 区在先秦时代并非巴文化的起源地,而仅仅是侵 润地。外来的巴文化与当地的土著文化的撞击下, 吸收、包容了土著文化,发展成为独具特色、地 方特色浓郁的巴渝文化。
源于古代巴人的征战杀伐的战歌战舞----巴渝 舞,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周初为纪念武王伐纣而创作的“大武 舞” ,系武王亲自指定,周公直接主持编导而成 的。其动作设计直接取之于“歌舞以凌殷人”巴师 武舞---巴渝舞。大武舞是中国古代舞蹈中祭祀及 重大庆典时的盛大宫廷舞蹈,它的动作却模拟巴渝 舞,说明巴渝舞对西周乐舞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从汉代起,巴渝舞不仅作为燕乐(宴 乐),还进入了宫廷,直到隋代,成为封建皇族宗 庙祭祀大曲,唐朝时期,巴渝舞逐渐在宫廷中丧失 了地位。但在民间也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民族舞蹈。
(2)好古乐道诗
日月明明,亦为其名。 谁能长生,不朽难获。 惟德实宝,富贵何常。
我思古人,令问令望。
返回
(四)艺术——巴渝舞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阆中有渝 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用,初为汉 前锋,陷阵锐气喜舞。帝善之,曰:此武 王伐纣之歌也,乃令乐人习学之,今所谓 巴渝舞也。” 巴渝舞的乐舞形式在殷商之世产生。 汉高祖刘邦称为“武王伐纣之歌”。当时 武王伐纣,巴师勇锐,前歌后舞,以凌殷 人,前徒倒戈。 根据巴师在伐纣之役和賨人从刘邦三 秦之役陷阵前歌后舞的特点,巴渝舞属于 古代武舞,其舞风刚烈,音乐铿锵有力。
二.巴为水流形状说(流行)
最早见于三国时期谯周的《巴 记》。然文献失传。传世最早的记载 见于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卷 34渝州条,文称:“《禹贡》梁州之 域,古之巴国也。阆白二水东南流, 曲折如巴字,故谓之巴。”后来许多 文献均引此文,流传极广,影响极大。
三 .巴为居处说
徐中舒在《巴蜀文 化续论》中说:“巴字本意为 坝《广韵》巴在麻韵,坝在麻 韵,巴坝音同。”…… 《广 韵》坝下云:“蜀人谓平川为 坝”,可见巴代表一种地形, 为一种居处,本义为坝,就是 居住在平坝上的民族。
巴文化与重庆性格
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巴巴巴巴巴巴巴巴 为为为为为为为为 颜鱼白虫植居水山 色之虎蛇物处流名 说读音图名说形说 音义腾说 状 说说说 说
. . . . . . . .
巴 的 含 义
一、巴为山名说 依据是《山海经.海内经》说“有巴遂山, 绳水出焉。又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 象” “巴遂”即“巴蛇”的转音。 那里七八千 年前气候温暖,曾是大蛇、大象分布之地,巴 遂山当因产巴蛇而得名。巴遂山就是后来的巴 颜喀喇山,是七八千年前巴人的祖庭,巴人的 图腾就是黑蛇,今巴渝方言谓之乌梢蛇;也有 人说是一种黑色的蟒。 绳水即金沙江,发源于青海巴颜喀喇山, 那么,巴颜喀喇山或即古代的巴遂山。认为古 代有一支民族在巴遂山,因称为巴人。
第三,对民间的影响,巴渝舞在西南地区历代 相传,长足发展,形成了众多流派。如出土的铜 鼓上的“羽人舞”;綦江崖墓画像上的“多人联 手舞”;现在江南地区的“盾牌舞”;湘西地区、 酉阳的“摆手舞”;重庆市巴人后裔的“踏蹄舞” 都是变种。 第四。巴渝舞影响了楚国,传到楚国郢都,成 为最流行的歌曲。以至于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 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巴人的乐器主要为打击乐器,有錞于、钲、编 钟及鼓等。錞于和钲常用于巴人战阵,与其舞风 格合拍,编钟则是王室所用。
干栏式建筑
苗 族
彝族
山城吊脚楼
渝 中 区 保 留 的 吊 脚 楼
返回
(六)习俗
1.民风古朴,耿直好 义,直至现在 2.与中原有不同的葬 俗,影响现在
1.民风古朴,耿直好义,直至现在